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03-06魏兵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活动度

魏兵

(苏州永鼎医院骨科,江苏 苏州 215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骨科中常见病,多以腰腿痛为临床表现。据调查,我国LDH每年新发病例达156万例,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椎间孔镜技术已成为LDH的重要治疗手段。研究显示[2],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对病变周围组织影响小、可直达病灶等多种优势,应用于LDH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临床调查显示[3],经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仍有5%~15%的LDH患者存在复发现象,其复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具体影响因素仍需要全面探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既往收治的130例经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可能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降低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率指明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130例经椎间孔镜手术后治疗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8~74岁,平均(51.37±6.10)岁。病程(3.17±0.54)年。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脂症16例。LDH类型:突出型55例,脱出型75例。手术方式:杨氏脊柱内镜系统(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技术65例,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65例。手术节段L2~332例,L3~462例,L4~53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突出。L5S1椎间盘突出症运用椎板间孔镜治疗,不在本研究之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a)符合LDH诊断标准[4];b)符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指证[5];c)均为初次手术;d)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a)合并腰椎肿瘤、结核、畸形者;b)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者;c)诊断为多节段或极外侧型LDH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疗及随访 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对TESSYS和YESS技术适应证[6]制定手术方案:针对髂嵴较高和椎间孔狭窄等较难取出的LDH患者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德国Joimax椎间孔镜手术系统),患者俯卧或侧卧位,局部麻醉,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下定位病灶椎间盘,选择病变下位椎体上关节突肩部为穿刺点,置入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于皮肤表面作0.7 cm左右皮肤切口,置入三级扩张器工作套管,X线透视确认工作套管开口于病灶位置。将椎间孔镜置入工作套管,调整椎间孔镜焦距至图像清洗,应用不同大小型号的髓核钳摘除突出的髓核,双极手柄射频电极清理术野、止血及修复纤维环,退出椎间孔镜,皮肤切口缝合1针。

针对包容性和韧带下型LDH患者应用椎间孔镜YESS技术,俯卧位、局部麻醉。X线透视下克氏针标记椎间盘中心点,上下椎弓根之间标定穿刺三角区,见穿刺针位于Kambin安全三角区纤维环上,造影后置入导丝,沿导丝于皮肤表面作0.7 cm左右皮肤切口,将特制导棒沿导丝插入纤维环,用骨锤击入椎间盘内,沿导棒置入工作管套,应用不同大小型号的髓核钳摘除突出的髓核,双极手柄射频电极清理术野、止血及修复纤维环,退出椎间孔镜,皮肤切口缝合1针。

术后常规预防感染1 d、营养神经等治疗3 d,期间绝对卧床,佩戴腰部护具,1周后拆线。随访1年,影像学检查确诊是否复发[7]:经一段时间无痛期后(6个月以上),同节段、同侧椎间盘再次突出且引起神经根症状,即为复发。

1.3.2 分组和调查 根据随访结果,1年内复发患者纳入复发组,未复发患者纳入未复发组,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8]、手术方式(TESSYS、YESS)、手术时间,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统计LDH类型(脱出型、突出型)、突出位置(左侧、中央、右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轻、中及重度)、手术节段、术后椎间活动度、术中纤维环是否破损、术中髓核摘除是否彻底[9](是否将椎间盘内退变成熟及游离髓核组织彻底清除)。

腰椎间盘退变程度[10]:取出髓核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髓核结构正常、细胞数量大小无异常为正常;髓核细胞轻度肥大、变性,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为轻度退变;髓核细胞肥大、细胞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毛细血管为中度退变;髓核细胞异常,纤维化严重为重度退变。

椎间活动度[11]: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片测量过伸位与过屈位Cobb角之和为手术节段活动度。

1.3.3 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性别(男性=0、女性=1)、年龄(<60岁=0、≥60岁=1)、病程(<4年=0、≥4年=1)、BMI(<25 kg/m2=0、≥25 kg/m2=1)、高血压(无=0、有=1)、糖尿病(无=0、有=1)、高血脂症(无=0、有=1)、LDH类型(脱出型=0、突出型=1)、突出位置(左侧=0、中央=1、右侧=2)、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轻度=1、中度及中度=0)、手术方式(TESSYS=0、YESS=1)、手术时间(<1.5 h=0、≥1.5 h=1)、手术节段(L2~3=0、L3~4=1、L4~5=2)、术后椎间活动度(<10°=0、≥10°=1)、术中纤维环是否破损(是=0、否=1)、术中髓核摘除是否彻底(是=0、否=1)为自变量,以治疗是否有效(有效=0,无效=1)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1.4 观察指标 a)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b)计算影响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因素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工具SPSS 25.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计算OR及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 1年内复发13例,未复发117例。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LDH类型、突出位置、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60岁、病程≥4年、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手术节段L4~5、术后椎间活动度≥10°、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患者的构成比与未复发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例(%)]

2.2 影响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病程≥4年、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手术节段L4~5、术中纤维环破损、术后椎间活动度≥10°、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均是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LDH发病原因复杂,多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外伤等引起腰椎间盘脱出或破裂,导致患者脊柱神经根、硬膜囊等受到压迫或刺激进而表现出腰腿疼痛症状[12]。近年来,临床中多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LDH,由于其疗效确切且适用范围广而日渐为临床接受,但有研究发现,部分经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短时间(>6个月)无症状或症状缓解期后,会出现原突出部位再次发病的情况,多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给患者身心及经济造成严重影响[13]。目前,临床中对LDH经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探讨[14]。因此,明确引起LDH患者经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并给予正确干预,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本研究发现,年龄≥60岁、病程≥4年、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手术节段L4~5、术后椎间活动度≥10°、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均是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中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郭涛等[15]研究发现,高龄、病程及手术节段是导致LDH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高龄和病程较长的患者身体生理功能均发生退行性改变,病灶周围血管吻合网较少,组织修复能力较低,术后恢复较慢,且可能在轻微应力作用下再次发生突出,进而导致复发。另外,L4~5节段是脊柱承重的重要节段,术后患者长期制动,腰背肌力退化,恢复行走后病变节段可能无法承受身体重量而再次复发[16]。既往研究发现[17],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的LDH患者术后复发率为重度退变者的6.8倍,说明椎体退变程度对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另一方面,椎间盘退变经历椎间功能不全-椎间不稳-稳定性重建过程,椎间不稳可导致责任椎间盘活动度增大,复发风险增高[18]。术中纤维环破损及髓核摘除不彻底是较为常见的LDH术后复发原因,纤维环破损可增加破裂口直径,在术后局部瘢痕愈合组织可刺激硬膜囊,进而导致腰痛症状无明显减轻,且纤维环损坏可增加纤维环内髓核脱出的可能,增加复发风险[19]。研究发现[20],髓核摘除不彻底时,术后活动动量增加可导致残留髓核再次突出椎管,进而增加复发的风险。

综合上述分析,特制定如下减少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措施:a)针对年龄≥60岁、病程≥4年的患者,术后遵医嘱增加复诊频率,并制定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依从性,使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降低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风险;b)针对腰椎间盘轻中度退变的患者,采用腰椎固定、腰椎融合技术,防止术后退变性腰椎不稳,降低复发率;c)针对手术节段L4~5的患者,术后给予面对面健康教育,指导其合理增加制动时间,进行正确功能锻炼,切勿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等;d)针对术前椎间活动度≥10°的患者,适量摘除髓核防止过度摘除而导致术后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或采用椎体融合术恢复椎体高度,防止术后椎间活动度进一步增加,减少术后复发风险[21];e)针对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髓核摘除不彻底的患者,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时需要在定位满意、术野清洗状态下进行操作,最大程度防止纤维环不必要损伤;术中在切除完全突出椎管的髓核之后,可将套筒斜面对准病灶椎间隙,摘除不稳定髓核,但是不需摘除椎间隙中的“新鲜黏腻”髓核组织[3];f)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保护腰椎周围重要的骨关节韧带结构、棘突间结构、椎板结构,以最大可能地保留椎管后方的密闭性,防止腰椎失衡[22]。

综上所述,导致LDH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复发措施,对存在高危因素的LDH患者需加强关注力度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以期提高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情况。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活动度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