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3-06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安中学高利君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安中学 高利君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学校教育的起始点,学生在这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学习的各种知识以及接触到的各种教育方式都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阶段,培养出水平比较高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一旦将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提升到一定的层次,不仅会使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如鱼得水,甚至在初中、高中阶段都会受益无穷。如何培养学生与数学思维有关的能力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线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接下来主要探讨一些与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水平有关的内容。
一、思维水平的提高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和家长都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知,那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记忆各种数学知识,尤其是数学公式。存在这种观念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各种教材、教辅书上的内容,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的具体情境背下来,以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与练习题类似的题目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是一种完全以成绩为学习取向的教育方法,已经得到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否定:机械性记忆的信息在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不能得到深层次加工,记忆时间普遍比较短,在提取、运用相关记忆信息的时候,也经常会产生一些困难。与其让学生机械记忆数量众多但自成体系的数学知识,不如从根源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学科的内容虽然复杂,但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相关人员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非常注意这一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各种数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提升到相应的水平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也正是因为数学知识的难度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很紧密,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就理解不了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学习效果难免不理想。
以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计算为例,在三年级之前,教师要让学生熟练地背诵、运用百位数以内的乘法口诀,三年级的时候要教授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方面的内容,进入四年级之后,学生们通过学习要学会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并完全掌握多位数乘法,至此,有关乘法运算的内容在教材中不再以模块的形式专门展现,转而融入其他知识的学习、应用过程中。通过教材的设置可以清晰地看出乘法运算的脉络,如果教师在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培养学生与一位数乘法相关的思维能力,那在三年级学习二位数乘法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同样,学生没有深入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话,学习多位数乘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表现在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效果。比如说,学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乘法知识的思维水平,在学习除法知识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小学生思维特性探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12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具备很多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思维特点。而这些思维特点的存在,决定着小学教师采用哪些原则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具体来看,小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有两种特性,所以在这里相应讨论两种培养原则。第一种特性是小学生思维的直观具体性,所谓直观具体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加以辅助。这种特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说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教师普遍采用实物法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们理解加法的概念,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苹果,然后再给学生一个,告诉学生们这种数量增加的过程就是加法的本质。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采取了实物教学的方法教授相关知识,所依据的原则就是直观具体原则,通过采用直观具体的教学原则,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在这种直观具体学习中,知识量慢慢积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数学思维也就提高了。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迁移能力比较弱,因而第二个培养原则就是知识关联性原则。迁移能力是指在学习一种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联想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来加深对先有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的一种能力。因为小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非常少,对各种知识的学习都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为先有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固定点,所以迁移能力很弱,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进度往往会比较慢。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知识关联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演示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尽可能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个稳固的桥梁,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把原来学习过的旧知识简要地给学生们讲解一下,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原来所学的东西联系紧密,是一个整体。知识联系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延展性良好的数学框架,使以前学习过的、现在正在学的以及将来能学到的数学知识之间能有一个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时就能较好地融会贯通,理解深刻。因材施教是一种在当下被广为接受的教学思路,但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仅被局限在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也应该结合其特殊的思维特性进行教育。小学生群体独具的思维特性还有许多,与之相应的数学教学原则也需要不断变化、调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水平的建议
小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统筹安排、规划与长时间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比较欠缺,相对于初中、高中等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就更强一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取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对知识的思考、探索中去,相应的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中几个身高差不多的学生,让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用两位小数来表示自己的身高,另外一部分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当他们出现除三位小数末尾为零外其他数字都相同的情况时,让这些同学比较一下身高是否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也能更深入地思考小数性质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升相应的思维能力;其次是要注重发掘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潜力,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储备、数学兴趣的培养、与他人思想火花的碰撞等等。需要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的疑问与困惑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或者解答,与此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数学知识讨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向着有利于实际应用的方向进行。任何学科的研究、发展、学习都要格外关注实践应用,我们之所以如此注重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时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构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底,而在小学期间能否培养出与各个年级的数学知识相匹配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这个地基是否牢固,同时,它也决定着数学大厦的建设能否成功。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