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研究
2019-03-06王金梁刘文越冯建峰
王金梁 刘文越 成 斐 冯建峰
(山西汾西宜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吕梁市,032302)
1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
图1 2#煤层1201工作面巷道布置
2 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分析
2.1 理论计算
L0≥(h1+h2)tanθ
(1)
θ——应力影响角,取35°。
图2 煤柱底板支承压力分布
图3 煤柱集中应力影响范围
2.2 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矿井地质条件,采用UDEC建立工作面开采模型,模拟范围均取418 m×100 m(走向×倾向),如图4所示。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参照该矿工作面实际岩体力学特性。节理特性考虑采动影响,围岩本构关系采用Mohr-Coulumb模型。模型的上边界为应力边界,根据覆岩厚度施加均布载荷,左、右、下三个边界为位移固定约束边界。
图4 不同布置方案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对比
3 实测结果与分析
3.1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
1201-2运输平巷和材料平巷永久支护均采用锚网梁索联合支护,支护材料为螺纹钢锚杆(顶板)、圆钢锚杆(两帮)、圆钢钢带、钢绞线、金属菱形网等。
图煤层1201-2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
3.2 测点布置
在1201-2工作面运输平巷、材料平巷以及材料平巷与1201工作面绕巷垂直布置段各设置了5个测站,如图5所示。相邻测站沿巷道走向间距20 m,每个测站设置1个围岩变形监测断面,采用十字布点法,如图6所示,在顶板、底板和两帮中部各布置1个测点,观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情况,包括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及变形速度、两帮相对移近量及变形速度。用钢卷尺或测枪测读AB、CD值,读数精确到1 mm,并记录测站至工作面的距离。距工作面50 m之内的测站,每天观测1次,50~200 m之内的测站每两天观测1次。
图6 十字布点法示意图
3.3 观测结果分析
1201-2运输平巷的围岩变形情况如图7所示。由图7可以看出,巷道围岩变形速度较小,平均在6~8 mm/d左右,当测站距离工作面0~30 m范围时,由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作用,围岩变形速度增大。整体来讲,支护效果较好,围岩变形量不大,顶底板累计相对移近量平均为182 mm,两帮累计相对移近量平均为147 mm。
图7 1201-2运输平巷(内错5 m布置) 围岩变形速度和变形量变化曲线
1201-2材料平巷与1201绕巷垂直段的围岩变形量、变形速度曲线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围岩变形量和变形速度相对内错5 m布置时明显变大,顶底板累计移近量平均为479 mm,两帮累计移近量平均为373 mm,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底鼓、帮鼓及顶板破碎、下沉现象。围岩平均变形速度为10~14 mm/d。
图8 1201-2材料平巷(与绕巷垂直布置) 围岩变形速度和变形量变化曲线
1201-2材料平巷(内错46 m布置)的围岩变形情况如图9所示。由图9可以看出,巷道围岩变形速度与变形量均较小,变形速度在3~5 mm/d之间,两帮累计相对移近量平均为122 mm,顶底板累计相对移近量平均为127 mm。
3种布置方式的巷道围岩变形速度与变形量对比见表1。
表1 不同布置方式时的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图9 1201-2材料平巷(内错46 m布置) 围岩变形速度和变形量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