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行为博弈分析
2019-03-05韩峥璐
韩峥璐
[提要] 博弈论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研究中,但是在完全理性假设条件下的解析博弈模型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此引入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基础的行为博弈模型。本文以P2P网络借贷行为为线索,分别引入解析博弈与行为博弈对此进行分析,并寻找两个博弈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P2P借贷;解析博弈论;行为博弈论;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2月9日
一、引言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脱离金融中介”的新的发展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P2P网络借贷具有门槛低、金额小、时间短等特点,近年来呈现极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钱金叶、杨飞认为P2P借贷起源于民间的亲友间通过契约组成的经济互助团体,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方式被“线上化”,从而发展成现在的P2P网贷。李钧对于P2P借贷模式的概念、特点、风险与监管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闫冰发现P2P借贷平台上的信用体系指标,有助于在借贷行为博弈中构成均衡要素的条件,并进一步引入了博弈理论,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夏爽、郭进利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纯平台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贷款人、借款人三方博弈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牛丰、杨立以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为基础,首次提出了P2P借贷风险成因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P2P借贷的信用风险成因。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别从解析博弈视角与行为博弈视角构建P2P网络借贷双方博弈模型,分析基于P2P平台的网络借贷双方的行为选择,并且以该借贷模型为线索,探寻解析博弈与行为博弈的联系与区别。
二、P2P借贷行为的两方博弈分析
(一)解析博弈论下的P2P借贷双方博弈模型
1、P2P借贷行为描述。在P2P借贷平台上,借贷行为分析如下:借款人通过注册、上传信息形成信用评级,构成对该借款人的信用判断,从而得到贷款。但是,个人信息的上传会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且如果借款人违约不还款则会给其带来信誉损失,从而降低其信用评级。
投资人则需要对借款人的上传信息及信用评级进行判断评价,为借款人提供本金,最后收回本利,但投资人可能面临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平台形成的信用评级体系形成自己的预期,寻找信用高于预期的消费者。
假设这个借贷过程重复无数次,则借贷双方需要在约束条件下通过P2P平台上实现自我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对对方的期望收益进行计算,最终使模型达到纳什均衡。
三、結论
(一)解析博弈与行为博弈的联系与区别。从重复无数次的P2P网络借贷行为的解析博弈模型与行为博弈模型的对比可以得到:行为博弈不是解析博弈的否定,而是解析博弈的扩展补充;解析博弈论的推导是基于参与人完全认知的假设下进行的,袁艺等认为更现实的情形是,博弈参与者具有追求理性的动机,但是却面临着理性边界的限制和经济理性与最优化结果矛盾的尴尬。因此,博弈参与者只是处于向纳什均衡收敛的过程之中,他们的选择至少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纳什均衡。
从P2P借贷行为的解析博弈模型及行为博弈模型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对博弈双方来说每个策略的选择概率的客观影响因素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行为博弈模型加入了反应参与人主观行为灵活度的参数使得质反应函数的曲线更加平滑,而不是以绝对的1的概率发生某个策略,而行为博弈对此进行了修正,将参与者的主观限制因素也考虑进去,从而更加贴近参与人有限认知的现实,故而行为博弈不是解析博弈的否定,而是解析博弈的扩展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17(1).
[2]李钧.P2P借贷:性质、风险与监管[J].金融发展评论,2013(3).
[3]闫冰.P2P借贷平台上的行为博弈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4]夏爽,郭进利.基于纯平台模式的P2P网络借贷行为博弈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6).
[5]牛丰,杨立.基于博弈理论的P2P借贷信用风险产生机制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6(1).
[6]贺京同,那艺.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