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送培下乡”参与精准扶贫现状调查研究

2019-03-05宋利国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宋利国

(陕西省团校理论研究部,陕西 西安710068)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1月29日,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 为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参与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保障贫困家庭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在精准扶贫中将发挥更大的智力支持作用,“职业院校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实现脱贫致富,这是高职院校参与脱贫攻坚的要旨,因此,“送培下乡”就是高职院校服务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对贫困地区适龄劳动力目标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实现由过去“输血式”物质扶贫转变为当前“造血式”的智力扶贫。”根据《陕西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陕教财〔2016〕29号)精神要求,全面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现状和“送培下乡”的需求,切实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培训效果将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运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送培下乡”参与精准扶贫展开实证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把握不同地域和环境下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思考归纳贫困人群的共性特点和典型表现,了解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探讨职业培训助力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专业特点,思考“送培下乡”的有效方法和实施路径,从而为科学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完善提供依据,以促进高职“送培下乡”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首先,面向2017年参加陕西省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培训班学员发放了“高职院校教育扶贫‘送培下乡’调查问卷”问卷,并现场进行指导填写,共收集有效问卷254 份,其中男生192 份,占比75.6%女生32份,占比24.4%;高中学历6份,44岁以下青年214人,占84.3%,45 岁以上40 人,占比15.7%;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130人,占比51.2%,高中(职校或中专)82 人,占比32.3%;初中40 人,占比15.8%,小学及以1 人,占比0.8%;来自城镇户籍40 人,占比15.8%,来自农村户籍214人,占比84.2%;家庭年收入在5000 元以上的162 人,占比59.8%,30000 元至5000 元30 人,占比11.8%,3000 元以下72 人,占比28.4%。其次,将回收的调查问卷依次进行编号并分类汇总,运用SPSS22.0 对所获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在调研过程中还召开由部分学员代表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以及和主管培训工作的职校老师交流,收集关于高职院校送培下乡的相关信息,以此全面收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帮助。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教育扶贫培训现状

当问及“接受过政府或高校组织的职业能力、种植技术、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情况时,3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接受过很少的几次培训,偶尔接受培训的比例为36.8%,而经常授受培训和没有接受培训的比例分别21.3%和20.5%。在“接受过项目技能培训的内容”方面,认为接受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为51.2%,接受“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比例为13.4%,“其他”为11%,完全没有接受任何内容的培训为24.4%。当问及“职业教育相关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时,大多数(49.6%)的受访者认为基本落实,认为全部落实的比例则为18.1%,较少落实为29.1%,而认为未落实比例则为3.15%。对于“教育扶贫政策对家庭的实际帮助”方面,55.9%的受访者认为对家庭有一定帮助,23.6%的认为有显著帮助,而无实际帮助的比例则为20.5%。

这表明,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全省教育系统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相关扶贫实施单位紧紧围绕农村和农业生产等内容开展教育扶贫培训,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人员普遍接受了相关教育培训,教育扶贫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对农村家庭带来了相应改变和切实帮助。

(二)高职院校参与教育扶贫情况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职教育开展教育扶贫状况如何呢?

一是在专业涉农专业设置方面,认为高职院校涉农业等专业设置与农村优势产业紧密整合度很好的占比33.9%,认为较好的占比21.3%,认为一般的占比42.5%,而认为较差的占比2.4%。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度,29.1%的受访者认为高,55.1%的认为一般,13.4%的认为不紧密,2.4%的认为不相关。

当问及“职业院校通过送培下乡对接‘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时,认为问题最突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学生就业能力不够(55.1%),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47.2%);毕业生离开本地(41.7%);学校培养质量不高(33.1%);专业设置不合理(28.4%)、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21.3%)、其他(6.3%)。

这表明高职院校在涉农专业设置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农业发展实际,不能很好地与当地农业产业融合,课程设置与缺乏针对性,在服务精准扶贫方面存在就业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毕业生反哺农村农业保障不足,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教育扶贫培训需求分析

1.地方对高职院校“送培下乡”的需求情况

农业培训对于改变地方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当问及“地方对高职院校开展‘送培下乡’的需求”情况时,认为地方对“送培下乡”培训非常强烈的比例达到57.5%,认为一般的则为28.4%,而认为需求不强烈的仅为7.1%,另外7.1%的受访者认为不了解。由此可见,地方对高职院校送培下乡有较高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教育扶贫中加大农业技术等相关产业培训,提高教育扶贫的实效性。

2.高职院校送培养下乡的内容和形式要求

当问及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时,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0.3%)、农产品市场营销(78.0%)、农村电子商务(70.9%)、农村经营管理(69.3%)、涉农法律法规培训(50.4%)、教育观念(30.7%)、手机等智能设备使用(29.9%)、家庭与邻里关系改善(22.8%)、消防安全(18.9%)、其他(2.36%)。由此可见,地方对教育扶贫培训最需要的依次是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策略和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和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在培训形式的调研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占比78.7%,其次是“基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同伴研讨交流”,占比69.3%,“到先进村或优秀行业组织观摩学习”占比63.0%,另外是“农民工作坊合作学习经验分享”,占比57.5%,“专家讲座传递前沿信息”,占比52.0%,其他为2.4%。这表明,教育扶贫培训的授课形式应以现场教学和交流研讨为主,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3.培训时间地点选择

从调研结果来看,多数(53.5%)受访者希望培训时间能够安排在“农闲时间”,另有29.9%的受访者认为任何时段都可以,而认为安排在双休日的仅为12.6%,希望安排在工作日的仅为3.9%。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在实施送培下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将培训时间安排在农闲时间,以便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也更好地利用农闲时间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知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多数(53.5%)受访者希望“在不同地点轮流开展”,其次是“一直在乡村”(40.2%),而认为一直在县城或无所谓的比例则仅为3.9%和2.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送培下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便,原则上应就近安排培训,如果需要进行现场教学或示范观摩等活动,则可考虑安排在异地进行。

4.培训师资选择

当问及“你最喜欢的培训师资”时,受访者最希望的培训师资依次是:高校农业方面的教授学者(76.4%)、区域农业方面的技术骨干(75.6%)、当地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户(74.0%)、农业农村工作党政部门领导36.22%、跨界专题演讲人(24.4%)、其他(1.6%)。这表明,高职院校在送培下乡实施过程中,应优先选聘以开拓视野、学习前沿农业咨询的农业领域方面的高校专家、具有地点生产经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区域农业技术骨干、在当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户进行不同层面的师资,同时注意在最新的农业农村政策解读等方面选聘相关政府官员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高职院校“送培下乡”支持力度和参与深度

教育是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反贫战略的根本之策,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力量,其基本职能和内涵发展的价值所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舒尔茨就指出: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向农民进行教育及文化投资,而促进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训。《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指出,要“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务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各项事业,开展技术开发与研究,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培训路径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产业调整和升级的现实紧迫性。但调研结果同样表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农村农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专业与地方农业产业融合度不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涉农专业毕业生反哺农业机制保障不足,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高职院校在参与教育扶贫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培养,不结合农业发展变化和产业调整方向,而要通过充分调研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变化,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特色,针对贫困人口在养殖、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外出进城务工等方面技能的缺失现状,用足自身的专业优势,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依托特色产业办专业,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全程覆盖产业,制定对应的精准培训计划,加大农业技术等相关产业培训,提高教育扶贫的实效性。

(三)针对农村农民自身条件和工作特点创新教育培训形式

高职院校要建立扶贫地区“三农”服务工作的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定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实地考察,深入农村群众,走进田间地头,准确了解和把握开展教育扶贫的服务目标和任务,合理规划和制定服务策略。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培养与教育。加大现场教学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技下乡,针对突出问题组织交流研讨,分享经验,提供多方解决问题的管道。要结合不同地区、产业特点,针对问题实际,避免选择农忙等时段,合适选择教育培训时间和空间,达到送培下乡的效益最大化。

(四)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助推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扶贫要多渠道动员校内力量和资源参与实践。一是要着力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等力量,开展送培下乡、送医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点对点的帮扶。二是要充分利用着力发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社会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源和关系,动员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和教育培训的事业当中,把行业企业当中技术骨干和能人吸收到培训师资当中,促进企地融合。三是要加强送培下乡的组织领导,安排专门经费和其他必要资源,细化工作方案,落实保障措施,明确送培下乡的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实现目标等,确保精准扶贫有效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