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以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9-03-05张晨
张 晨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三明365000)
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意义
1.艺术教育美化人的心灵,促进社会的和谐美好
新教育第14届年会(2014年,苏州)朱永新教授的主报告:《艺术教育,成人之美》曾引用了下面的例子: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在做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对比研究时,做过一个问卷调查,有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对其中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用?”毕业1-5年,毕业6-10年,毕业11-15年的人的答案分别是“基本技能”,“基本原理”,“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人的答案是:“艺术最有用”。从这一调查可看出,对于他们各自成长的经验总结,无疑是“艺术最有用”。通过艺术教育,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将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强艺术教育。在高职这一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在为社会服务方面是可以做出成绩,并大有作为的。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能提升个体的素质与能力,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将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培育人的人格和心灵。审美是艺术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是艺术教育价值的体现。艺术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人在理性或感性的冲突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从而改变情绪,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转变,还能起到某种心理治疗功能的作用。当人们能用审美的、艺术的观点看待事物时,能关心人、尊重人,用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正确的审美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就会有优秀的人格和美的心灵。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会让人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社会将因此更加和谐美好。
2.高职艺术教育服务社会是学校功能定位与任务使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承载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由于其高职特点,必然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联系更为紧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应该加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范围和层次。这也表明高校艺术教育社会服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能够实现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对社会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领。高校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艺术进行交流与融合,还可以在发掘、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和繁荣社会文化氛围方面有所作为,推动地方公共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例如,笔者所在的高职学校,近几年一直坚持的大学生手工DIY创意活动,面向社会,制作系列的客家文化手工品,如摆件、饰品,融合了姓氏图腾、客家服饰图案、客家“蓝”等客家文化元素。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又能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公众交流。人们佩戴或观赏这些手工饰品时,就会有一种无声的交流与思维碰撞,甚至还会思考这些饰品图案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就有了一种传统文化的认知过程,起到了一种间接的教育作用,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光大。
二、地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分析
1.教师个体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正在形成
在课程教学改革,面向社会服务方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师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学校的重要亮点和特点。
(1)课程融合,承接项目。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把《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字体排版设计》这三门课程有机的融合,对三门课的知识点相互融合、渗透,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引入到客家土特产的包装设计上来,承接了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宁化客家土特产产品的包装设计。学生不再是盲目的模仿、抄袭,而是根据设计的主题独立思考,分别为客家酒酿、宁化烧卖、客家小吃餐具,宁化老鼠干、宁化薏米和宁化笋干等六大类产品设计了八个主题包装系列,得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地——宁化县的认可,投放市场。
(2)结合教学,开展实训。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师结合教学,利用学校实训室,三个多月设计出了拥有客家元素的二十多个系列服装,提供给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中有四个系列被组委会采纳应用。组委会还把生产五千多件代表用服装,安排给了学校,老师学生也放弃暑假休息时间,按时完成任务,得到组委会的肯定与好评。和市亮角落传媒公司合作,承接了三明市境内高速公路服务区、三明市区办公楼的公共走廊装饰美化的任务,将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印制成画,挂在服务区、美化环境,让休息的过客有美的享受;挂在办公区、写字楼走廊等,让人们在上下班时,能放松一下心情;让所有的观看者能品味其中的内涵,陶冶情操。
(3)搭建平台,服务社会。结合手工课程学习,组建“爱创意手工DIY”的学生社团组织,设计、制作手工作品。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针对在校学生群、社会成人群和幼儿群体不同的年龄特点、社会经验,开展陶艺、布艺、花束制作等手工培训;开展幼儿趣味培训、儿童游乐等。举办亲子活动,提供材料如彩纸、创意泥、粘土、画笔、积木、小玩具等,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思维以及动手能力。邀请小朋友来学校参加手工DIY、弹钢琴、舞蹈互动等主题活动。
2.教育服务社会意识已融入学校的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的引导下,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效。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在学校层面上也做了一些工作。
(1)改革探索,服务学生。护理专业是学校的热门和重点专业,在该专业中开设《手工创意设计与制作》课程,将艺术设计创意思维带到护理专业中。这是因为,如果护士具有手工制作的能力,就可以更好的与病人互动、沟通,心理引导,起到照顾、安慰、开导、康复等辅助治疗作用。通过艺术审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护理人员在对待患者、对待他人也就更容易以美表善、以美动情,与人交流时更容易让人得到友善,得到满足,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净化人们的心灵。
(2)创新创业,争取发展。学校对接产业,以省级示范专业为基础,建设好医学护理、纺织染整、学前教育等5个专业群,促进学校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2015年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爱创意手工DIY”团队,2016年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福建赛区比赛,获全省二等奖。2017年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现场制作的甜筒花、灯光花束等手工DIY创意作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制作场景和展台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林博会新闻报道中。
(2)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学校重视“创新、创意、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建有20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投入100万元,将宿舍楼下沿街500平方米的店面装修,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创意团队入驻,成立工作室,形成创客空间,对成熟团队提供资金扶持,并通过他们为社会服务。“爱创意手工DIY”团队自主品牌打响后,制作的手工作品还输送到挂点幼儿园用于教学,并对部分的幼教机构提供DIY设计师资力量的培训。
3.艺术教育服务社会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一般在规划与建设方面更注重规模发展,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相对忽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也就导致了社会服务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师资不足,缺乏团队。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高校那样,有较齐全的学科专业,也不像专门的艺术教育学校,有较好的师资队伍。一般高职院校缺乏艺术教育的师资团队,较多的是应付本校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无法在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这一领域做出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忽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2)着眼当下,层级不高。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缺乏艺术教育社会服务的顶层设计,更多是依靠教师个体的自觉行为。也有的是政策性的措施激励不够,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出台了激励政策,但执行的力度不行。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竞赛等无法量化衡量,伤害了教师的积极性,无法长期的有效的深入的进入社会服务,形成品牌效应。
(3)资源较少,难接项目。高职院校的教师少,高职称的教师就更少。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难以深入研究科技开发、传统工艺挖掘与传承和改进提高。地方政府出台当地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规划时,教师也难以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接应付其中的攻关项目,社会服务贡献小。
三、高职艺术教育社会服务的提升策略
1.打造以教师为中心,院系管理的服务微观系统
高职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应当依靠教师,保护好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的主动行为。在院系管理体系中,有计划的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是奖励。
一是教师应当主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对有关课程进行教学实验,作业设计也应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社会服务,对好的作业进行展示,可以相互启发,互相提高。二是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带好骨干,提倡能者为师,发挥学生的“小先生”作用。组建大学生艺术团,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艺术品味,发挥学生作用,夯实服务社会的基础。开设艺术类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让学生骨干辐射同学群,服务社会。三是开放相应的实训场所,建设好学生工作室,培训社会公众,提高公民素质。
2.建立校校联系机制,高职联盟的服务中观系统
一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在高职联盟中,推选较有名望或有成果的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培育艺术教育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共同克服困难,做好科学研究,在继承挖掘地方文化艺术方面,产生成果服务社会。二是集体承接项目。面对区域性的艺术教育类难点科技攻关,组织研究队伍,使该研究领域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形成区域特色。三是重视教师社会服务的成果认可和转化,在教师的职务晋升时给予一定的倾斜。
3.构建政府主导,校地联动的服务宏观系统
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为了更好的融入地方社会的发展,应该构建一种校(高职院校)地(地方政府)相互联动的机制,做好宏观调控。
一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了解和适应当地政府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主动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二是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除了必要的宏观调控,健康发展,还要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从而推动高校社会服务项目的落实。高校的三大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前两项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而社会服务没有专门的处室来协调和指导,只是分散在有关的处室,如学生处、学校办公室或教务处等等,无法统一对外联系,与政府部门承接相关项目等事宜。成立该机构可以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的远景规划和眼前的具体操作等。三是参与当地大型有影响的活动,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方面打造品牌,形成当地不可或缺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