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震林传笺证
2019-03-05李金坤
李金坤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一
史震林,江苏金坛人,字公度,初号梧冈,晚号瓠冈(又作悟冈、岵冈),瓠冈翁、瓠冈居士、瓠冈野老、悟冈退士、弄月仙郎、白云教授、淮阴教授、华阳外史等。清文学家。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云:“史梧冈进士,名震林。”[1]80
冯金伯《墨香居画识》云:“瓠冈居士,名震林,字岵冈。”[2]
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卷七十四:“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金坛人。”[3]531
臧励龢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史震林,清金坛人,字岵冈,号瓠冈居士。”[4]180
金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坛县志》:“史震林(1692-1778),字公度,号梧冈,一作岵冈,又号瓠冈居士,金坛人。”[5]78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江苏金坛人。”[6]5010
周顺生、李绍成主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录》:“史震林(1692-1778),清诗文家,书画家。字公度,号梧冈,金坛人。”[7]310
按:金坛西境乃素享“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诸美誉之道教圣地茅山所在,震林对其情有独钟,故其字号多与茅山有关,至显者多有一“冈”字。“冈”,即山也。茅山群落有九霄万福宫雄居其上,有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三峰鼎足,以及周遭之青龙山、方山、釜山、磨盘山等绵延山脉。故“冈”又为茅山之古名。《重修金坛县志》云:“由方山而北十余里曰茅山,一名句曲山,古名冈山。”[8]51
“岵”,即草木之山,与“冈”字吻合,合古人取字之习。另由“白云教授”“华阳外史”及著作《华阳散稿》《华阳诗稿》《华阳散草》等命名观之,亦显烙茅山之印记。“华阳”乃茅山名洞之一,代指茅山。古诗多有吟咏者。储光羲《题茅山华阳洞》云:“华阳洞口片云飞,细雨蒙蒙欲湿衣。玉箫遍满仙坛上,应是茅家兄弟归。”皇甫冉《送陆潜夫往茅山赋得华阳洞》云:“游仙洞兮访真官,奠瑶席兮礼石坛。忽仿佛兮云扰,杳阴深兮夏寒。欲回头兮挥手,便辞家兮可否?有昏嫁兮婴缠,绵归来兮已久。”而“白云教授”之“白云”,为茅山主峰九霄万福宫中之道观名,震林《华阳散稿》有“过白云诸观,重宿华阳”之句①,故“白云”亦为茅山之代称也。可见,震林乐以茅山古名及主要景观为字号,足见其对道教景仰之情厚,亦受道教思想影响之深远也。
由震林不同之号,庶见其一生思想转变之轨迹焉。初号“梧冈”。《西青散记》卷二记友人曹学诗诗句曰:“却遇梧冈无竹实,凤凰终逊鸬鹚肥。”作者自注“时(雍正七年1729)余号梧冈,今(雍正十一年1733)改悟冈也”。②梧,木名,梧桐,古以为凤凰栖止之木。如《诗经· 大雅· 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云:“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为传说中与鸾凤同类之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之人。《永乐大典》:“(汉)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亦云:“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震林“梧冈”初号,径取《诗经》,其早年自拟凤凰、济世拯民之理想甚明。而晚年“悟冈”之号,则为其好友冯薇州所赠。《西青散记》卷二云:“冯薇州居金坛洮湖东之五叶里,自号茅村。赠余号曰‘悟冈’。”“悟冈”遂成为震林最钟情且最常用之号,如《西青散记》《华阳散稿》均写作“史震林悟冈撰”字样。所谓“悟冈”之“悟”,乃“觉悟”“醒悟”“悔悟”诸意也,与陶渊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之悟意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由“梧冈”至“悟冈”,仅一字之差,则堪窥震林人生之途由踌躇满志而心灰意冷、由一腔热血而看破红尘之思想演变之迹。探其主因,盖乃雍正十年(1732)乡试落榜所致。此后至雍正十三年(1735)是其“散游”期,对科举之渴求热度急剧下降。此于雍正十三年再度乡试后返乡心情之描述略窥端倪:“冒雨登舟,抵雪埠(即今金坛区薛埠镇),陆行。有诗云:‘秋高双眼望偏明,舴艋无篷橹最轻。野水风摩微皱活,暮山云抹小尖平。梦中赠友生生句,病后逢花淡淡情。已厌征尘期卧隐,蹇驴仓卒又西行。’疾书毕闱事,归复刈稻于湖田。”(《西青散记》卷四)其中“已厌征尘期卧隐”一句,已写尽其不耐科场困顿、期望归隐之厌世心绪。所可幸者,此次乡试震林居然获中,三年前铩羽之伤遂得一时慰安,然阴影终难尽抹。震林晚年号“瓠冈”“瓠冈翁”“瓠冈野老”。《华阳散稿自序》署名“瓠冈史震林”,时为乾隆丁亥(1767),震林已七十五岁。于《题徐琴庄小照》篇自称“瓠冈翁”,于《莲婴王云台别传》篇自称“瓠冈野老”。瓠,形声。字从瓜,从夸,夸亦声。“夸”意为“虚空”。“瓜”与“夸”合之乃“虚空之瓜”。震林以“瓠”为号,暗含其虚空无用、无欲无求而寄情自然、寓意林泉之思想。著一“瓠”字,足见其晚年恬退自甘之心境也。震林别署“弄月仙郎”“白云教授”诸号,心境亦同。“弄月仙郎”,乃扶乩时仙女对其之称呼:“上元之夜,茅山道人请仙洮湖。仙至,称震林为‘弄月仙郎’。”(《西青散记》卷一)“弄月”,即玩月之意,颇富闲雅逸趣,而“仙郎”又为震林渴望脱俗世累、自命不凡之雅称。至若“白云教授”,则为震林用之颇多之别号。《华阳散稿》大多篇目皆以白云教授自称。“白云”即取之于茅山道观名“白云观”。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宋绍兴间道士王景温退居结庐于此,名闻于上,诏即所居为白云崇福观。宋人张绅《游白云观》:“白云终日护茅山,楼观参差杳霭间。知我老来无着处,时来相伴道人闲。”震林以“白云”为号,既表其深爱茅山之挚情,亦甚合其渴求自由、不受尘羁之洒脱心性。正如《华阳散稿》赠友人“富贵如云合复离”所云,“白云教授”之号,正乃其晚年远离仕途、洁身自好、物我两忘超脱精神之生动写照。由“梧”至“悟”及“瓠”,则震林青壮年之凤鸣朝阳、中年之厌恶俗世、晚年之万事看淡之思想轨迹甚明,不失为解密震林生平思想轨迹之锁钥也。
王飞认为:“从‘梧’到‘悟’,再到‘瓠’,展现了史震林从青壮年的踌躇满志,到中年的黯然萧索,再到晚年的恬淡自得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历程,折射出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报国无门,走投无路,最终理想破灭,只能于自然中寻求寄托的社会现实。‘仙郎’、‘退士’、‘居士’,又分别与‘梧’、‘悟’、‘瓠’相对应,前三种不同的身份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三种相异的心态。‘仙郎’反映了史震林青年时期希望成为凤凰栖止之‘梧’的济世之思,‘退士’表现了他中年时期看透世俗,对人情世故有所预‘悟’的出世之想,‘居士’则展现了他晚年如野‘瓠’般无欲无求、恬淡自若的心灵状态。”[9]10
二
震林家风纯正朴茂,素享积善门第之誉。其祖父、父亲宅心仁厚、奉行慈善、怜贫淑世、为民纾难之美德闻名遐迩,震林自幼深受熏染。良母仁慈明理,贤妻通达善忍,家虽清贫而谐和。
《华阳散稿》卷上云:“吾祖当明季,岁歉大饥,乃出家资,息重五分,以贷饥者。尽五六万金,积券十余箧。值岁丰,为台以征债,偿者绕台,无敢弗至。吾祖登台而谓日:‘兹岁稍收,困者犹未苏也。重息所以杜冒滥,非以刻痈瘰,吾其焚券矣。’乃发券悉焚之。众皆泣,吾祖挥泪而慰之。余里高阜有地无渠,年饥,吾祖召饥者开渠。弃田数十顷,老幼妇女皆就役,人给米三升,升贵银五分。全活无算,遂成东西二渠,曰仁荡,曰良荡,至今百数十年赖其利。”
《西青散记》卷一云:“邑传先生父湘浦先生,孝友仁厚。”冯茅村亦云:“金坛史湘浦先生,多隐德。”(《华阳散稿》卷上)
《西青散记》卷一云:“先君子幼孤,事母虞太君甚孝。岁旱大饥,远负米涉洮湖归,趾踵穿裂,饥眩屡仆,见太君则喜跃不为苦容。无师,勤学好问,深造自得。受知于遂宁张文端公。每自馆舍还,为太君掐摩,至夜半,跪蒲团扶床棱而寝。太君有首疾,得稍问也。行让虫蚁,见螺蚌于道,必投之于水。震林四五岁时,每携之指螺蚁虫蚓而训曰:‘是皆性命,知痛贪生,不可伤也。’太君八十四岁无疾而终。其明年,先君子辞世。年六十有一,以入水拯溺者,得疾而卒也。”
《西青散记·自序》云:“余出生时,怖夫天之乍明乍暗,家人曰‘昼夜’也;怪夫人之乍有乍无,曰‘生死’也。教余别星曰‘孰箕斗’,别禽曰‘孰乌鹊’——识所始也。生以长,乍明乍暗、乍有乍无者渐不为异,间于纷纷混混,时自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觉明暗有无者之乍乍者,微可悲也。襁褓膳雌,家人曰:‘其子尤在。’匍匐往视,双雏睨余,守其母羽。辍膳以悲,悲所始也。匍匐墙下,得物谓饴,捧而吮之,家人痴余曰:‘石也’;上有字,字为‘西’,字为‘青’。强余读,读所始也。其凹如臼,至今对之,是为散记。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梦中作。”
《西青散记》卷二云:“忆三四岁时,最喜猬。猬刺如果房,见人则首尾相就如球,啼时见猬则喜笑,以足蹴之辘辘行。获乳兔二,抱而眠,饲以豆叶,不食而死。哭之数日。”
《华阳散稿》卷上云:“忆余方七岁,当除夕,例饮馄饨,停箸而叹。伯父云洲公问何叹,起而对曰:‘今夕必有不能具此,而忍饥待旦者。’先母韦太君恻然曰:‘小子乃能念及此乎,比邻某某是也。’即扣扉召之。童稚皆至,老病不能至者,馈之。不足,韦太君手自为具以足之。祖母虞太君抚余而喜曰:‘小子幸百岁!’”
《西青散记》卷三云:“余年十五,为《蝴蝶赋》,传于邑。蔡逸帆、于尔喈使人屡邀余。余家洮湖滨,去邑远,性不喜游市间。素闻二人有奇才,先达名宿皆下之。越五年,适与于尔喈遇。”
《西青散记》卷二云:“忆十九岁时,四月八日,看城隍会于龙山。人已散,独暮归,背夕阳行,一少妇,敛眉怯步,与童子憩茶亭,拈白垩,书九字于板扉,云:‘是天然,是偶然,是惘然。’后书‘晓生’二字。有丐妪卧地呻吟,言终日止得一钱。少妇取十余钱,并荸荠与之,徐顾童子曰:‘家已近,晚绿可怜,慧郎莫匆匆前也。’余拾余垩,题《惜余春》一词于九字后。少妇默诵,‘迟’字草,指以扇,告之,记而去。词云:‘采麦郊畴,标梅庭户,暖日烘林阴翳。画船金粉,荡尽兰桡,寂寞渡头沙尾,几处静掩空闺。衣捲红绡,怕催梳洗。任连天望眼,佳期难再,新欢无味。谁见我、爱好天然,偶然随步,也是惘然情意。枝扶鸟坐,叶衬蚕眠,人瘦落红堆里。今夜凭阑更迟,月挂西楼,暮云如髻。又嫩寒生袂,花外东风还起。’少妇读‘人瘦’句,潸然泪流,以指拭泪,指扪扉印双迹。数月,迹犹隐然。”
《西青散记》卷一载震林母韦太君临别赠言:“‘小子有游学志,幸蒙仁者顾,无与凶人遇。’戒曰:‘与朋友处,利不可先,义不可后。遇事亨,幸也;厄,命也。无轻适千里,无羞还故乡。’”
《西青散记》卷四云:“妇宗氏(宗鹤娘),以手断荆棘,被刺见血,怜之,笑曰:‘常耳。’”
按:震林于襁褓之中,即悯鸡雏;幼儿之时,已怜乳兔,足见其悯心天成。于物如此,于人更然。对于饥馁贫病之人,至为悲悯。由于深受仁厚慈爱家风之熏染,年轻时之震林遂对人间事表现出多愁善感之非凡敏锐与人文情怀。震林如此超越同龄人之感悟力与对生命敬畏之悲悯心,委实难能可贵也。此外,震林年少时即生性淡泊,不好市声。如此之恻隐淡泊情怀,则于其后《西青散记》对农民女词人贺双卿之描写中得以充分体现焉。
三
雍正十一年(1733),震林受族姑父张修园之邀,读书绡山,姬山赵闇叔、金坛城内王澹园、孟河郑痴庵、武进段玉函诸文友常聚于此,与周家新媳、农民女词人贺双卿每有酬唱,迄乾隆元年(1736)止。故双卿悲苦身世、恶姑暴夫、知音友善、诗词才华、雅士交往、评价反响诸况,震林悉载之。
《西青散记》卷二云:“双卿者,绡山女子也。世农家,双卿生有夙慧,闻书声,即喜笑。十余岁习女红,异巧。其舅为塾师,邻其室,听之,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学小楷,点画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心经。有邻女嫁书生者,笑其生农家,不能识书生面也。雍正十年,双卿年十八,山中人无有知其才者,第啧啧艳其容。以是秋嫁周姓农家子。其姑乳媪也,赁梦觇舍,佃其田,见田主,称官人。其夫长双卿十余岁,看时宪书,强记月大小字耳。夏四月,余避暑绡山耦耕堂,怀芳子、段玉函至,与之望晚山,双卿方执畚户外,已复携竹篮,种瓜瓠于桥西岸。眉目清扬,意兼凉楚。明日得其词,以芍药叶粉书《浣溪沙》云:‘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又以玉簪叶粉书《望江南》云:‘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为词嘲怀芳子,怀芳子怒,双卿闻之,曰:‘妾生长山家,自分此生无福见书生,幸于散记中识才子。每夜持香线,望空稽首,若笼鸟之企翔凤也。’于是向隅而叹曰:‘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乃为《湿罗衣》云:‘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怀芳子悔,填词十数首,索和不答。偶见双卿于门,容色惨离,殊异畴昔。怀芳子望空遥拜,别时拜梦觇,为请工画者写其容,为留别词,苦索其和,乃以小缄圆裹,题封甚密,嘱怀芳子于路无人处拆视之。欣然袖之而去。余与梦觇不知也。明日使婢问之。双卿微笑,吟《白罗诗》曰:‘多情竞有痴仙子,又累书生半晌猜’。绡山老人告余曰:‘双卿,性潇洒,而意蕴密,飘飘有凌云气,无女郎琐窄纤昵态。以才情自晦。往来双卿家者,不见其笔墨痕也。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恤。双卿事之善。意虽不欢,见夫未尝无愉色。饥倦忧瘁,言笑犹宴宴也’。”
《西青散记》卷二云:“绡山小院,在四屏山之下。竹树幽深,疏花互发,有异鸟,羽彩璀璨,音胜黄鹂,山中人不识也。小院左右,筑草房以赁农者。双卿居小院西,门对古涧,垂柳罩其檐。浣衣汲水,娟然坐石,见之者惊为神女。怀芳子来,每来玩月古涧旁,坐双卿浣衣石。梦觇山田刈麦归,赋绝句云:‘山蜂随处绕空枝,麦卷黄云日更迟。隔水一莺啼宛转,午窗茶沸梦回时。’日已夕,出小院,望西山雨,有破舟横于涧,双卿曾坐浣衣也。梦觇登之,赋诗云:‘一星萤火度溪烟,几尺云开漏碧天。今夜月残犹拜否?向花斜坐背花眠’。”
《西青散记》卷二云:“石邻张辅苍,至绡山,绘双卿种瓜图二卷,乞双卿自题。一寄怀芳子,一自藏焉。前怀芳子去时,双卿与之图缄如指,令中途开视。怀芳子入野祠,洗手于溪,以唾润封处,徐徐拆之,不任少损。读之大愠,继而笑。盖双卿剪叶为蝶,两翅间书《浣溪沙》二首,嘲怀芳子。怀芳子乃造澹园,托王月虬倩石邻来图其像……(石邻)至绡山,欲见双卿不可得。将晚,双卿浣柳下,侧窥之,过其前,平视之,双卿避。石邻曰:‘得之矣。’虽然风致淡冶,可描也。凄隐之意在有无中,特难耳。图成,示双卿,双卿题《玉京秋》一词于上。既而悔之,不肯还。曰:‘此乃戏双卿耳’。”
《西青散记》卷二云:“九月末,天晴甚和,农者刈稻方急,围塍积圃撞稑如堵,妇女空室登场,昏旦操作。双卿疟益苦,寒热沉眩,面杀然而黄。其姑愈益督勒,应稍迟,辄大诟。午后,寒甚而颤,忍之强起,袭重缊,手持禾秉,茎穗皆颤。热至,著单襦,面赤大喘。渴,无所得沸水,则下场,掬河水饮之。其姑侧目,冷言相诋。双卿含笑,不敢有言。唯诺敏给,争先任劳苦,不敢以诿其姑,与姑落禾穗于场。姑数十秉,双卿已数百秉。俯仰疾徐,皆有风韵。纤眉若画,耳环的砾,映日如星。反襟拭汗,颜愈昭丽。其姑猜甚,不许男子近与言。双卿素自慎重,与言,弗应也……暮时,左携帚,右挟畚,自场归。见孤雁哀鸣,投圩中宿焉。乃西向伫立而望。其姑自后叱之,堕畚于地。双卿素胆小,易惊。久疾,益虚损,闻暗响,即怔忪不宁,姑以此特苦之。乃为《孤雁词》,调寄‘惜黄花慢’。词云:‘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
《西青散记》卷三云:“一日,双卿舂谷,喘,抱杵而立,夫疑其惰,推之,仆臼旁,杵压于腰,有声。忍痛起,复舂。夫瞋目视之。笑谢曰:‘谷,可打矣。’炊粥半,而疟作。火烈粥溢,双卿急,沃之以水。姑大诟,掣其耳环,曰:‘出。’耳裂环脱,血流及肩,掩之而泣。姑举勺拟之曰:‘哭!’乃拭臼,毕炊。夫以其溢也,禁不与午餐。双卿乃含笑。舂谷于旁,邻妇问之曰:‘饥乎?’应曰:‘否。’邻妇揶揄曰:‘蝦蟆有气耶?奚其饱?’双卿于是抒臼,俯地而叹曰:‘天乎,愿双卿一身,代天下绝世佳人,受无量苦。千秋万世后,为佳人者,无如我双卿为也’。”
《西青散记》卷三云:“(癸丑)十月廿六日,雨后,双卿剪芦叶三寸,粉书与其舅曰:‘人皆以儿为薄命,儿命原非薄也。红楼淑女,绿窗丽人,沦没深闺者,世间不少。忆夜无欢,向春难哭。桃红遽夭,竹翠长贫,岂不期人歌泣哉?多逢忌讳,鲜遘揄扬,耿彼明珠,閟于黑水。夫怨鸟遗音,衰蓬振色,犹得漱骚人之隽齿,镂仙客之灵函。况贵本椒兰,顾贱同粪壤乎?诵《菊花》《孤雁》词者,无不为双卿怨。双卿无德,诚不能不怨,怨而不忍厌其夫,双卿可自信也。惜小青不愿生天,惟思并蒂。儿则愿来世为男子身,参断肠禅,说销魂偈,足矣。’双卿写诗词,以叶不以纸,以粉不以墨。叶易败,粉无胶易脱,不欲存手迹也。”
《西青散记》卷四云:“(双卿)元夜偶持楞严经,就灶灯诵之。姑出游归,夺而骂曰:‘半本烂纸簿,秀才覆面上且穷死,蠢奴考女童生耶?’偶涤砚,夫见之怒曰:‘偷闲则弄泥块耳。腐煤尚可肥田。’双卿书法庄丽,但于火纸上,为夫记腐酒,夫不识字,从旁故睥睨谩骂曰:‘此字倒矣!’双卿则笑而应曰‘否也’。”
按:双卿事迹及诗词才华,赖《西青散记》而流传。然自胡适发难其子虚乌有以来,学界呼应者有之,反驳者有之。随之研究之逐步深入,就《西青散记》纪实性散文性质之确认、双卿出生地绡山(金坛薛埠镇)遗迹之考察,学界多倾向于双卿实有其人,且籍贯为金坛薛埠。双卿诗词甫一问世,即深受人们喜爱。③
关于震林详载自己及段玉函、赵闇叔、张石邻诸文士与绡山农民女词人双卿诗词交往之事,其寓意略有四端:
其一,表达对犹若天仙降凡般色艳、才慧、情幽、德贞之双卿佳人苦难遭遇之悲悯情怀,此乃震林与生俱来一以贯之哀怜情愫之生动体现,同时寄寓作者怀才不遇之感慨。震林好友吴震生《西青散记序之前》开宗明义则云:“弄月仙郎(震林之号)喟然而叹曰:‘嗟乎哉,佳人之薄命也。余悲之痛之矣’……嗟乎哉!《西青散记》者,天上佳人之书也……吾盖知夫必有佳人之艳之慧之幽之贞而后能爱之怜之、感之敬之也。”
其二,体现当时文人雅士之一种“佳人情结”与佳人之“才子渴慕”之文化现象。杜芳琴认为:“《西青散记》主要是记录文士寻觅追求佳人的心情,也连带而及才女对文士的渴慕。”[10]191从而构成“‘佳人情结’与‘才子渴慕’:一种两性关系的模式及其文化意义。”[10]172
其三,不遗余力、不拒细涓收集展示双卿那些如小儿絮语之田妇诗词,所谓“遍采歌咏”、不掩片善、彰显人文是也。此乃作者“能载异书,携美人,登名山,遍采歌咏,以为一代风雅,此古今之盛事,震林之大愿”(《西青散记》卷一)之一也。郭小强硕士学位论文《<西青散记>研究》指出:“震林携双卿像与载有《双卿记》的《散记》稿游学各处,欲使之名满天下,且有令天下女子以双卿为鉴之意。对佳人而言,她们可从双卿不幸命运中得到某种警示,切勿信鸩媒之言,而要对自己‘天然’的爱情做一点抗争;对才子们而言,这种传播,更能引起群体式共鸣:‘(恽宁溪)读双卿词,夜过半,持檠揭余帐,大呼曰:世有此女郎耶?则天地化身耳!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乃供双卿以菊花,取箫向而吹之,辍箫痛哭,涕泪如雨,以菊花拭泪,笑曰:世间物,无可受吾泪者。(《西青散记》卷三)丹阳荆振翔,抄双卿词,竟夜乃毕。振翔年二十,有才情,风流温雅,无少年浮露态,其情韵似梦觇也。(《西青散记》卷三)有邀舟请附者,则蒋墅贺定敷也,读双卿词,顿足于舟。舟人大怖。欲一访双卿,苦为村塾所掣肘,叹之,忽顿足曰:咄!见双卿无悔也。是夜宿三里庵,未晓,定敷至,汗面掷冠,索僧笔,抄双卿词,言夜不寐,闻雨声,顿足于床。(《西青散记》卷三)’这些寒士在双卿身上找到同病相怜的地方,仿佛不遇的痛苦与长年离家游学的悲哀,找到了共同的视线焦点,心灵不再有孤独感,甚至可以得到某种相依靠的精神力量。”[11]29-30毋庸置疑,双卿之诗、词、文全由《西青散记》收录,震林之功大矣。张寿林从中校辑成《雪压轩集》(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发行),杜芳琴进而编辑《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迄今为止,此著乃对双卿诗、词、文搜罗整理最全、学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大之杰作。据杜著统计,双卿今存诗39首、词14首、文5篇。另有13首有题无作,抑或无全作之诗、词。如诗有《七绝·讥赵闇叔》《秋吟》九律;词有《浣溪沙·赠怀芳子》二首、《太常引·赠怀芳子》。
其四,既写双卿之遭遇与诗词杰出之才华,也寓含作者反清复汉之志。邓小军认为:“《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同时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这表明,清朝统治中国百年以后,反清复汉思想仍然是中国文学隐藏的最重要思想。”[12]
四
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淮安府学教授。震林家世故贫而事亲尽孝。其成进士也,授广东高要县尹,以母老改就淮安教授。正士习,黜浮华,以淑身励行为诸生劝。淮安故濒河,岁戊辰河决,淹毙人口无算;震林罄橐瘗埋之。陈情终养,奉母归里,昼夜依侍如婴儿,养母终。
弢园老民王韬《华阳散稿序》云:“盖先生乙卯举于乡,丁巳恩科成进士。留京师者二年,归耕者五年,官淮安教授者数年。弃官作近游,往来于淮扬间几二十年。此即《散稿》(即《华阳散稿》)中先生所历之岁月也。”
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卷七十四:“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金坛人。乾隆丁巳进士,官淮安教授。”[3]531
金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坛县志》:“震林家境贫寒,事亲至孝,刻苦研读,清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登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后改任淮安府学教授。他治学严谨,驱除浮华,淑身励行,清廉如洗,为诸生楷模。淮安自古水患严重,乾隆十三年大水,河堤崩决,淹死人口无算,震林倾囊以葬。”[5]786
周顺生、李绍成主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录》:“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淮安府学教授。震林家世故贫,而事亲尽孝。其登进士第后,先授广东高要县尹,因母老,改就淮安府学教授,以就近侍奉母亲。正士习,黜浮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诸生劝。”[7]310
按:乾隆二年(1737)五月,京师会试,震林与同邑于敏中、于文骏、冯秉彝4人同科高中进士榜。乾隆十二年(1747)始任淮安府学教授,其仕宦生涯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辞官止。从乾隆二年(1737)至十二年(1747),震林处于带职状态,其生活以游历为主。震林原授广东高要县知县,以母老辞。故于乾隆十二年(1747)以前,其生活乃甚窘困。《华阳散稿》卷上《与玉勾词客书》云:“鄙人登第归田,宦情萧瑟,三冬负米,两夏探薪,四壁已倾,一瓢已敞。虽无不改之桀,然亦非不堪之委也。”又云:“伏处华阳,迭逢饥馑,性复疏拙,耻于干人。诗云:‘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少陵赠我于千载后哉。麦粥一瓯,莎田半亩,刈刍不足以供爨,采棉不足以供织。戴笠荷锄,每怀知己,知己诚有味也。去冬冲雪渡江,印西靑四百卷。红楼绿窗,索赠者半。”《华阳散稿》卷上《慰曹震亭书》云:“农舍无楼,升古桐以候春色。云胶似晦,野冻如秋。杏花无奈何作此愁态也。饥馑以来,渴泽之鱼细于针,童山之草短于锥,而渔樵荒矣。”在其待职期间,震林继续游历,与友相交,酬答唱和。此时,加之老母去世,其受佛教思想影响甚深而颇具禅心。《华阳散稿》卷下《与赵闇叔书》云:“老母去世之后,一切世味,皆生厌心,一切世缘,皆生悲想。离嗔离欲,常念观音。岂宜屡堕轮回,乱投胎腹。……近来十梦,九依净土。虽非真境,亦非幻缘。期与天下有性灵人共之。”震林以此心态进入官场,其仕宦情状不言而喻。从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二十年(1755),乃其为官淮安教授时期。清光绪年间《淮安府志》“仕绩类”称曰:“有逸才,饕餮不给,而不以苛礼责寒士。”[13]民国《重修金坛县志》云:“习黜浮华,以淑身励行为诸生劝。淮安故濒河,戊辰(乾隆十三年:1748)河决,毙人口无算。倾囊瘗埋之。”[8]615此乃震林淑世拯民慈悲仁厚家风之承传光大也。
五
震林心性孤介,品行高洁;尚道崇佛,深谙禅理;寓意林泉,娱心翰墨;游学甚广,交友甚众。晚归田园,清贫自守。其诗词画无不超妙,时人称为“四绝”。其年八十又八,无疾终。著有《华阳散稿》《西青散记》《华阳诗稿》《华阳散草》《游仙散草》《文昌清录》(书法作品集)等,今仅《西青散记》《华阳散稿》二书传世。
《西青散记》卷一:“余憔悴人间,独与名利誉闻外,乃得数寂寞人,择冷寺废院无人处,看寂寞花,听寂寞鸟。性善感慨,喜人道悲苦。”
《西青散记》卷三云:“余喜与方外人相酬答。木樗、墨萍死,宇亭别,箬公住城南,朴鲁畏人,唯省公交最久,每相见,同卧榻。”《华阳散稿》卷上《记鬼》云:“悟冈退士访隐者于西北……游费缺,为人作书画以补之。”
《华阳散稿》卷下《寄程尧峰书》云:“自笑弃官痴教授,菜根虽咬百无能。”
《华阳散稿》卷下《柳衣园记》云:“淮阴教授既辞官,亨道人馆之于珠湖柳衣园。……亨道人既下世,其子尧峰、磐村、令和、舁白,重扫曲江楼以延余。”
《华阳散稿》卷下《寄墨耕、琴庄书》云:“徐墨耕、琴庄昆季招白云教授会震亭诗隐于学圃山庄。”
《华阳散稿》卷下《寄珍溪书》云:“白云教授,庶可稍稍偷闲,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十一月念四日酉刻……适与诸词客痛饮早梅开处。”《华阳散稿》卷下《莲婴王耘台别传》云:“瓠冈野老梦中有句云:‘五百年谪在红尘,略成游戏;三千里击开沧海,便是逍遥。’”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云:“(震林)湛深禅理,半世长斋。知余不喜佛,而爱与余谈,以为颇得佛家奥旨。余亦终不解也。记其《观荷》云:‘露折朱霞裹旭开,凄凉心付蓼花猜。银河正晒天孙锦,风雨欺香禁早来。蕊绽华峰斗锦年,序班宜在牡丹先。携琴笑坐如船藕,去访蓬莱海外天’。梧冈言:‘修行无他慕,只求免入轮回,少认世间无数爷娘耳’。”[1]80
冯金伯《墨香居画识》云:“甲戌告归,仍往来淮扬间,从游者日益众。然性孤介,不肯于时俯仰,喜禅悦,多方外友。故诗文往往近仙佛。亦复随事讽谕,诱人为善。工八分书,中年酷摹《曹全碑》,后更参以己轴。其为树石兰竹,一以生秀为宗,不落前人窠臼。寿至八十七。余初见《西青散记》十二卷,爱其文之渊隽。至句曲,王君霭亭赠以《华阳散稿》。读之,而味愈永也。《西青散记》,诗友吴长公所刻,后毁于火。《华阳散稿》,诗弟子徐墨庄、琴庄昆季所刻。《华阳诗稿》则蔡西村刻,而未印行也。其所未刻者,尚有《游仙散草》《华阳散草》二种。”[2]
弢园老民王韬《华阳散稿序》云:“史悟冈先生以名进士出为教授,栖贫食澹,悟退自甘,不慕于荣利,不溺于仕宦,萧然绝俗,与世无争,与人无忤,而独与二三良友,肆志林泉,纵情诗酒,虽穷而不悔,殆古之隐君子也……而先生高尚之志,闲谈之趣,清介之操,与夫山水之缘,友朋之乐,皆于此可见矣。余于此不禁神往于先生矣。”
小玉山樵《华阳散稿跋》云:“先生素嗜《楞严》,释氏因缘,文人结习,当必有暗维于冥漠中者。”
臧励龢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乾隆居士,官淮安教授,善画树、石、闽竹,精八分,喜摹曹全碑。享年八十又七。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华阳诗稿》。”[4]180
金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坛县志》:“震林性格孤介,不愿随波逐流,辞官回乡终养后,寓意林泉,娱心翰墨,以画树、石、闽竹著名,书法亦佳,曾描摹曹全碑。其诗词书画,时称“四绝”。著有《西青散记》8卷,《游仙诗草》1卷,《华阳诗稿》《华阳散稿》4卷,时人称其‘诗近仙佛’。《西青散记》风行一时。年86卒。”[5]78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乾隆二年丁巳进士,官淮安教授。袁枚《随园诗话》:‘曹震亭与史梧冈潜心仙佛,好为幽冷之诗……史云:‘一峰两峰隐,三更五更雨。冷月破云来,白衣坐幽女。’皆阴气袭人。王豫《群雅集》:‘梧冈制行甚高,外通而中介,诗亦闲逸有致。’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引《墨香居画识》:‘梧冈教授告归,往来淮扬间,从游者日益众。然性孤介,不肯与时俯仰。喜禅悦,多方外友,故诗文往往近仙佛。亦复随事讽谕,诱人为善。工八分书,中年酷摩《曹全碑》,后更参以己轴。其为树石兰竹,一以生秀为宗,不落前人窠臼。寿至八十七。’又《寄心龛诗话》:‘梧冈著《西青散记》,中述绡山女子,所作诗以粉书花叶。此凭虚公子之说,才人不得志,借以舒其愤郁。宋玉微词,以寄托故也。’”[6]5010
周顺生、李绍成主编《江苏历代文化名人录》:“母终,致意林泉,娱心翰墨。其诗、词、字、画,无不超妙,时人称为‘四绝’。避暑绡山耦耕堂,与来访者段玉函无意间结识农家才女贺双卿。袁枚《随园诗话》称其‘好为幽冷之诗’。王豫《群雅集》称其诗‘闲逸有致’。著有《华阳散稿》《西青散记》《华阳诗稿》《仙游散草》《华阳散草》等并传于世。”[7]310
按:据《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所载,略知震林于乡试中举前后所读书之地为:金坛三星溪、于氏双桂堂、金坛钱凤衣家塾、洮湖(长荡湖)之北、滆湖之西、武进冈角里、湖东五叶、金坛五叶里、句容雨珠冈、扬州、金陵栖霞山、金坛绡山、武进孟河天荒书院等;一生于金坛、武进、金陵、淮安、扬州等地与下层布衣文人及方外人士交往者有百余人。
关于史震林之卒年,有二说:一为87岁。清人冯金伯《墨香室画识》有“寿至八十七”之语。冯金伯,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墨香居画识》十卷作于嘉庆年间,时史震林辞世已久,且书中所载画家繁而杂,疏漏难免。况所谓“寿至八十七”,当本自句容裴玠据震林“自跋”中落款为“八七老人”,故曰“寿至八十七”。清人蒋宝龄《墨林今话》亦同,袁华《史震林年表》亦同。(《文教资料》1988年第5期)。一为88岁。冯煦等编《重修金坛县志》既云“八十又八”,又曰“无疾而终”,言之凿凿,鉴于地方志之全面性、准确性与权威性之一方具有信史价值之书,当可信也。郭小强《<西青散记>研究》(2016)亦取此说。
关于现存《西青散记》《华阳散稿》之版本问题。郭小强对《西青散记》做过较为全面而系统之梳理:“三百年间,《西青散记》流传的各类版本多达十余种。这其中有别记初稿本、别记过录本、乾隆瓜渚草堂初刊本、乾隆三余堂重刷版、嘉庆八卷本、同治年抄本、光绪铅印版、清末节本、清末民初石印本、民国铅印本、民国节本、1949年后影印本及点校本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该书受欢迎的程度。但从版本流转顺序来说的话,以上版本可以归纳为四大系统:别记本、乾隆四卷本系统、嘉庆八卷本系统(即“删定本”)、节本等四种。”[11]3另,后人尝于《西青散记》辑成贺双卿作品数种,如:清代番禺沈宗畸《欠愁集》,张寿林《雪压轩集》,杜芳琴《贺双卿集》等。
关于《华阳散稿》,袁华整理发现有版本二种:“2卷本。《贩书偶记》卷十五:‘华阳散稿2卷,金坛史震林撰,乾隆丁亥(1767)松槐书屋刊。光绪癸未(1883)弢园老民重订铅字排印。’又宣统三年(1911),国学扶轮社在编印《古今说部》第5集时,收入的《华阳散稿》为2卷本。张静庐所辑《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中的《华阳散稿》同为2卷本。不分卷本。光绪间王韬在刻《重订西青散记》8卷本时,‘以旧所抄《西青文略》附其后’。较《文略》与《散稿》,实为一书也。《文略》之名为王韬刻时所冠也。民国5年(1916)4月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西青笔记》(又名《精选瓜渚草堂笔记》),不分卷本,亦为《华阳散稿》。”[14]
关于《西青散记》《华阳散稿》之评价辑录:《西青散记》辑评:吴震生:“嗟乎哉!《西青散记》者,天上佳人之书也。”(《西青散记序之前》)吴震生:“后千年而吾友《西青散记》出,世以散仙散圣目之,虽遭时极盛特异,而好洁同,兴怀略同。耿耿宵梦,悠悠远趣,神超碧落,仰接应难。《丛书》既出,则《散记》亦传必矣……吾每当风横雨斜,天地溟濛时,辄手此记(即《西青散记》),回环吟咀,觉鲛室之丝,舒蹙皆成异彩……亦江湖散人所谓古罗衣上碎明霞者,又有若驳霓、断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环墙、古苔、石泓……非绣非绘,微云锁结,不漫散也。及其维护名教,复濠然而沟、垒然而墙。闻已,不恐不得读此书;读已,不恨不得见其面者,必非天涯之佳人耳。‘平生早遇华阳客,向日飧餐转肥白。欲卖耕牛弃水田,移家直傍三茅宅。’则散人当日神往于金坛句曲者至矣……余亦丹黄不去手者,刻《西青散记》,既成帙,置于案。适读散人传,性情所契,神气与贯,不觉牵连书之,又安知文之是欤非欤?”(《西青散记》跋)曹震亭《淮阴留别史悟冈》六首其一云:“忏过频开贝叶函,鬘持同悔堕尘凡。诗情似月还长满,宦况如冰已不馋。折柳梦醒凉雨寺,采兰人挂落霞帆。骑鲸欲到扶桑国,东海偏嫌味带咸。”其四云:“极乐峰头看雨初,听经夜过老僧庐。一官自觉逢迎懒,半砚都因忧患疏。薄俸难供琴畔鹤,长斋不羡铗边鱼。何由风雪空山屋,补就西青世外书。”(《香雪诗钞》卷一)冯金伯云:“余初见《西青散记》十二卷,爱其文之渊隽。”[2]王韬云:“余既刻《西青散记》,竟而以旧所抄《西青文略》附其后。悟冈居士笔墨素所耽爱,而近时著述家多罕及之……庶于读是书者,知人论世不无少裨云。”(《西青散记》序)陆以湉云:“金坛史梧冈教授《西青散记》,多托为神仙幽渺之辞。最爱其讽世之语,隽而不腐,胜读劝诫陈言。”[15]周作人认为:“《复堂日记》卷三曰:‘《西青散记》致语幽清,有唐人说部风,所采诸诗,玄想微言,潇然可诵,以示眉叔,欢跃叹赏,固性之所近……’《散记》中纪游纪风物如卷二记蟋蟀、姑恶鸟等诸文皆佳,大抵叙事物抒情绪都颇出色,其涉及人生观处则悉失败也……但是话虽如此,我们固然也要听野老的话桑麻、市侩的说行市,然而朋友间气味相投的闲话,上自生死兴衰,下至虫鱼神鬼,无不可谈,无不可听,则其乐益大,而以此例彼,人境又复不能无所偏向耳。”[16]郁达夫读《西青散记》后赋诗云:“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17]其生前尝有作小说《双卿记》之念,惜未果。张静庐认为:“此《西青散记》四卷,则诗酒之暇所缀记者也,其文甚极幽倩之致。而记双卿女子及乩仙诗词尤多且凄艳,世盛行之,及今弗替。”(《西青散记》跋)杜芳琴指出:“《散记》对双卿的记录情节最完整、曲折、复杂,她与众多人发生关系。史震林不仅是双卿的经历、生活的耳闻目击者,更是楔入双卿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实录者、探赜者,他总是把双卿置于与他人的交往与发生关系来记录,这就制约着史不能在读者面前信口开河,随意编造情节……可以这样概括,曹雪芹虚写《红楼梦》,是为贵族女性‘代言’;而史震林实写《散记》,则为下层才女立传,这就是《红楼梦》与《西青散记》的最大区别。”[18]134-135胡煦认为:“(史震林)在《散记》(即《西青散记》)里,对双卿的作品进行了极有价值的传播研究,对双卿作品的收录和点评、校注,就是一种文化史意义上的传播。从这本书开始,清朝时期徐乃昌、陈廷焯、黄燮清,近代学者张寿林、陈锐,现代学者李金坤、杜芳琴等专家的继承性研究,使双卿最终成为一种文学现象。”[19]47
《华阳散稿》辑评:震林《华阳散稿·自序》云:“我生如戏,嬉笑怒骂,皆戏具耳;我生如梦,语言文字,皆梦呓耳。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生气与灵机也。”震林《华阳散稿》卷上《记淳游杂咏》云:“一卷西青世外缘。”《记诗穷》又云:“一卷西青海外心。”(《按:西青》,即《西青散记》)王韬《华阳散稿序》云:“《散稿》始于丙辰而止于庚寅,时乾隆三十五年也。盖先生乙卯举于乡,丁巳恩科成进士,留京师者二年,归耕者五年。官淮安教授者数年,弃官作近游,往来于淮扬间者几二十年。此即散稿中先生所历之岁月也。而先生高尚之志、闲谈之趣、清介之操,与夫山水之缘、友朋之乐,皆于此刻见矣。”小玉山樵《华阳散稿·跋》云:“《华阳散稿》,金坛史瓠冈先生所著书也。……其义窅而深,其文峭而逸,视《散记》之幽隽,又似另辟町畦。品虽小而析理精,言近微而寓意远,诚艺苑之侯鲭、文林之庾鲑也。”张静庐《西青散记》跋云:“悟冈又有《华阳散稿》一书,凡杂文小记百余篇,亦皆隽妙……今观其书,凡敷理陈事,抒情即景,莫不有一种生灵之气,拂拂然浮荡于行间,殆真能尽其趣者乎。”张健指出:“《华阳散稿》主要成于他成进士之后,所以《华阳散稿》较《西青散记》少了几分浪漫与激情,更多的是寻找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超脱。史震林一生游历山水名胜,结交好友,酬答唱和,书信来往,这些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散稿》展现了史震林对个人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写出了思想和心灵的碰撞和震动,流露出史震林的自然情感,袒露出他的性情和气质。因此,在《华阳散稿·寄程瀣亭庶常书》中记道:‘(震 林)非忘形之友不交,非忘机之客不谈,非忘利之事不为,非忘名之文不作,非忘情之至境不游,非忘世之缘不结。’所以,这样的性情造就了史震林这样不寻常的一生。虽然震林的一生遭遇了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家园。”[20]30
【注释】
①史震林《华阳散稿》,上海杂志公司《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1935年版。以下本文所引出此书者,皆不另注。
②史震林《西青散记》,上海杂志公司《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1935年版。以下本文所引出此书者,皆不另注。
③各类诗词集(辞典)皆有收录,或有单行本(张守林《雪压轩集》,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发行;杜芳琴《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其事迹或编成小说(杜芳琴《痛菊奈何霜·双卿传》,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或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2012年12月15日,第五届福建艺术节上,由福鼎市越剧团创作之越剧《贺双卿》于龙岩大众影剧院演出,深受好评。)另参见:严迪昌《<西青散记>与<贺双卿集>疑事辩》,《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邓小军《<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李金坤《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语文学刊》,2019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