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周期理论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2019-03-05
(玉溪师范学院 商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教育部2018年“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旅游管理类专门人才”,提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三大特点是综合性即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实践性即知识内容源自产业实践并服务于产业、创新性即知识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无论从实践性还是创新性的要求来看,实践教学都是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让专业实践与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让实践教学能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各阶段并有效促进理论教学的深化,培养能适应旅游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学习周期理论的引入
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优化,以适应新时代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第一,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有所限制。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更多集中在饭店、旅行社以及大型旅游集团的相关企业,以企业实践为主。企业对本科生实习实践时间通常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大型旅游企业一般要求学生实习期在半年到一年之间。在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本科高校很难在教学安排中给予学生半年以上的实践时间。
第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度不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设计长期在工商企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类课程成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尽管各高校都在努力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修订,希望能将更多实践性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设计的契合度、结合度不高,导致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成为两条“平行线”。
第三,实践教学安排的系统性不足。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由两条线组成,分别是学校实践课程和课外的实训实习。课程实践是课外实训实习的基础,课外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知识的整合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对服务环境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管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一般在某一学期、某一集中的时间段单一地完成某一实践教学任务,然后继续在教室里完成专业理论课程,这种断点式的实践方式,使得实习和实训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甚至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
第四,实践过程管理松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可能是自主性较强的自主实习,即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自己到企业实习,也可能是学校与酒店、旅行社、旅游相关企业合作的统一实习。由于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职业要求较高,在实践过程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在实习中产生心理变化,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没有充分的信心,难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引入学习周期理论,在研究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学习周期及学习风格的基础上,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科尔布(David Kolb)提出了学习周期理论。在他看来,学习周期包括具体体验、沉思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四个过程。对于学习者而言,四个学习过程起始于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感知和体验,经过学习者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深入思考,对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形成抽象化的概念,构建自我的认知体系,最后再把总结的概念和知识主动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周期是从经验汲取到概念深化再到指导实践的完整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知识体系框架下,总是在重复不断的学习周期中收获和成长。科尔布强调了学习周期中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既是学习周期的起点,又是学习周期的终点,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都很重要。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科尔布设计了学习风格量表(LSI)来测试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经过四次修改,他把学习风格分为四种类型:倾向于主动实践和具体体验的学习风格视为适应型;倾向于具体实践和沉思观察的学习风格视为发散型;倾向于沉思观察和抽象概念的学习风格视为同化型;倾向于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的学习风格视为聚合型。科尔布认为,学习者往往倾向于某一种或几种学习风格之间,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可能发生改变,学习风格可以改变和调整[注]KOLB LEARNING STYLES:David Kolb's Learning Styles Model &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ELT)[EB/OL].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036ef0573c1ec5da50e27063.html?from=search.。
从某种意义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一个“校内实践——理论学习——校外实践”的过程,这与科尔布学习周期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思想基本吻合。在该理论指导下,对学生学习风格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的教学计划,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构建专业知识系统、明确研究方向和就业方向。
二、基于学习周期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按照学习周期理论的思路与方法,笔者用学习风格量表(LSI-1984)对玉溪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153名在读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发放问卷15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测试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总体上表现出注重理论的学习风格。89.51%的学生倾向于发散型、同化型和聚合型的学习风格,其中36.36%的学生倾向于注重理论升华的同化型的学习风格。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善于观察、审视和思考,通过对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但总体来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风格都是基于理性思考的注重理论的学习风格。在143名有效测试对象中,仅有15名学生属于以理论为指导主动实践操作的适应型学习风格,约占10.49%。在37名四年级测试对象中,仅有4名学生属于这种学习风格,约占10.81%。测试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锻炼不够,动手能力不足。这与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有一定关系。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普遍信心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为此,可以在学习周期理论指导下,设计宽口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需要对每一个实践环节进行详细设计,从学生参与实践的层次和幅度上进行深入思考,设计宽口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的层次主要指从新生入校到毕业就业的四年间,打通基础理论课实践环节和企业管理深度实践之间的壁垒,形成层层深入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经验积累、沉思观察、概念深化到投入实践的过程能清晰地从实践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实践的幅度主要指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可能接触到、体验到的实践内容的广度,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校内课堂实践,包括理论课程的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和校内实训实验课程实践;二是校内服务实践,即承担一些有益于提高专业技能的校内接待等服务实践;三是校外实习实践,包括到不同档次的酒店、旅行社、旅游相关单位的考察实践、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以及专业技能赛事实践等多维度、多渠道的实践活动。
宽口径立体化实践体系的设计,应重点强化两个环节: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框架、建设层次化校企合作平台。
一是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框架。低年级阶段以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旅游行业认知为主,通过管理案例分析、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旅游企业的初步认知等具体的体验教学建立对专业的基本认知。在二、三年级期间,设计3~6个月的实习体验,让学生结合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的沉思观察,经过对基础体验的审视和多方解析,实现经验向抽象化概念的转变。高年级阶段,通过参加研究性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技能竞赛或展示活动、旅游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等高层次的专业实践,有效巩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是建设层次化校企合作平台。改变以往断点式的校外企业实践安排,为学生搭建一个由“企业认知——行业认知——基础专业实践——企业深度实践——就业服务”构成的层次化校企合作平台。一年级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考察、参观和行业讲座等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旅游行业的现状,同时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大型接待服务活动和企业文化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对旅游行业的基本认知。二、三年级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高档次的酒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旅行社、大型的主题公园景区等品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深度体验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流程,奠定企业深度实践基础。四年级的校企合作:将学生的毕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与就业密切挂钩,实现校园实践与就业实习无缝对接,助推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宽口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全面地创设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阶梯式、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能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在工作实践中思考管理的要义,促进专业教育从“学”到“用”的职业转变,达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优化实践课程体系的途径
第一,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系统化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由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当前,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课程与课程、课程与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的问题。为此,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加强系统性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环节的注入,强化课程与课程、课程与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层层深入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实践操作的适应型学习风格。
第二,适度引入翻转课堂,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有效衔接。课堂实践与企业实践的脱节,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甚至还可能对他们的专业自信造成打击。翻转课堂促成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新变化,使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发生转变,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在理论知识框架下,让学生有更多课堂实践的机会。这其实可以视为对科尔布在学习周期研究后期提出的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应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适度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实践环节。具体地说,就是要优化理论课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展示以及实训课程的操作实践设计,将其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具体管理与实践操作实现有效衔接,从心理、技巧、规范等方面为学生实习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可以邀请企业家、服务明星进校园、进课堂,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
第三,强化实践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该是“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全过程管理。实习前,主要从基本服务技能、语言包括外语表达、人际沟通基本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尤其需要强化学生对宾客服务心理的认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心态的调整。这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到企业去学习,也关系到实践活动能否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实践操作的适应型学习风格。实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干预与管理。相对而言,企业更关注实习生能否带来效益的提升,教师则更关注学生实习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能否通过具体实践完成抽象概念化知识的转化和吸收。因此,教师和企业处理涉及实习生的员工纠纷或服务纠纷的方法有所不同。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干预与管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习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分享实习心得,尤其是向低年级同学分享实习中的付出和收获。学生理性总结和分享实习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实习访谈、总结成功案例,并将其作为改进实践教学的素材,让实践教学管理成为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第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互为相长,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无从着手,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与完善旅游创意策划、旅游企业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等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课程;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园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开拓实践视野,获得实践经验,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