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谈段落教学的落实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借物关联词宋庆龄

以教材为例子学习段落的表达,是中段语文学习的重点。那么,“借物喻人”类的散文该如何落实段落的教学呢?现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5段教学为例谈一谈。

一、真思考,理脉络

“怎么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段落结构;二是语言形式。理清了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序”,表达时才会有“章”可循。这一段是分总结构,所不同的是分述部分是先写反面,再写正面,学生之前学习的分述部分以并列关系居多,这种分总的段落结构是第一次接触。我出示了如下学习单帮助孩子理清段落脉络:为了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作者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最后____。学生在思考中,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判断、辨别、推理,从而直面思维中的障碍点。

根据反馈的学习单,我点拨了两个问题:一是段落内的分层,三个层次用不同的字体来提示,并引导发现表示转折的提示语“而”,表示总结的提示语“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二是“再写什么”这一部分的概括方法——第一句写的是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阐述,两句同写一个内容,第三句写的是樟树“不怕虫咬”的特点,把两个特点相加,就概括了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真实、有深度地思考,不但理清了段落脉络,还习得了方法。

二、细品读,习语言

语言形式是段落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包括遣词造句、表达手法等。本段中“即使…仍然…”和“只要…就…”两组关联词,言简意赅地表现了樟树“香气永存,不怕虫咬”的可贵品质;反衬手法则是本段的语言形式要点。

学习“即使…仍然…”这组关联词,我预测到学生存在的偏差:一是体会不了它言简意赅的精妙;二是不能精准掌握这个关联词的表达范式,“即使”后面跟着的是两个表示假设的分句,不是一个,也不是三个。因此,我有的放矢的创设各种实践机会,让孩子们经历一个感受、咀嚼、领悟、积累语言的过程。首先,出示课文中“即使…仍然…”的句子,自读,谈感受。其次,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列举樟树香气存在的各种状态,并形成句子。再次,比较句子:“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变。它枝枯叶落了,它的香气不变。 它被砍成了一截截,切成了一片片,它的香气不变。 它被制作成家具,它的香气不变。 它变成了木屑,粉末,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最后,学着课文的句式用“即使…仍然…”表述樟树的特点。

三、解疑问,识写法

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樟树”,而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学生大胆质疑。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涉及宋庆龄的仅有两句话,一句是:“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另一句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其它文字都是描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里,课文中描写得详细生动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主题。

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指向这篇课文的写法——借物喻人。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该写法,我采取了如下教学过程。首先,出示宋庆龄资料(为和平努力奋斗,冒险救助爱国人士的两个小故事),听录音配乐朗读。其次,让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选择课文中的一组关联词句来赞美宋庆龄精神的可贵。再次,勾连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人如树、树如人,樟树就是宋庆龄的象征。最后,归类认识“借物喻人”的写法,这篇课文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许多借物喻人的文章,如借助勇敢的海燕赞美革命家、借助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赞美新疆建设者等。

通过引导学生剖析了上述疑问,既能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宋庆龄精神的可贵,而且认识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从而领会“为什么写”这段的原因。

四、巧迁移,写具体

段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之前的种种教学行为都是铺垫,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于段落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中走个来回,最后迁移运用,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言运用中获得言语技能。

为此,我设计了一份练习:如果我们要借助“骆驼”来赞美肩负重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航天工作者,就要把骆驼的可贵之处写具体,写生动。具体该怎么写,可以借鉴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包括巧用关联词和反衬等。提示格式如下:

而骆驼却驮着重重的行囊,在茫茫的沙漠中,坚定不移地走着。骆驼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讲评中抓住学生的共性问题——能用关联词正面赞美骆驼坚定不移的精神,但关联词用法单一,大部分仿照课文只用了“即使…仍然…”。针对这一现象,借用优秀的案例,引导孩子们认识关联词运用的丰富性,比如“不管…还是…” “无论…还是…”,开拓他们的视野,避免简单的复制,切实提高孩子们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

段落教学要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注段落“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紧抓段落内容、语言形式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赏析评鉴,最后落实在运用中。

猜你喜欢

借物关联词宋庆龄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借物抒情
宋庆龄与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