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点面结合”——以《雨霖铃》有效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2019-03-05朱清洁
朱清洁
古诗词教学要“点面结合”——以《雨霖铃》有效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朱清洁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古代离别诗词数量繁多,占了古代诗词的最大部分。离别诗词是巨大的“面”,而《雨霖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点”。《雨霖铃》的教学重点应该体现这种“点”与“面”的关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感性的诵读理解到理性的品悟探究,这是诗词教学的目的所在。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点面结合
古代离别诗词数量繁多,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的一篇,既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古代离别诗词的代表。在实施有效思维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以《雨霖铃》这首吟咏离别的千古绝调为核心,点面结合,打开教学思路,拓展学生思维,探讨古诗词诵读方法,领会词作意境情感,进而探究以《雨铃霖》为代表的的古代离别诗词的特点。
一、“点面结合”,拓展备课思路
古代离别诗词数量繁多,占了古代诗词的最大部分。比如,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宋代也有不少抒写离别的优秀诗词。离别诗词是巨大的“面”,而《雨霖铃》就是典型的“点”。因此可以从这样一些问题入手:为什么古人钟爱“离别”这一主题?为什么《雨霖铃》堪称“天下第一离别词”?《雨霖铃》与其他离别诗词有哪些异同?《雨霖铃》“独步天下”之处究竟是什么?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学生对离别诗词有怎样的认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让已经淡化了许多的“离别”情怀来触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接受古典诗词的滋养呢?怎样才能让这首《雨霖铃》穿越千年而透射到学生的心中呢?最终可以得出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由面到点”“以读带析”,指导诵读,体会离别诗词的意境情感;其次“以画入词”,探寻词作的画面美;最后“以点带面”,由此及彼,探究离别诗词的共同特点。
以上教学策略恰恰反映了学生从感性思维活动到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声音、画面形象中获得美的感受,进而抽象出意象、意境所承载的情感,再通过理性的探究,发掘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二、“由面到点”,做好学习指导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常规教学时往往借助名家朗读音频给学生示范或教师范读,学生模仿大过体验,而对诵读技巧一知半解。然而诵读教学环节既要有“面”的指导,又要有“点”的突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可收放有度。以《雨霖铃》课堂教学为例,将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课前印发学案,从“面”上引领,从“点”上落实, 布置明确的活动任务:全班分成三组,选派组长从给定诗文中选择一题,分工合作,可配乐朗读、演读(带表情动作)等。并给出具体要求:仔细揣摩所选诗文,探讨诵读技巧,在学案上做好批注;做出小组合作诵读方案,如配什么音乐,小组如何分工,读出怎样的效果。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他们大胆创新,合作探究表达离别情感的古诗文的诵读方式。
“三分诗,七分读”,诵读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延伸到课外,让诵读得法于课外,展现于课内。课堂上学生反复诵读体验,很快就能体会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领会和理解柳永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同样提出明确的小组活动任务,采取由自读到“一人读多人评”的合作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在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也就深得了文章意旨。学生的朗读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在他们内心建立起了“内心视象”,并在朗读中呈现出来,这既是对美的体察,也是对美的再创造。
三、“以点带面”,对文本细品深究
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独具意境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绝美的画。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描摹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诗词的画意之美。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分为再造想象思维和创造想象思维。再造想象思维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思维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学生借助《雨霖铃》的诗句想象出画面,并以书面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有再造想象,又有创造想象。诗中人物的离别场景、内心世界被学生富于个性的想象和联想填补、丰盈,构成了艺术的再创造。
然而要想深入领悟古人的离别之情,仅从感性思维的层面入手远远不够,还需深入到理性层面探讨和挖掘承载别离情感的意象的典型意义。《雨霖铃》这首词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词人运用了大量承载离愁别绪的典型的文化意象。“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酒”等意象千百年来或寄托悲苦或象征离愁,这些典型的意象都会让人联想到离别,也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离别诗词中不断描摹的情景。带领学生细细品读,就可以获得准确而持久的情感体验,离别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因为生命有限,人们就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缺憾,而离别带给人们的恰恰不是圆满,而是缺憾,凄切蝉鸣、暮色长亭、秋晓凉风、天边残月等意象传递出得来的别离之痛、留恋之苦、相思之寄、羁旅之愁等细微而各有差异的离愁别绪,而离别诗词呈现出的恰恰是生命缺憾透射出的残缺之美。品悟离别诗词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其优美的语言与意境,还能触摸到诗人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不断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1]邓春莲.评柳永词的画面美[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3).
2018—10—30
G633.3
A
1673-4564(2019)01-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