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模式探析

2019-03-05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课程

李 刚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0 引 言

在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飞跃的新时期,高等教育最为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创造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构建起科学合理、体系完备的创造教育体系。相较而言,美国大学自20世纪初就开始专注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完善的教育体系,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

1 我国高校创造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创造性人才是当前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1]培养创造性人才离不开创造教育,我国“双一流”建设契机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引领全国高校围绕创造教育进行自身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2]

1.1 机制陈旧,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创新成为21世纪的主要特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等,于是对于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具有创造性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桎梏,具备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以及扩展新领域的能力。创造性人才从事的是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长期起来,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高等院校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造就,需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从办学机制、文化氛围以及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实现改革与突破,充分打造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平台。

培养创造性人才离不开高校创造性教育的发展,高校创造性教育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国家创造性人才提供有利环境,而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国内高等院校创造性教育实践虽然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浅尝辄止,未来仍有很大可提升空间。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家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高校发展创造性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愈加提高。高校发展创造性教育需要继续完善创造性教育理论,同时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避免创造性教育流于形式,务必加大力度提升教育者的创造性教育意识,提升创造性教育理念的落实保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观念滞后,难以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校创造教育之所以把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重点,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再是靠着大量的复制积累,而是靠着发现与创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一定要具备积极的求异性、灵活的变通性以及强大的发散性,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相较滞后,使得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教育中不受重视。华罗庚指出,“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并创新性实践”。[3]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等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在人类开拓新领域,诞生新成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育(creative education)的核心内容,是创造素质三要素结构(创造性品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高校更应该开始着力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入思考与筹划,明确高校创造教育的中心目标是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也即创造性品格、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技能。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这是因为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无法开展创造性活动,而没有创造性活动就不能产生创造性成果,无法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是每个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通过后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高校创造性教育需要围绕创造性思维全面建设,积极吸收先进研究成果,善于运用多重教育方法。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多元创造性活动,充分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贯穿始终,最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5]

2 指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国高校创造教育的典型模式

国外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思考的艺术》,首次深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随后德国心理学家出版《创造性思维》,明确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6]目前,国内外高校围绕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并且部分知名高校形成了可供推广与借鉴的创造性教育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持续的系统化培养,实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突破与飞跃。一直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因而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创造教育理念,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帮助学生发展全面而深刻的创造性思维。

2.1 以课程为基础的创造教育模式: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是全美乃至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系统中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该校一直都非常重视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造人才。布法罗大学建立了国际创造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in Creativity,ICSC),主要侧重于创造能力开发、领导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能够授予创造性本科和硕士学位,专门培养掌握创造力基本理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的创造性人才。为此,ICSC开设了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线的“一个中心,三个系列”研究生创造教育课程,[7]其中一个中心是指“在世界各地点燃创造性:促进人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总共分为创造性理论基础课程、创造性问题解决课程以及研究、传播与发展课程三个系列。

系列一:创造性理论基础课程。

创造性理论基础课程侧重于让学生能够综合各领域相关知识理解创造性。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创造性学科中关键定义、原理和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以表明他们对历史和当代创造性文献和资源的掌握程度;二是建立自己对创造性看法的哲学观念;三是描述自己作为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未来创造性领导者的生动形象;四是以权威的方式传达对创造性主题的深刻理解(即基于对创造性领域的充分理解和深刻理解,表达、指导、说服、影响和保持其立场的能力)。

系列二:创造性问题解决课程。

创造性问题解决课程侧重于让学生成为能够在个人和专业环境中应用创造性过程技能的反思实践者和创造性领导者。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有关创造性问题解决(CPS)的知识基础;二是对变化和新事物保持积极的态度;三是通过在领导团体中应用CPS过程的经验,发展和展示他们的CPS促进技能和基本的团体过程技能;四是了解并应用在专业环境中促进、教导或领导CPS流程所需的技能。

系列三:研究、传播与发展课程。

研究、传播与发展课程侧重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发展创造性。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创造性研究领域能够将真科学与伪科学区别开来,例如学生能够区分观点、理论、经验事实与严谨研究;二是通过综合文献的方式表明,他们可以识别、理解、分析和评估知识的相关主题的能力;三是参与到问题的发现过程中,找到突破口,然后用新颖的方式进行解决。

2.2 以板块为依托的创造教育模式:佐治亚大学

佐治亚大学创建于1786年,是美国第一所公立大学,作为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摇篮”。1983年,佐治亚大学成立托伦斯创造性研究中心(Torrance Center for Creative Studies),主要负责调查、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潜力以及用于鼓励国内以及国际学者对于创造性的研究。该中心围绕评估(assessment)、发展(development)、教育(educ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四部分内容形成了六方面的研究板块(ADEE),具体内容如下。[8]

板块一:创造教育硕博学位。

该板块面向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心理学院开设选修、必修类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一种需要培养和提高的普遍潜能,最好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的教育。通过该学位学习的学生不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大获提升,同时具备了深入研究、广泛传播以及实践指导的能力。

板块二:创造性思维测试。

该板块面向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学校测验服务部、佐治亚创造性行为研究以及托伦斯测验三个机构完成,旨在评估幼儿到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并完善了一套创造性思维测试,即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试(TTCT)。

板块三:创造性研讨培训。

该板块面向发展方面,主要有托伦斯夏日创造性研讨中心和挑战计划两部分内容,为学前儿童到5年级的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培训。

板块四:访客计划。

该板块面向发展方面,主要是为国内以及国际学者提供创造性培训以及教学方法培训。

板块五:未来问题解决。

该板块面向评价方面,是一个开发创造性技能的教育项目,基于未来主义思维和奥斯本-帕内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法,促进批判性、分析性和未来主义思维、口头和书面沟通、团队合作,以及情感和决策技能,可以应用在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中,以促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该项目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学生参加,其使命是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板块六:学者资助。

该板块面向发展方面,为发现有创造性潜能的个人提供资助,主要是发现和识别有高创造性的儿童和成人,并为其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辅导教育。

2.3 以项目为中心的创造教育模式: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

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分校之一,是一所中等大小的公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64年,能够授予本科、硕士、博士以及文凭课程四类学位类型。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为学生们开设了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项目(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CCT),该项目为学生提供知识、工具、经验以及各类支持,使他们能够成为教育、社会活动、科学以及艺术领域中的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力量。[9]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功能包括:产生独特且有效的替代性想法,实践和解决方案;探索解决复杂,混乱,模棱两可的问题,建立新的联系以及了解情况如何的方法。CCT项目能够让学生明确而持续地专注于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反思性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所学到的思想与工具,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事各种行业,并努力提高清晰度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教学、工作、行动和艺术性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改变。CCT项目结束后,学生已经准备好以通常明显不同于他们以前的学历和经验的方式来教导或指导他人。在这些转型和转移的过程中,CCT学生必须选择和改编具有多种学科和跨学科关注点的教师提出的思想和工具。尽管每门CCT课程都是独立的,并且对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开放,但入读该课程的学生将受益于与核心CCT教职员工和支持他们学习过程的同学之间的广泛关系-在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方面进行实验并承担风险学习,反思结果并进行相应的修订,并建立一套可在其特定专业或个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工具,实践和观点。

通过课程项目、独立研究、顶峰研究课程和顶峰综合项目,CCT学生探索他们以前没有太多机会解决的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策略,材料和干预措施,以用于多样化的教育、专业和社交环境。毕业生离开CCT时,已经做好了进行持续学习的准备,可以满足他们在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的需求,适应和促进社会变革,并为此与他人合作。

此外,CCT项目通过研讨会,暑期学院,每月一次的夜间论坛以及加入在线实践社区的邀请,进一步扩大了该计划提供的教育经验的范围。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研究和参与项目,让学生定义他们探索与CCT相关的兴趣的特定领域,例如基础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CRCRTH601)、创造性思维(CRCRTH602)、高级认知心理学(CRCRTH651L)等,选修课中的创造性思维与协作(CRCRTH618)、数学思维技巧(CRCRTH650)等以及研究与参与项目中的针对教育、专业和个人变革的行动研究(CRCRTH693)、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合(CRCRTH694)等。

3 对我国高校创造教育模式发展的启示

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成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以发展创造性教育模式为契机,锻炼高校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化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将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导向。当前,国内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推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创造性教育模式,创造性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表面。美国高校作为创造性教育的发源地,部分高校的创造性教育模式非常具有典型性,并且大获成功。纽约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作为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建设与成就较为突出的高校,能够为我国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发展提供两方面的有益启示。

3.1 推进建立教学—发展—评估一体化高校创造教育链条

发展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不能仅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而是需要形成教学、发展、评估三方面链条,实现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包络式培养,包括变革的创造性教学、持续的创造性发展以及科学的创造性评估。[10]三者之间,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以创造性发展为保障,以创造性评估为反馈,形成高校创造性教育模式的闭环循环提升过程。

首先,就教学方面而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充分融合并探索建立具有启发性、激励性以及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纳入创造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工程性思维以及审辩式思维等创新性思维内容,以跨领域、无边界、高整合的方式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创造活力。第二,就发展方面而言,如果说创造性教学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推动力,那么持续的创造性发展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第二推动力。持续的创造性发展是要给学生长久的、可持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计划,包括提供创造性工作室、建立创造性团队以及参与创造性竞赛等,让学生在创造性环境中不断成长。最后,就评估方面而言,创造性评估不能再是基于单一分数的评估,而是增加学生创造性体验以及挖掘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评估,并且需要建立在脑机制基础上使用综合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3.2 推进落实课程—研究—实践系列化高校创造教育场域

对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而言,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创造性教育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创造性教育模式建立更多依赖创造性研究,缺乏创造性课程以及创造性实践,因而构建完善的创造性课程、扎实的创造性研究以及深入的创造性实践是极为重要的。三者之间,创造性课程用以提供知识理念,创造性研究用以提供技术方法,创造性实践用以提供检验平台,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创造性教育体系。

首先,就创造性课程而言,创造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了解和学习有关创造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让高校学生获得对于创造性的认识以及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路径,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自我提升创造能力的自主性与选择权,创造性课程的开设让高校学生真正意识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关键性。第二,就创造性研究而言,创造性研究将学生在创造性课程过程中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理念转化成具体的方法原则,让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关创造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方法、形式、实现环境以及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创造技能的形成。最后,就创造性实践而言,创造性实践是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与反思、修正与改进在创造性课程及研究过程中所习得的基本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于创造性思维都能认识清晰。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课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