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索

2019-03-05伍德勤司靖宇杨冰玉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分导师

伍德勤,司靖宇,杨冰玉

(合肥学院 研究生处,合肥 230601)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意义

专业学位是指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其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文件,一再强调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009年,教育部首次印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明确提出“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活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考取者原则上应不少于1年;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全程监管,做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1]

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再次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并要求培养单位积极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共同构建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鼓励培养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行业开展联合培养,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2]

2015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并就案例和基地建设标准、导师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3]

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学位办〔2018〕14号)。进一步强调,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并具体要求:具有2年的企业行业工作经历者,其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企业行业工作经历不足2年者,其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同时要求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要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等。[4]

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并有了“章法”可依,但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甚至难以走出困境。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之一,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其核心问题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省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广东省的“基于第三方平台的政校企协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等。但就整体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下:

2.1 管理部门和导师重视不够

由于长期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生多是跟着导师进实验室实践或做些社会调查等,真要沉下心来到企业或行业一线去实践较长的一段时间很不习惯,也难于组织。尽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导师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如江苏省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能进站工作的研究生还是少数。据调查,有的专业仅有3.28%的同学能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教学。[5]笔者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导师。由于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只有导师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但目前不少导师不愿将学生送到企业或行业一线去实践。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导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或课题进行个性化的安排,需要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行业岗位及校外导师,有的导师同时带几个学生,确实不好安排;另一方面,导师还是想把学生留在自己身边“干活”。如果导师不重视,管理部门的制度也难以执行。即使勉强执行,也多流于形式,难以保证质量。

2.2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尽管有社会的责任,但更多的还是要追求利润。接收研究生到企业实践,企业是要核算成本的:参与实践的研究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要付出多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或专科生,不能简单地安排他们当一线操作工,而是要进入技术研发部门或技术施工部门,可能会接触技术秘密。尽管企业一般都要求签订技术保密协议,但毕竟研究生在企业工作时间短,防范之心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一般也不给企业培养经费,企业还要为研究生提供食宿和学习条件,并需安排企业指导教师,尤其是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和学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的企业管理人员甚至认为现在的研究生眼高手低、难以管理,即使愿意接收研究生来企业实践但必须进行选拔。如我校推荐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德国欧绿保集团(ALBA Group)在华企业实习时,公司总部专门派人来校面试。经过两轮面试,最后从10名同学中挑选了2名。所以,现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多半是通过导师的个人感情或魅力。如果导师与企业有研发课题的合作,一般比较好安排,因为导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否则,企业的积极性一般不会高。

2.3 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专项经费不足也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安排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由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主要是个别教学,一个基地同时能接纳的学生非常有限。因此,相对于本科生就显得成本高、花费大。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设置一些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划拨一定的建设经费,但相对于庞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群体而言,就是杯水车薪。关键是培养单位划拨的实践教学经费太少。甚至认为,学生到企业实践,企业应付给学生一定的酬金,因为学生给企业干活了。现实中,确实有企业给研究生按月发劳务费的,但很多是不发的,这不仅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目前,多数学校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划拨的专项经费主要是解决学生的交通问题和部分住宿问题,其主要培养经费还是依赖于导师的课题经费。多数培养单位既没有给实践基地经费,也没有给企业指导教师经费。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2.4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首先,时间安排欠合理。尽管文件要求没有企业行业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但实际上很难做到。有人收集了20所高校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统计得出实践活动时间为半年的高校占65.79% ,时间为1年的高校占34.21%。[6]有不少“二战”“三战”的学生,尽管不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但也没有从教的经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实践教学时间也应不少于1年。特别是最后一年要忙于学位论文写作,如果1年的实践教学集中安排且时间偏后,则很难完成1年的实践教学任务。尽管实践教学既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但现实中,企业或行业一线希望集中安排,而导师一般希望分散安排,这都是从各自的“便于管理和使用”来考虑的,没有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意性。有的直接交给企业导师安排,校内导师不闻不问,缺少沟通和交流,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有的硬性要求与导师的课题一致,不管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学位论文创作“两张皮”;有的实践内容与本科生、专科生无异,就是一线操作工。

2.5 实践教学指导不到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所以要求实行“双导师”制,就是考虑到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人员对其进行应用和实践层面的指导,但企业行业导师又不是培养单位人员,难以成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如果国家赋予企业行业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和任务,则企业行业导师培养研究生就是其职务行为,但要真正做到指导到位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和奖惩机制。就目前而言,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还是校内导师(第一责任人)。但校内导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校内导师一般不在实践的现场,难以实时进行现场指导;而是校内导师多存在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对具体实践进行有效指导;三是校内导师对实践教学本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难以投入应有的情感和精力。所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指导主要还是依赖企业行业导师,而企业行业导师对培养单位的要求并不熟悉、并不“在意”,甚至培养单位就没有具体要求,也不对校外导师进行培训(偶尔一两次,也是流于形式)。培养单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和校外导师与实践单位的鉴定(评语)。如果校内外导师没有深度的科研和技术研发的合作,实践教学的指导很难到位。

2.6 实践教学的监管不力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院校对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具体,尤其是过程监控缺失,尚未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观。再加上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尤其是实践基地分散,有的不在一个城市,甚至相隔几千里,这给过程监控带来很大困难。如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人员(包括分管校长和二级学院院长)到研究生实践基地抽查,那也只是在本市几个企业看看,尽管能发现一些问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有限,覆盖面太小。我校有的专业班主任为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监控,还采取过用手机定位系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跟踪,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坚持。一方面难以监控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师生间的信任感。实际上,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监管还是要依靠实习单位(基地)和校外导师,而他们的监管从形式上看是被“赋权”了,但实际上其监管权很弱。因为实习单位和校外导师给出的成绩只是参考,学生的实践成绩最终是由培养单位评定。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

2.7 实践教学的评价不实

实践教学的评价是个难题,首先要保证其客观性,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但目前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主要以实践报告(一般要求不少于8000字)为准,并适当参考企业行业导师的评语和所给的成绩。就实践报告而言,其写作技巧往往起关键作用,所以有“做得好不如写得好”之说。而企业行业导师一般也不愿意“得罪”学生,只要学生不是太过分,一般写的评语和给的成绩都不会差。这难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实践效果,即企业行业导师的评价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在管理实践中,还发现有的校外导师的评语就是学生自己写的,甚至连签名都是学生代签。有的学校是通过考核组来评定成绩,甚至要求学生做PPT汇报和答辩,这当然较好。但不同的实践基地、场景、任务和内容,其要求是不一样的,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而且还受到评价者自身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的影响。所以,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成绩可信度不高,尤其是校外导师的评价,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3.1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明确责任主体

尽管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多次下文,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但宣传不够,还没有在政府、企业、学校领导、学校管理部门、导师以及学生间形成共识。所以,首先要加大宣传,要让大家都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宣传,引导专业学位评估机构和专家提高实践教学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比重,细化评估指标内涵;同时通过宣传和政策干预,强化企业和行业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的职责和担当。学校要加大宣传,并制定相关制度,要使学校领导、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导师以及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要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另外,要明确责任主体,要厘清硕士点归属单位(一般为二级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企业)以及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尤其要强调,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必须由硕士点归属单位负责,校外导师必须由校内导师负责(负责选聘、管理、培训等),要强化校内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和考核。

3.2 明确目标,细化内容,实行学分管理

明确责任主体后,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内容必须细化,流程安排必须清晰,否则难以实施、监控和评价。如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从模块化和层次化两个角度制订了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个专题模块和三个能力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四个专题模块是:大数据智能化处理、软件项目开发、互联网与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应用;三个能力层次是:基础能力实践、工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实践。[7]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就是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并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采取“以项目学习为纽带,实践教学贯穿全程”的培养模式。第一学期完成2学分的专业认知实习(用2周时间走访3个以上的企业),第二学期完成3学分的岗位认知实习(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1个企业见习3周,不少于3个岗位),第三学期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15学分的项目学习(项目来于企业或行业并在企业或行业一线完成,同时结合项目学习开展短期国内外游学),最后一年(第四、五学期)在双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在企业或行业一线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要求在企业或行业一线工作不少于半年),并完成学位论文。这样,内容和流程都很清晰,便于实施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各专业学位教指委规定的学分(32学分左右)一般不包括实践教学和论文,即未将实践教学纳入学分管理。这对实践教学很不利,让人觉得实践教学没有课堂教学重要,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我校曾经将实践教学列入学分计算,专业学位学制为2.5年,共90学分(每学期18学分,其中实践教学不少于20学分,毕业论文36学分)。但评估专家不认可,认为学分太多,不符合教指委对学分的要求。建议树立大课程观,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运用学分管理,明确必修学分,增加学分比例,通过学分杠杆强化实践教学。

3.3 健全组织,建设基地,落实双导师制

各校研究生院(处)要负责统筹全校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包括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实践教学大纲或内容模块的制定与实施、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等。必要时应成立研究生实践教学科,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组织管理。甚至可以成立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机构,加强教研活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各二级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本单位各专业学位点的实践教学,包括与本单位对口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等。各实践教学基地也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企业行业导师的推荐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学生的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条件的保障等。尤其要注重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分类制定基地遴选与建设标准,并协调合作单位建立健全基地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利,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根据要求,必须组建“双导师”和“双师型”导师团队。每个研究生既要有校内导师,又要有校外企业行业导师,校内导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校外导师一般应是该学生实践基地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学校和基地双方都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导师的遴选和培养,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确保实践教学落地生根。

3.4 加强指导,全程监管,签订五方协议

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导师的协同指导。那种认为“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指导”的思想是错误的。校内导师也要有实践的功底,校外导师也要有理论的素养。双导师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两张皮”,很难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校内外导师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各有侧重,及时沟通,“双管齐下”。尤其要加强全程监管。如要求学生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记录册》,内容包括:实践活动的目的或意义、主要内容及要求、过程日志或周记、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或收获等。也可要求学生两周一汇报或一个月一汇报等,可采取小组汇报、网络视频会汇报等多种形式。导师要始终了解学生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另外,为了加强管理,除了有关制度外,建议采用协议管理。因为制度是针对群体的,协议才是针对个体的。如我校在学生下企业实践之前必须由培养单位组织签订《合肥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合作培养(五方)协议书》(甲、乙、丙、丁、戊五方分别代表研究生所在单位、企业行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一方一协议,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实践教学的管理有“抓手”。

3.5 经费保障,有效激励,科学评定成绩

既然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理应将其列入教学成本。建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要像建校内实验室那样列入经费预算,更要像核计课堂教学工作量那样核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或支付酬金)。研究生的学费和政府拨款一般是本科生的两倍,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普遍比学术型研究生高,这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成本比学术型研究生高。所以,学校理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应支付实践单位培养经费和校外导师酬金。否则难以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同时要有激励措施,不能优劣一个样。如我校规定,每培养一名专业学位研究生支付校外导师3 000~5 000元酬金,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导师组(校内外导师绑定在一起评价),对优秀导师组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与3 000元的奖励,效果较好。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示范性基地遴选和优秀实践教学成果评选,及时总结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示范引导。另外,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进行客观科学地评定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明确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流程,要规定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以及培养单位考核小组在成绩评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力求客观公正。要让实践教学成绩与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生评选挂钩(如我校规定,实践教学成绩必须评为优秀或良好,才可以参与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生的评选),从而确保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分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V eraW an g
学分美食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