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准备

2019-03-05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幼儿教师职业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职前心理准备是指学生在入职前为选择和胜任职业而在认识、情感、意志(知、情、意)以及能力培养(行)等方面形成的各种准备[1]1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准备,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还会影响其职业倾向和持久性,也决定着他们将会成为怎样的幼儿教师。因此,在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前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准备应当成为各类院校,尤其是幼教师资培养主阵地之一的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

一、学前专业学生职前心理准备不足的表现

(一)自我认识和定位不清晰

只有自我认识全面清晰才能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然而,很多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将来的生活没有明确的定位[2]。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因而无法根据自身的情况去确定将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也无法为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做好各方面准备。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便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甚至焦虑的情况。

(二)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理性的职业认知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也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度的专业认同不仅有助于学生端正从事幼教职业的态度,形成一定的职业情感,更能促使其坚定职业意志,深化教师职业行为。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扩招的背景下,部分学生选择并学习本专业很多是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高就业率、工作相对稳定、假期多等,并非基于对孩子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喜爱和认可。

职业认知是对教师职业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以及教师生涯发展等方面立体而全面的认知。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的幼儿园工作经验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幼师职业、幼儿园的具体工作情况、各种工作关系的认知一般来源于书本、他人、媒体的间接经验甚至自己的想象[1]20。这也容易使他们对自己建立过高的自我期待,对即将开始的幼儿教师生涯做出理想化的建构,从而缺乏对未来工作挑战的预测和预判。而一旦面临真实的工作现场,便会遭遇理想和现实的不断冲突。当期待与现实相反,就容易使新教师们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反应。

(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准备不充分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和保育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与协调、反思与发展能力等。一般能力则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学前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幼儿教师后的综合素质,关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从学前教育毕业生入职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看,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能力准备不足的问题。如理论性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但缺乏将专业知识和理念付诸教育实践的能力,不能独立灵活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应变能力不足;与幼儿及家长的沟通不畅,缺乏技巧,同事关系不融洽;不自信、内心焦虑、缺乏安全感等[3]14。这些问题充分反映出学生在职前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储备并不足以满足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要求。

当新教师出现多种适应不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长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决心和意志,导致学前专业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整体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学生职前心理准备不足问题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看

一方面,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不够扎实。虽然有三年在校学习的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机械记忆较多,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也不够灵活。尽管有定期的教育见(实)习,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指导力量有限,见(实)习的质量难以确保[3]14。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积累有效的实践经验,提高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幼儿的了解、对幼教岗位的全面认识。

另一方面,普遍缺乏职前准备的意识,对于即将扮演的新角色、新身份缺乏主动的探索和规划。学校的专业学习与工作就业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虽然专业学习是为工作就业而准备的,但后者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和多变,对从事一定工作人员的要求更加综合、全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因而主观上也没有努力实现从“学生”到“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

(二)从院校培养的角度看

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了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虽然也依据《标准》对原有的学前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许多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短,练习机会少,实践环节有限。而在整体课程设置上,相比专业认知和情感教育,大多数学校更侧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情感和认同度有限。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职前指导重视不够。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巨大需求,近年来学前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居高不下。因而,许多学校将重心放在了招生和专业教育上,而针对学前学生就业的指导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支持,尤其在心理预诊、社会适应能力指导及职业规划设计上较为薄弱,力度不够,使得学前毕业生不能对入职后所要面对的状况做好一定的心理预案。

三、重视并加强职前心理准备的有效措施

(一)学生角度

1.观念意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当先在观念上重视职前心理准备。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看到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的重要性,也应当看到并了解作为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其他素养和能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综合实力。学前专业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幼教人才的培养,更要关注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性,强化学生专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职业定向性的引导。

2.实际行动上积极落实

对学生而言,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增强个人专业综合实力。知“己”,即学生应当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如各类型活动的参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各种心理测验等,从而对自己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并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合理的职业定向和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素质发展方式[4]。知“彼”,即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还应当对将要从事的幼教职业有全面立体的认识。可以通过与学前儿童多接触、教育见(实)习、参观托幼机构和早教中心、开展与一线幼儿教师的交流学习、与毕业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心得交流等机会,感知和体验幼儿教师职业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和价值,了解成为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为了能“百战百胜”,还需不断强化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利用课堂时间,扎实掌握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实施技能训练,锻炼教学基本功,主动开展或参与学前教育实践模拟现场和主题探究等活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心理调适,增强抗压和抗挫能力,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习沟通技巧,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等[3]16。

(二)学校层面

1.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训练

为了实现学前教育学生从学校到幼儿园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课程结构上,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分配,加大基本功的训练力度。在实施分阶段实习(见习、实习、顶岗)的基础上,强化并有效落实对教育见(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幼儿园一线指导教师双结合),保证实践学习的质量。

为了保证学前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定向,学校还要把学生专业意识的养成放在首位。从入学开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内容、形成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念,如设置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宣传栏、组织“我的童年”“我和幼儿的故事”分享会、优秀园长和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经验交流、开展优秀教师师德师风讲座等,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5]。

2.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开展职前心理辅导

职业发展规划包括自我认识、职业分析、定位和计划实施方案等,它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上进心。学校应当面向所有年级的学生,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并能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将常规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制定阶段职业发展计划,加深其对学前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巩固专业思想。

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职前心理的专门辅导,如“认识自我”“毕业前的准备”“学会倾诉”等。可以是团体的,也可以是针对个别问题突出学生的个案辅导,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在入职前和初入职期间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入职前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学前毕业生从校园踏入职场,从“学生”成功转变为“幼儿教师”的关键。因此,需要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有意识地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心理准备的教育和辅导。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幼儿教师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职业写作
神回复
我爱的职业
二宝妈坐月子 要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
创业前必做的心理准备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