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普适性探究

2019-03-05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普适性文化背景音乐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音乐教育的研究首先要立足音乐本体,然后衍射至音乐各项功能的实现。音乐作为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其教育目的如果仅限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则低估了音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因为,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应该以谋求审美的主动性和促进人性和谐为依归,应该获取各种文化背景的支持,充分尊重个体审美差别,以寻求普遍的音乐审美理论,从而帮助人们普遍理解和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育更大意义上是具备普适性价值的教育,对塑造全民健全人格,促进全民立足本土音乐文化,融合世界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概述

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异化的概念,指出:“劳动异化,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人的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在劳动活动中的分离、离异,从而精神力量失去了自己的对象和自然界,成为不幸的意识;肉体力量失去了幸福感,成为被强制、不情愿的活动。这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摧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带来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会造成紧张的工作压力,如果在压力中出现异化,不仅影响了独立个体的精神塑造,也影响了人与社会及自然的交互融通。音乐教育是面对全民的教育,通过音乐释放压力,加深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正确了解人的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感,使之身心合一,从而进一步促进精神力量的发挥。音乐教育就是围绕人和世界展开的教育,其中既包含音乐本身的特点,也结合了当代的多元文化背景,是综合了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产物。

由于音乐的非描绘性和非语义性特点,被形容为世界共通的语言,就此而论,音乐具备了最大层面的普适性。因此音乐也是诸多艺术中群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的艺术。另外,由于音乐是表情艺术,而情感是人类共有的特质,从这点来讲,音乐的普适性特点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从精神滋养和人格塑造到创造能力和个性培养是一个宽大的范畴,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是人文学科中相对深刻的存在。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时刻把握音乐及人性的特点,去开启对世界、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过程。在当下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体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围绕着人的需求和发展,利用音乐载体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加深对个体和世界的了解,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亦即,音乐教育不是狭义的音乐学习,而是广义的通过音乐塑造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普适性特点就是广义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而音乐教育绝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普适性特点

音乐教育之所以具备普适性特点,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音乐是对世界的客观映射,这种客观本身就具备普遍性。音乐反映世界其实就是人对世界的反映,其中包含了人的个体感情、生活经验甚至幻想,音乐的表现过程就是人对世界的客观描绘和主观想象。因此,人对音乐的需求和接受符合人性,具备普遍性。所谓音乐普适性,指的是通过音乐进行的大众音乐教育,是面对所有人的国民教育,是人性生长的根基,是基于所在文化背景下对音乐普遍和共同的认知。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其普适性特点会受到当下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音乐形象,亦或是人通过音乐进行的交流和认知都会更加丰富。文化多元性会让本土音乐文化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增加,因此,人对世界的认知更开阔,获得由客观外部世界提供的材料更加丰富,共享世界音乐成为一种新的主体审美理想。音乐教育的普适性特点不再局限为本土范围内,而是拓展为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世界音乐语言。

另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各项功能也在发生变化,音乐中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其他文化。音乐作为文化的产物和连接文化的媒介,其功能的实现也要依靠文化背景而存在。这里的文化背景并非单指文化教育,而是泛指一切种族、民族、地域的多元性文化,这使得每人都能在音乐中找到与其对应的共鸣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功能,要立足于教育对象本身生长的背景环境,保存、维护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促进人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这是发挥音乐教育普适性特点的意义所在。

最后,多元文化融合带来了音乐接受渠道的多样化,呈现一种文化接受的平等性。与早期音乐教育不同,如今的音乐教育脱离了教育对象阶层化,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群众性的教育形式。教育的核心也不再是狭隘的辅德作用,而成为美的教育、人的教育。渠道多样化使得大众面对和接受音乐艺术的机会增加。这种平等跨越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的结果,使得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到音乐,体现了音乐的群众性和文化性。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教育对象跨越文化程度和年龄层次,音乐教育的语境也跳出学校或者机构,在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之下,每个阶层和年龄段都能找到与其对应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也超出音乐的德育功能,而成为促进人类精神成长动力。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发展

伽达默尔认为:“任何事物一旦存在,必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效果历史中,因此,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必须具有效果历史。……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1]而音乐教育是关乎音乐本体和人,这两者都是不能脱离某种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来独立讨论的。因此音乐教育的普适性特点既来自于文化背景,也作用于文化背景,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有着相应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普适性不再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接受方面的低就,而应该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时代因素做出普遍适应的调整。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音乐的语言也会相应有变化,“正如在一个文化中,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后现代音乐的音乐涵义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意象和所指。不同文化的人,中国人的‘音乐’、印度 人的‘音乐’、欧洲人的‘音乐’、阿拉伯人的‘音乐’、非洲人的‘音乐’各自都能找到不同的意象以及‘指称’(所指)。”[2]由此可见,当音乐教育的背景发生变化时,音乐教育普适性特点的发展范围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既然音乐教育的实施是基于社会文化和文化教育的综合背景基础之上,那么音乐教育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自然受到条件因素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想要促进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发展,首先是将普适性和条件因素相结合。所谓条件,指的是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审美主客体、创作、接受和再创作等因素。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存在于何种条件下至关重要,当音乐教育实施的条件呈现自然、自信和自觉时,才能实现音乐的普适性。因此在接受多元文化的渗透的同时,应该强调音乐教育的合适条件。

首要条件即以人为本,以审美主体为中心,根据主体的差异性来制定审美的目标,从而发展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过程中,避免去除音乐以外元素的纯审美体验,比如摒弃社会性、民族性和文化背景等元素,因为音乐的审美不能建立在虚幻中,单纯地通过音响来塑造同质化的人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刺激偏重理性,也容易造成音乐审美中的桎梏,不能从音乐中获得个体体验和成就感,从而丧失了普适性的意义。相反,以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融入其他文化体验,鼓励多思善思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普适价值。次要条件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因为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对世界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音乐作品中除了音乐性的东西,还包含了非音乐的因素,比如创作的目的、对象和意义,所以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水平表现为与何种作品接触,而从音乐作品出发,决定了音乐教育普适性的范围。

要促进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发展,还应将普适性和时代因素相结合。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文化价值体现的组成部分,呈现跨文化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文化会受到彼时时代的影响,音乐也必然如此。审美的时代因素会造成文化语境的区别,艺术与其他社会事物相比较,体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也正因为此,音乐会体现出更加纷呈的形态。

当代音乐文化会有高雅与通俗、传统与激进的区分,这是一个百家争鸣多元文化的时代,仅看反对艺术市场化就有两派声音,一派是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派,还有一派是信奉音乐至上的先锋音乐。而与此对立的,是与大规模市场化保持统一步伐的流行音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众音乐文化发展的代表,如何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保持审美现代性,去除与现代音乐文化的分离感,就要和当时代的音乐产品协调步伐,才能进一步发挥普适性,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有可能是音乐的消费者(受众),或者是经过音乐教育后成长为生产者(创作者),无论对象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要收到审美时代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时代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普适性教育才显得更加贴切。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挥音乐教育普适性价值的两种思路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交流和对话为核心的新纪元,交流和融合、合作和创新成了全球文化的新形态。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视野和目标、内容和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音乐教育普适性价值核心是群众性,但群众接受的教育和生长的文化背景在发生着变化。此外,在一向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中心的中国音乐教育也在结合本国多元文化特点,在兼容国际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因此音乐教育的普适性探索,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指导群众并重。在此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音乐教育思路狭窄、内容类型化、教育对象类别化等问题,不妨吸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合作性特点,在音乐教育普适性的推广上也采取合作化的道路,将大思路和小思路结合。

“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因此,教化作为向普遍性的提升,乃是人类的一项使命。”[3]有生命力的音乐教育中的普适性,并非是舍弃创新的思路统一,而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融合,是鼓励文化多元化的和而不同,这样的教育应该去除约束,过度的约束只会感到强制而失去普适性的初衷。

所谓大思路就是追求这样的普适性,结合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音乐的特色,创造喜闻乐见、贴近时代的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将普适性落实于与教育对象的合作,音乐从业者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创造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避免音乐教育形式的生硬化,如果只是强调音乐专业性和在作品中灌输道理和教育,反而丧失了纯粹的音乐魅力。想要创作出让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的作品,就要抓住音乐中和群众相关的共鸣点。

拿声乐艺术来举例,歌曲的内容必须与群众身处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相关,虽然歌词的文字难以完全脱离人的思想,但如果只为某种想法而创作,那就是没有生活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境界非但不高级,还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闻一多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文艺,都是‘生活的批评’”,因此真正有力量的音乐教育都来自于生活。当今社会中多种族和多文化的交流已经是常态,如果想利用音乐中的文化性和象征性进行普适教育,那么就要利用多元文化的背景,将传统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结合,创作出融合普及性和通俗性的音乐形式。只有具备民族化、大众化审美特点的音乐语言,才是具备普适性。

比如华阴老腔,本来是本土文化中地域色彩很强的音乐形式,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结合了现代摇滚后的改编版却让群众喜爱,这就是立足传统融合多元文化的典例。而时下流行的电子音乐结合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的新型声乐创作,也是世界音乐和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结合。这些作品的受欢迎,说明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音乐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普适性的范围在扩大,但究其根本,即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下,能时刻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变化,抓住紧贴时代的音乐教育普适性特点。

小思路指的是进行实验型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因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形式和内容,但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的毕竟是少数人,那么新的艺术形式产生时,让少数的观众先介入,让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教育者进行分析和尝试,不但可以拓宽创作视野,还可以找出音乐教育往何处发展的研究方向。即便是实验型的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少数观众,也还是要先强调以人为本,再考虑作品的选择。因为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人和音乐的互动,还有人与人之间、音乐与音乐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这种交流理解都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当现实生活中的多元文化成为主流,那么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音乐内容,也会受到文化背景的浸润而发生变化,因此“理解音乐是理解音乐的存在(即人与文化、人与世界、人与社会),而非只理解存在中的作品。[4]所以必须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选择权,因为音乐是强调个体和集体表现的艺术,好的音乐教育形式会成就杰出的个人和优秀的团体。但广大的群众在文化背景、精神、生活上各不相同,那么,在不同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中,会造成接受基础的参差不齐。即便是实验型音乐教育中,还是要让群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音乐教育形式,让少数人先尝试新的音乐形式是提高音乐教育普适性范围的好方法。

此外在实验型音乐教育的小思路中,必须考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理解中的多重因素带来的难度,这会导致音乐理解的进程不能整齐划一,想发挥音乐教育的普适性特点需要耐心和过程。音乐教育是人的终生教育,群众音乐素养的养成需要时间,即便是在面对少数人的实验型音乐教育中,也要避免激进,因为音乐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存在着自身规律。毕竟音乐是由音符、节奏、和声、声音和文字多种元素协和而成的共同体,无论哪一个元素都会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影响。虽然丰富的艺术特点会扩展群众文化、审美和认知的教育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难度,尤其是实验型的音乐教育不仅是“通过音乐的教育”,还带有少许“音乐中的教育”的专业特点。相对的专业性再结合多元音乐文化元素,就更加需要受众的文化厚度和时间积累,但这是关于音乐教育普适性深度的有意义的探索,是值得尝试的研究。

五、结语

音乐教育之所以具备普适性特点,是由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决定的。人的因素包含了人接受音乐时的情感性、形象性、体验性和愉悦性特点,这四个特点是由音乐本身审美特质决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让所有人有可能参与自己当地文化的音乐,学习本国文化的音乐和世界文化的多种音乐,是符合人找到归属、达成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且当人们对文化的语境和所处时代的音乐进行领略和理解时,可以提升音乐能力和想象力,激发音乐欣赏和创作的潜能,提高对生活的愉悦感受,从深层含义上来震撼人的心灵,建设人的精神世界。而文化因素是音乐的产生背景,文化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建构的前提。音乐作为树立文化价值观,促进文化理解和文化交融的一部分,无法建立在一个抽象的基础上。音乐教育正是因为产生在各种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才具备了普适性特点。无论是时代大背景和个人生长的小环境,都无法将文化因素抽离开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已经成了文化交融和传承的桥梁。

与音乐职业教育不同,普遍的音乐教育没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因此面对大众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去感知和表现,所追求的是把音乐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生活和生命乃至文化精神系统核心来感知的,并非仅仅作为一个技术系统来认知。” 所以音乐教育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共同精神追求的普适教育。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正如世界万物多样性一样是合理和有利的,文化融合并非是过度的同质化和趋同性,而是有容乃大的自信表现。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他将“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变成了一种通向艺术的教育”,而音乐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手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育人或者提高公民素养的手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是人们适应社会的思想行为方式,也是帮助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发挥音乐教育的普适性特点不再是满足于低标准的普遍适用性,而是可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拓宽音乐教育的视野,通过音乐教育了解世界上其他地区和民族,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习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音乐教育去进一步学习艺术。

音乐艺术代表的是真善美,也是人类生活与精神的根基,是人类文化无私和深刻的表达,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寻求的是融入音乐的本真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民族的个性和人的共性一起糅合到音乐的共通性去讨论、去改进,这才是音乐教育普适性特点的正确含义。

猜你喜欢

普适性文化背景音乐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圣诞音乐路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音乐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