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2019-03-05
我们在肯定作家个体创造力的时候,应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在时间轴上,即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是拒绝将所学文章置于整个文学史中的,而是仅从文本本身、作者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研讨。由于脱离了更宏观空间的审视,学生便不能真正理解所学文章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及艺术地位,甚至不能理解某一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流派特点等。这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因此,教师应该不时地以文学史为视角展开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从年代社会背景、所处文学流派的特点、整个文学史的地位和意义等几部分进行深入阅读、探索,并依据这三种视角由外向内,分析某一文学文本的思想和情感独特性。
一、依据社会背景,分析文本的思想独特性
文学与社会存在着难以分解的关系,这种关系正如文学创作者同社会的关系一样,相促相成又相煎相熬。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文学创作者具有很强的诉说欲望,他们将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痼疾的担忧、对社会人性的闪光、对社会强烈的改造心理,用文字的方式通过一个个故事或一段段情节袒露在文章中。看起来是虚构,实际上却是对所生存的社会的一种影射。正因文学创作者的这种心理,才致使文学与社会产生着关系。这种关系,用鲁迅的话来说便是:“先是文学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
可以说,文学文本几乎都向读者呈现了双层的问题。一是对社会的描述,二是对读者变革社会的启发。这样一来,文学文本的背后几乎都有一张年代社会背景的面目,我们只有互相参照着审视,才能够分析出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性。而社会背景是宏观的概念,是文学史形成的一部分,必然透露着某一文本诞生的重要原因,也为我们揭示某一文本将要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将要在文学史中确立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文本教学时,要在文学史的视角下,依据文本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文学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性。
曹禺评价自己所写的处女作《雷雨》时说“它是没有太阳的日子的产物”,言外之意是说这部作品是在比较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那么她的思想、情感就必定会涉及有关黑暗社会的内容。因此,要分析文学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独特性,就必须将文本置于年代社会背景下,从宏观的文学史角度进行审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所处的社会、家庭的特点。经过查阅资料,学生得知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目睹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在内心孕育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他构思出了《雷雨》。依据这样一种思路,学生便能很好地分析文学文本思想情感的独特性。《雷雨》所描绘的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作者让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雷雨之夜爆发,并以撕碎美好的东西给人看的方式,对腐朽、顽固的封建家庭进行控诉,揭露更深层次的社会及时代问题。有学生还画了思维导图,觉得周朴园象征着封建势力,并以此作为核心,引出蘩漪、周冲、鲁妈、鲁大海、四凤和周萍的悲剧。
二、依据流派特点,分析文本的艺术独特性
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显示出同样的理想追求和艺术追求,而这些人便会聚集在一起,组成文学团体,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文学流派。他们具有有别于其他流派的文学主张及文学风格抑或文学造诣。因此,在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对文本所属文学流派特点的分析,理解文本艺术特点的独特性。关于文学流派,它是属于文学史知识范畴的,也是一种宏观的文学概念。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围绕一篇文章、一位作者,来引申出关于文学流派的知识点作为某篇文章的附属知识,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并不会因此形成宏观的文学视野。因此,教师不妨将所要学习的文章置于文学流派中,从审视流派的特点、文学主张、主要人物和主要作品切入,然后再将目光锁定在某一篇文学作品上。可以说,这样做更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文学作品。
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教师便可将这首诗置于文学流派中,从审视流派的特点入手,兼及文学主张、主要人物和主要作品,然后再具体地将目光转到这首诗上。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其中还包括施蛰存、何其芳等,他们的主要文学阵地是《现代》,主要特色是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将心中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绪,通过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而且意象比较繁复,诗意奇特。在节奏上,已经用情绪节奏替代了字句所表现的节奏。当学生获悉流派作品的风格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味《雨巷》这首诗的特点。例如,有学生说“雨丝连绵的窄巷”“巷中独自徘徊的行者”“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应用这些意象营造了象征性的意境,来抒发自己迷惘感伤又满怀期待的情感。意象复杂,充满象征、隐喻、通感,内心无法描述的情愫,通过朦胧的形象体现出来。
三、依据文学史地位,分析文本价值的独特性
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正因如此,人类才无法割舍掉对文学的痴迷。又因为各种文化、各个阶段的政治因素和各个地域的特点,以及现实的、历史的力量的影响,文学思想闪烁着多种光芒,对人类社会、生活、精神情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所以,文学文本在文学史上才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而这些又从侧面表现出文学文本价值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来探讨文本的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例如,在学习《氓》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总结切入。经过概括,有学生认为《诗经》为我国诗歌的抒情言志开辟了一条道路;还有学生认为《诗经》秉承对现实的关注热情,为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主题依据;还有学生从艺术技巧上进行概括,认为《诗经》的比兴艺术手法及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氓》,探究《氓》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文学价值。《氓》是《诗经》的代表作,距今2700余年,是一篇反映不平等婚姻制度对女性压迫的叙事诗,感情色彩强烈,并体现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从民俗民情方面而言,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从主题而言,又对后世充满启迪意味。
伟大的文学作品,久经时间的漂洗,不会褪色,只会愈来愈璀璨,在文学史中大放异彩。教师在高中文本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的文学史层面切入,进行某一作品的审视,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广阔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