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
2019-03-05刘小珍
刘小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佛山 528300)
创新创业教育由创业教育发展演变而来,1998年10月,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把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此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并把大学生创业素养和成就作为一项考核标准纳入高校办学质量体系,更多的国家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中。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面向大学生率先启动创业计划竞赛,开创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先河。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借鉴西方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大学教育把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相结合,从哲学思辨思维的培养到创业方式重塑,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把创新学、创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帮助受教育者发展创新性思维,树立创业意愿、创业意识,从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1)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实践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通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客体引入主体认识领域,并在再实践中加以进一步认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实验。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加深有关理论的认识,提高实验分析能力。二是调查和科研。高校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会拟调查提纲,写调查报告,培养课题研究能力。三是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习要贯穿学习整个过程,包括各年级、各层次的实习和毕业实习。
(2)教育过程的探究性。探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团队合作过程中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帮助学生完成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坚强、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3)受教育者的独立性。独立自主是创新创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个性品质。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把受教育者当成教学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组成元素,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给他们独立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人格空间。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的不幸的社会。”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独创品质的培养,并将受教育者的自信心、怀疑精神结合起来,全面综合塑造受教育者的创新人格。
2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必要性
2.1 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知识和技能在加速淘汰,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为了应对变化莫测、难以预料的竞争和挑战,当代大学生要培养敏锐发现、快速转型、勇敢面对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美国创造学家泰勒说过:“那些最懂得如何在他的人民中认识、培养和鼓励创造潜力的国家,就会发现在一般社会中,他们自己正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美国迪斯尼公司的执行总裁迈克尔·艾斯纳说:“我们每5分钟就可创造一种新产品,可能是一本故事或一部电影剧本,而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是一流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每一次都要做得比上一次好”。知识产品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尤其在激烈竞争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剧烈变化社会里的“生存能力”。
2.2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到203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使我国成为科技强国。我国科技创新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校思政课要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公共课的优势,用新的视野和发展理念,拓展创新创业渠道,为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
2.3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需要
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理论具有普遍性,而人的思想具有特殊性,用一般的理论解决特殊性的问题,本身就需要创造性。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避免思想僵化和抱残守缺。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方面必须不断改进。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新时期,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精神和品质,也是思政课教育的应有之意。
3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途径
“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对各学科专业学生开展,主要的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要是突出二者的相互促进和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和交叉渗透,最终形成新的教育体系。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通过在高校思想课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扩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合法性”不断增强,获得可持续发展。
3.1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
观念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会对整个民族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阻碍作用。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其前提就是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嵌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如今,高校思政课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无法将思政课中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也并不重视和认同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其二,思政课重视共性与普遍性,忽视学生个体化与个性化的差异,与时代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指导学生解决实现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三,思政课缺乏合适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导致教学上的空心化和形式化[2]。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改变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理论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把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从国家整体角度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靠的是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创新创业素质的高低;从学生个体角度讲,大学生是否具备自我发展、是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能力和素养,决定着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一个人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养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应该担负起普及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供人文社科外围环境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把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把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嵌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素养,塑造创新创业品质。
(2)创新创业政策嵌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高校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保障。高校思政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向学生传达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及时把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嵌入课堂教学中,形式一个独立的“创新创业政策专题”,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明白当前中国已经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新创造与市场规则相融合,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比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作出了部署: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等。让学生明白在未来5年中,从创新的主体到创新的制度,从国家创新环境到社会创新环境,中国正在逐步形成创新理念和良好社会创新氛围。
3.2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课教学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凝练实践教学特色。文件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课改革提供了指导。
(1)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嵌入高校思政课实践平台。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共同特征。传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严重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产生逆反情绪和厌烦心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嵌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后,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面向就业和创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和释放。高校应该借助已经建成的院系实训基地,融合思政课实践教育平台与各个院系的实训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思政课实践平台与各个院系的实训基地无缝对接,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面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在嵌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实践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模式既体现了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也为将来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基础。
(2)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嵌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是通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校内和校外规划好的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内化为知识、升华知识、增长能力的教学项目。高校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多样。除了有计划分批组织到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还可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系列校内实践项目:比如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美丽广东(地点可自选),由你呈现”为主题的“DV摄影或微电影”项目;结合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教学内容,开展“我们与世界”为主题的“模拟外交部新闻发布会”项目;结合十八大精神,开展“倡导文明行为,创建美丽校园”为主题的“美丽校园方案策划”项目;结合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国梦”,开展“践行中国梦,争做优秀大学生”为主题的“中国梦,大学生的梦创意设计”;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梦”项目。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可以使学生感受思政课的价值,深化课题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3 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
教育方法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正确的教育方法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形成,而落后的教育方法则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发展的阻碍因素。
(1)思维开放教育法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今天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思维封闭式教育转变为思维开放式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是应试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中心,培养的是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长期的思维封闭式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机械呆板状态,缺乏适应性、应变性和创新性。如今的世界在信息化载体的推动下日新月异,新的理论和技术每天更新,昨天还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今天就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目前还不可能实施像美国西北部兰山学校的“完全自由”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教师,不分年级,不做作业,不用考试,在学校,学生可以自由听音乐、玩纸牌、打篮球、织毛衣[3]。但逐步改变思维封闭式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因此,高校思政课急需引入思维开放教育法,教学内容上不应局限于课本,要吸收世界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考试方式上,不要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答案,要重视各种不同的答案或结论;教学方式上,要革除封闭和僵化,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稳定性和开发性,着重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关注知识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与世界最新知识与技术保持同步。
(2)系统思考教育法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系统思考本身具有创新功能,发明创新的常用方法有检核目录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等。系统思考教育方法就是要这些方法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习惯,使学生善于把个别知识放在整体和综合中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提升新能力。高校思政课教育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维,从教育工作者到受教育者,都要树立知识互相贯通、渗透的意识,整个思政教育体系要善于与各专业广泛联想、相互融合,尤其是思政课的实践课教育,如果能跟学校团委、学生处、社团相互贯通,那么思政课教育一定会充满活力,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3)社会参与教育法嵌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社会是创新的最大教室,更是思政课的最大教室和最大舞台。正如彼德·杜拉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说的:“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饱肚子的。”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了解社会需要,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服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要带领学生走出传统思政课教育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倡导思政教育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利用好“三下乡”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主动掌握教材规定内容的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