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思考
2019-03-05薛冬群闻彩芬朱芬芬
薛冬群, 闻彩芬, 朱芬芬, 张 迪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疾病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众卫生问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2]。中医护理倡导以人为本,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和辨证思维对疾病进行探讨,从生活起居、情志护理、运动养生、康复保健、药膳护理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并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从而起到防治疾病、促进和保护健康的作用[3]。目前中医护理在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中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为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养老护理模式、提升养老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1 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1.1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2025年将上升到1/3,并且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3.07%,比世界16.2%高出6.87个百分比,比发达国家26.2%仅低3.13个百分点,届时我国将跻身老龄化高水平国家行列[4-5]。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空巢化比例增高、高龄化发展快等特点[5]。因此,亟需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的养老护理方式,以缓解养老压力。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其中家庭养老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较为常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家庭与核心家庭越来越多,逐渐形成“421”特色家庭模式,组建新家庭的2个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加重,传统家庭养老将不能满足我国养老护理的需求[5]。为了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我国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但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部分老年人经济能力薄弱,加之多数老人和子女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不愿选择机构养老等情况,使得“养老难”机构养老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6]。于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随之发展,较好弥补了家庭与机构养老方式的缺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养老方式[5, 7]。
1.2 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发展现状
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运用整体观与辨证施护理论,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照护,而且能够利用有效的、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缓解老年人因为衰老而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的发生,减少已患疾病给老人造成的伤害[8],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1.2.1 中医护理符合我国养老护理“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要求:中医护理价廉效优,符合我国城镇居民目前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9],且一些中医护理技术简单易学,经专业护理人员统一培训确认其掌握要领之后,老年人自己或照护者可直接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例如刮痧、艾灸、拔罐、太极拳等多种中医护理与养生保健方法已被较多的老年人掌握和运用[10-11],并且内容丰富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区、家庭和养老院等不同场所的养老服务中[12-13],效果较好,备受老年人和养老护理人员的喜爱。
1.2.2 中医护理被用于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中:老年人群是慢性病高发群体,且较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甚至并发多种并发症,健康状况复杂,给养老护理带来困难[11]。中医护理从整体出发,内容涵盖了生活起居、情志、饮食、运动、康复保健、药物护理等方面,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13],较西医护理方法更具特色,能够全方面护理老年人的健康;同时中医护理讲究“三因制宜”,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居住环境等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12]。目前,中医护理已逐渐在心脑血管疾病、COPD、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护理、健康老人养生保健、高龄老人个性化护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较好,满足了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1-12, 14]。
2 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优势与特色
2.1 中医护理理论丰富且具有特色
2.1.1 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中医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为主要指导思想,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与人性化、个性化护理的需求。“整体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既要重视老年人内在的生理病理特点,又要重视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既要护理老年人已患疾病,又要关注与疾病转变有关的预防护理;既要在具体护理操作上体现整体观,又从心理情志、预防保健、饮食起居上予以全面体现。但是老年人个体差异大,护理方法需因人而异,“辨证施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联系,讲究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15]。要求护理人员仔细观察患者情况,综合分析老年人的患病史、症状和体征,辨清不同个体所患疾病的证候属性,而后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为老年人提供科学而特色的中医个性化老年护理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16-17]。在养老护理服务中,“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彰显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中的特色。
2.1.2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讲究恬淡虚无、内心宁静、精神内守、五味调和、顺应四时,以调摄生活起居,在饮食调护、运动保健、生活起居、情志调护方面极具特色[18]。首先,中医饮食调护遵循整体观念、平衡膳食、辨证施膳的原则,注重食物的四性五味,提倡饮食有节,忌肥甘厚味等,为老年人的食物选择和搭配提供参考,这对于老年人防治疾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9]。其次,传统运动保健将肢体运动、内脏活动、心理调适融合为一体,内容丰富。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五禽戏等常见的健身方法强度适中,适合老年人长期锻炼,有助于调整阴阳、疏经活络、减脂降压,对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效果较好[16]。中医护理强调生活起居应遵循“顺时阴阳”、“调和阴阳”、“劳逸有度,起居有常”等理论,倡导四季养生,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延年益寿[20]。中医护理注重情志对疾病的影响,主张根据老年人具体心理状况选择相应的情志调护方法,如五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释疑解惑法、暗示法等进行调护[21]。
2.1.3 中医预防慢性病的护理理论: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观念,与健康管理提倡的“病前预防为主、病后科学管理”的观点相同,并且在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阶段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这更符合老年护理保健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老年人预防慢性病[16]。因此,在养老护理服务中,通过对老年人及其照护者进行有关疾病防护知识的健康宣教、教授其简易的中医护理技能和传统健身锻炼方法,能较好地预防慢性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病情反复发作,从而减少慢性病对老年人的伤害[10]。
2.2 以慢性病治疗护理为特色
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病程长、易反复、并发症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和护理,导致老年人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增大,因而慢性病老人较普通健康老人对用药指导和养生康复的需求高,中医护理能则能较好满足此类需求。首先,中医运动养生中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功法,强度适中、功法简单,能调整阴阳、疏理经络、减脂降压,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着良好的保健和治疗作用[12];其次,特色操作技术推拿按摩等能改善脑卒中后遗症、便秘、失眠和肩周炎等慢性症状,艾灸和拔罐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老年人慢性疼痛[8]。此外,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等护理方法在促进慢病老人的营养、增进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效果较好[8]。
2.3 群众基础扎实,受益人群广泛
中医护理方法多源自民间, 更适合我国居民的养生保健习惯,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且价廉效优,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大部分中医护理方法取材容易、简便易行、安全有效,诸如艾灸、推拿按摩、刮痧等中医传统技术,老年人可结合自己情况灵活选择,在社区、居家、养老院等不同的养老环境下均深受老年人欢迎,受益人群广泛。一方面,中医护理可以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社区健康宣教、社区中医护理技能培训等途径向健康老年人提供中医生活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中医护理方法,使得身体好的老年人学会自我保健、预防慢性病[14]。另一方面,通过居家护理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并予以中医护理慢病干预、康复指导等措施,以改善慢性病老人以及需要特殊康复护理老人的生存质量[14],尤以对慢性病老年人的中医护理疗效较好。
2.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内容丰富,常用的特色技术包括耳穴压豆、中药浴足、中药熏蒸、中药坐浴等30余项,规范化后的中医护理技术,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易被老年人及其照护者掌握和运用。同时,不同护理技术彼此各有所长,可供老年人或照护者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对于老年人退行性改变,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疗效明显,例如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热敷、艾灸、拔罐等中医技术有利于缓解老年尿潴留、便秘、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20],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耳穴埋籽有助于改善睡眠等[22]。
2.5 中医护理效率和成本优势
西医护理在社区和家庭养老护理中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护理成本相对低廉,实用有效,符合社区医疗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22],且政府部门也扩大了中医药的医保范围,以鼓励中医药进社区,缓解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这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2.6 政策支持优势
国家政策对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养老护理的发展。首先,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中医保健等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11];之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指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该文件涉及多方面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凸显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健康养老领域的作用和地位[23]。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也明确提出,需着力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等内容。再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于2006年正式发布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明确将灸法、拔罐、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列入了护理操作项目,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发布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及《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明“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是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中医护理学被首次纳入“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成立了优势病种协作组,3年间先后梳理、发布了5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上述各种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医护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契机,更为发展中医养老护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3 中医护理应用于养老护理服务的挑战和展望
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中的发展依旧面临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中医护理学科发展较西医护理滞后,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高层次及专科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加之我国医疗护理普遍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医院、社区老年护理以西医护理为主,中医护理未被广泛推广应用于养老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国内中医护理行业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行业规范,各级医院或机构开展管理时未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阻碍了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服务中的推广和应用[24]。
为促进中医养老护理中的发展,护理管理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应珍惜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有效的行业规范、法律法规与管理监督机制,优化中医养老护理服务环境。第二,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专科化人才。同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的结合,确立中医护理评价标准及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措施。第三,加强中医护理教育与文化科普宣传,在社区、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养老场所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活动,以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
4 小结
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技能方面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在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防治疾病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效果明显,并且中医护理方法更易被老年人接受。基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中医护理在养老护理中较西医护理更具优势,应在社区、家庭以及其他养老机构中积极推广中医护理,使得中医文化渗透到养老护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促进中医护理与养老护理服务的融合发展,在维护和改善老龄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中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