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门诊输液中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风险管理

2019-06-05徐竟丽

徐竟丽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输液室, 江苏 昆山, 215300)

浅静脉留置针具备管套柔软、操作简便等优势,在机体静脉中可短时间留置,不仅舒适度高,且对穿刺浅静脉有一定保护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输液中[1-2]。患儿输液后离院回家,护理人员不能有效进行管理,加上患儿年纪小,处于好动阶段,易导致留置针脱落、堵塞等情况出现,进而引起静脉炎、感染,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将会危及患儿生命安全[3]。风险管理即针对医疗干预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由于医疗干预技术、相关药物、周围环境及医疗相关制度等因素而引起的危险与危害,并对其进行管理与防范的活动[4]。本研究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接受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107年11月—2018年11月昆山市中医医院门诊接受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112例,纳入标准:患儿静脉均适合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疗程为3~5 d;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静脉循环功能较差,不充盈。纳入患儿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017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患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5月—11月收治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5.13±1.15)岁。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5.06±1.32)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模式

对照组实施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规管理模式,医护人员加强静脉输液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与相关干预工作的技术操作规范;在进行门诊前,医护人员告知患儿家长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患儿家长理解并配合,鼓励患儿家长在进行输液时主动参与,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对患儿带来的伤害;医护人员在患儿接受门诊时正确用药,按照医嘱严格核对药物,并注意药物是否过期、药液中是否存在浑浊现象等。

1.2.2 风险管理模式

1.2.2.1 组建风险管理小组: 2018年5月起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由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及1名护士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在护士长带领下,根据风险管理流程开展工作,小组成员对门诊记录进行分析,收集各种风险信息,了解主观或客观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为观察组患儿制定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计划。每周定时进行晨会,在晨会中分析门诊风险的隐患与患儿浅静脉留置针所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每月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总结会,由小组成员针对其相关工作进行总结,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与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减少相关风险。

1.2.2.2 评估风险隐患: 小组成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再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收集门诊风险隐患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人员对出现堵管、针头滑脱及静脉炎等情况进行分析。

1.2.2.3 风险因素: ①管理因素:医护人员因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于门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不准确,或科室未将门诊风险列入医院风险管理范畴。②医护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浅静脉留置针操作时,宣教工作欠缺;医护人员对浅静脉留置针的熟练度不高,在操作时自身心理压力较大,会对穿刺成功率产生一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儿血管的选择、进针位置等的把握不够精准;对于留置针的固定方式较为单一,辅助器具不足;留置针留置时间较短;在患儿输液时巡视力度不够。③患儿及其家长因素:患儿年幼较为好动,未能有效配合治疗,且患儿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交流较为困难;患儿家长对于浅静脉留置针的认知水平不高,会增加门诊风险的发生率。

1.2.2.4 防范措施: ①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注意对科室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其专业知识,并注意检查相关人员对于患儿家属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将门诊风险列入医院风险管理范畴。②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其的安全意识教育,并对其进行风险意识培训,使医护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加强患儿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时的风险管理。③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浅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能、留置技巧,并定期进行训练考核,不断提高其穿刺水平,完善相关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常见护理风险问题发生情况。常见风险问题包括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静脉炎判断标准[5]:I度:患儿存在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不存在条索状,未触及结硬;II度:患儿存在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存在条索状,未触及硬结;III度:患儿存在局部疼痛、红肿或其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50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9.29%(50/56)。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2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5.00%(42/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常见风险问题发生率5.36%(3/56),低于对照组的19.64%(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常见风险问题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目前,浅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住院患者中,但对于诸多不了解浅静脉留置针的门诊患儿家长而言,普通钢针是最为安全与科学的,且认为留置针会增加患儿的疼痛[6-7]。浅静脉留置针对于机体的血管而言,属于异物刺激,再加上患儿年幼好动、血管较细、患儿家长对于留置针的认知不足,导致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意外,引起相关并发症[8]。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在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应用期间开展相关管理,进行规范性操作,做好门诊输液记录,降低门诊各种风险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中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笔者认为原因为风险管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评价,并对其进行相关训练,使其对患儿血管的选择等具有准确认识,进而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属于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风险管理小组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对门诊记录进行分析,收集并分析门诊风险隐患的相关资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常见风险问题的发生[10]。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常见风险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中可降低常见风险问题发生率。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中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其原因为风险管理模式促使医护人员加强了对患儿家长的教育,使家长认识到浅静脉留置针的优势与重要性,在结束门诊之后患儿家长能够监督患儿,降低留置针出现意外的风险,进而能够有效延长其留置时间[11]。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干预中,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常见风险问题发生率,并有效延长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