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2019-03-05
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
一、引导学生生形成正确的人文语文观
高中语文教材既有散文、小说,也有诗歌、记叙文,虽然这些文学作品的体裁并不一样,但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语文教师除了准确详细地讲解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含义等知识点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包含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造成高中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的失衡。语文教师应在掌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和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以学生为根本的具有较强科学性与现代性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教材内的文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学习。
语文教师应加强个人人生价值与语文社会价值的关联性,通过主动阅读更多优秀书籍、学习借鉴其他语文教师人文教学经验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与人文修养,为提高人文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通过自然美、社会美来体现人文之美,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具有助推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主动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凸显语文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尽可能缩短学生与文章作者心灵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把握文章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为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语文观形成的促进作用奠定基础。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让学生详细阅读该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了解主人翁孙少平坎坷的命运,他阳光自信、乐于助人、宽以待人,既不会为了金钱而放纵自我,也不会因贫穷而自暴自弃,学生从文章阅读中真正感受生命的痛苦与欢乐,认识到爱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劳动观。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氛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新颖性与创新性,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的频率,组织不同问题的大讨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活跃性。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5课《荆轲刺秦王》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课堂最开始的时候提出问题:“荆轲为什么在知道刺杀行动失败的情况下继续选择刺杀秦王?”并鼓励学生进行班级大讨论,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学习《荆轲刺杀秦王》相关知识的主动性。
语文教师应建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以实现课堂氛围从沉闷压抑到民主平等、趣味横生的转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教师在讲《荆轲刺秦王》时,可以在学生全文阅读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荆轲易水送别时所唱之歌的意蕴,以此来增加学生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秦王朝社会环境的了解。
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语文课堂氛围。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鸿门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此外,语文教师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的相互结合,让原本抽象空洞的语文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为学生深入了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为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提供便利,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距离。
三、加强阅读教学力度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外,还应重视学生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养成。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朗诵文章外,还应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语文学习资料等来实现课内语文阅读的补充与延伸,可以让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让学生详细阅读该作品中孙少安的片段,了解这位主人翁坎坷的命运,他勤劳能干,善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奋斗,追求理想,不向社会与生活妥协,成为双水村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仁义重情,勇于担当,是全家的顶梁柱,也是忠贞不渝的丈夫。学生在阅读中能真正感受到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精神铸就不平凡的人生。
综上所述,传播人文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语文观,通过加强阅读教学和提高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等途径来提高人文精神的传播效果,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与高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