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2019-03-05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一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各类学科的自身特点,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态化”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在善教乐学中把学生逐步引向教书育人的良性发展之路。
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语文学科来说,其“生态化”教学集中地体现在“感悟作品,读出作者”“反思作品,读出自我”“内化作品,完善自我”。那么,如何在生态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呢?笔者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自己并不成熟的一些看法。
一、在“循文挖道”中激发教书育人的情感
语文学科承负“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显性因素,更要善于挖掘那些意旨隐晦或者含义深刻的隐性因素,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内化与迁移、濡染与启发。
如《故乡》结句:“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慨然而发的“希望之论”,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势必具有难以超越的挑战性。有鉴于此,笔者以“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创作时代)”为抓手,在解析“语义、喻义、含义”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内涵、意义和价值,并且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思想意识。
二、在“把握入口”中攫取教书育人的质效
要想赢得“低消耗、高质效”的良好目标,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做法,就是要努力选准并认真把握课程活动的“切入口”。就初中语文课程来说,“生态化”教学的切入口在于两大基点,即作品写作的方法和风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者人物性格的关键语段。
如《最后一课》,如何切实理解并深刻体会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呢?这正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向人物内在情感的有效“切入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人物对话为抓手,提出如下问题: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呢?要想有效避免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时所发生的难过和懊悔,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以此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知,积极有效地开展理解与体悟、交流与讨论活动。
三、在“遵从规律”中深化教书育人的体悟
由于身心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提出,既应新鲜有趣、切实可感,更要认真遵循无可规避的思维规律,努力注重层次化,形成梯次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面的学习需要,这才是“生态化”教学中的最根本因素。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深化学生“爱憎分明”的认知情感,教师可在明确以“日烈与雨暴”衬托祥子艰辛拉车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认真阅读并体会课文,说说比“烈日和暴雨”更为残酷无情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当今社会,如果具备祥子拉车似的“拼命”精神,究竟会怎么样呢?通过前后对比,你憎恨或喜欢哪种社会制度呢?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在“生活链接”中放大教书育人的效应
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学以致用”,教师应善于把实际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自觉接受后者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有些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在学习本课后,请谈一谈自己的实际感悟。以此引导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认真分析菲利普夫妇对“我的叔叔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经过对比式的辩讨,不仅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辨别能力。
五、在“理实并重”中促进教书育人的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及其惯性等因素的实际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轻实、厚知薄行”的不平衡现象。笔者始终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性特征尤为显著,如蕴藏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众多元素,属于思想情感和精神灵魂现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和“营养品”。
有鉴于此,无论在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环节,无论在教学评价还是课后辅导环节,执教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这一切,并且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以身立教、积极应对、潜移默化,积极创设善教乐学、寓教于育的良好氛围,在“理实并重”中不断放大教书育人的正强化效应。
就初中语文课程而言,认真坚持“循文挖道、把握入口、遵从规律、理实并重”的教学理念和基本做法,开展各类“生态化”教学活动,我们就会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