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让语文课堂由“热闹”回归“高效”
2019-03-05
中学生正是纯真烂漫的年纪,他们身上充满阳光的味道,语文课也是大部分学生所喜爱的。所以,在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课堂热热闹闹。对此,教师不妨从导疑、导思、导学几个方面入手,高效引导学生,从而在语文课堂学到丰富的知识。
一、导疑:重难点设疑、解疑
语文课堂要变得活跃起来,就力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解放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笔者在每堂课的开始,都会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疑,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有效引导,顺利解疑,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尤其语文学科知识多样,品类繁多,各种名家名篇数不胜数,在语文课堂如果能够准确抓住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便能引导学生开展高效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陋室铭》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读文,自己圈画出有疑问的地方,之后小组交流,合作解疑,通过自读大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从意义上有何作用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含量,需要做认真思考,所以教师请学生小组讨论。 他们在讨论的时候,真正进入角色,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都说出来,和同学的思维进行碰撞。通过讨论同学们分别从意义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对本句进行分析,从意义上讲,此两句有开题作用,山和水的灵性是仙和龙赋予的,“陋室不陋”也正是因为有了刘禹锡的居住,这样的引入自然贴切。
此外,从写作手法来看,这两句用对偶的写作手法对仗工整,有层次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接下来在说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时学生就不难理解,前面所讲都是对这两句的铺垫,这一句才是文章的中心句。这节课教师没有像之前一样把课文重难点一一列出来讲解,而是巧妙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真正把热闹的语文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
二、导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适当的设疑,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教会他们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由不懂到懂得,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再优秀的教师,再完美的教案如果不作用于学生本身,这种教与学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不应该只关注文本、关注教案,更多的应该关注自己讲的内容,学生能够接受多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学习才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学生:“第二段中,史铁生的母亲为什么一连用到两个‘好好儿活’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因为中学生写过情感类文章,会用到反复的修辞手法。所以这样一问,学生不自觉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不难得出,这样反复的句式更能写出母亲对史铁生的挂念和无奈。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思考结果向纵深发展,课堂氛围融洽。
三、导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课堂的本质是追求高效,追求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高效课堂的本身不是通过哗众取宠的教学形式,营造热热闹闹的教学课堂气氛,而是应该准确把握课改的核心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升,强调情感体验与品质锻造,达到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
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是通过出示济南冬天的全景,在严寒季节,到处冰天雪地,彰显出冬季别样的魅力。这样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产生兴趣,为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这篇文本写得非常精彩,给我们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殊的魅力。你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冬天吗?”这篇课文学生不难读懂,能够基本掌握文章中心内容,难的是学生怎么借鉴这样的名篇,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多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学习,在“眼、耳、口、手、脑”五官并用的过程中,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学习这一类的课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真正实现高效学习,教师组织好、引导好是关键。中学生身上充满阳光的味道,语文课是大部分学生所喜爱的。在语文课上,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课堂热热闹闹。如果教师从导疑、导思、导学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引导,把语文课堂由“热闹”变为“高效”,那么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