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必要性、可行性与介入路径
2019-03-05史正慧夏当英
史正慧,夏当英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设美丽乡村、构建文明乡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优秀乡土文化的再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的再诠释。而社会工作“是一个高度价值有涉的专业”,[1]其“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社会工作实现实践领域的拓展与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 因此,“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2]
一、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工作的协同参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剧强烈,而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牵制着这种需求的实现,这种牵制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这主要受重农业轻乡村的传统思维的影响和牵制。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壮年为追求理想或迫于生计外出求学或工作,出现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三留守”人数增加等农村社会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而社会工作是一种具备专业助人技巧的社会职业,可从其专业视角出发,运用专业技巧解决农村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活力。
(一)乡村对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农村养老问题凸出。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目前超过50000万人”。[3]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空巢老人,农村老人失能问题、生活起居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也随之出现。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服务,不仅能在生活起居等物质方面提供帮扶,也能在心理关怀、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外,家庭结构的变迁给农村“留守妇女”带来诸多生活问题,她们家庭负担较重、闲暇时间较少、文化生活单调,这给农村妇女在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困扰。社会工作在了解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志愿者、联络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为留守妇女寻求帮助提供便捷,同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以集结各类社会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诸多成长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如父母关爱的长期缺失导致的心灵脆弱,监护人的疏于管理导致的学业问题,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社会支持系统的欠缺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针对儿童在生理、心理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多样需求,从儿童个体、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角度介入,为其提供心灵关怀,搭建亲子教育平台,整合社区资源,进而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因此,当前农村“三留守”问题的凸出需要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
(二)扶贫与社会工作的协同需求
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扶持谁”“谁来扶”以及“怎么扶”?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就要逐户扶持,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助人技巧不约而同。“社会工作采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三大方法服务于贫困人群已成为扶贫工作的国际惯例”。[4]所以,实施乡村扶贫工作需要社会工作的协同推进。
首先,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协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工作要准确定位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角色位置,理智对待扶贫介入效果,充分认识到在乡村扶贫工作中挖掘社区及群众潜能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另外,社会工作在与中央及基层政府合作关系中要保持专业的客观性。由于政策制定者是政府工作机构人员,没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能掌握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而社会工作可利用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准确评估当地社区及群众的真实需求及发展问题,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扶贫对象,协同政府完善社会工作绩效评估体制机制,进而协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作用。目前的精准扶贫项目在实施进程中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扶贫资源供给不足、资金短缺、政策落实难等。可见,资源获取途径不畅是乡村地区处于贫困处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专业优势,盘活当地资源,链接外界资源,同时协同基层政府合理分配扶贫资源,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提高扶贫效果。如贵州省2017年度“三区计划”项目针对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服务领域,开展为期一年的困境儿童救助服务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社会工作链接资源的重要作用。
再次,选派适应乡土社会的“本土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扶贫工作。一方面村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限,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风俗习惯了解不足,社会工作很难动员当地资源。因此,需要选派具备乡土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或吸纳出身于农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乡村扶贫工作。此外,激发乡村群众潜能,实现自主脱贫。对于扶贫对象,社会工作可借助“助人自助”理念激发服务对象内在潜能,改变其对政府物质帮扶的依赖心理,实现自主脱贫。社会工作通过挖掘社区资源,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实现互助脱贫。因此,社会工作在乡村扶贫工作中可发挥中间力量的支持作用。
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高度社会价值的政策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既需要国家政府的关切引导与有力支持,也需要农村群众的集体行动与共同创造。而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导向、工作目标、方法过程和社会功能与乡村振兴具有极高的契合性。
(一)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
我国社会工作展开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农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短缺。但是,国家从各方面都给予了城乡社会工作的支持,尤其在农村扶贫方面,国家有关政策指出,要推动志愿者扶贫和社会工作者扶贫计划,从制度层面保障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同时政府也鼓励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帮助政府扶持弱势群体。一方面,我国政府相继出台有关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政策,逐步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制度,陆续增加社会工作岗位设施,以此对社会工作人才给予政策保障,不断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民政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众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为相关行业推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实践参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为乡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专门列有财政预算,如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已提到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继续推行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服务,这将从职业、制度和资金等方面支持乡村振兴。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长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5](P13)可见,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进程中能以专业视角解析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其专业特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工作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面已经具备较完善的体系框架。社会工作追求人权平等,尊重个性多样化,并具备强烈的集体责任感。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三大专业工作方法服务农村社区,确定社区问题,盘活社区力量,链接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关系,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由此看来,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符合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是追求公平正义,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而社会工作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追求目标,从本质上讲,这是对追求美好乡村社会的表达。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激发服务对象自身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施进程。第三,具有丰富的政府合作经验。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但各地实际发展能力不尽相同。为此,政府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并制订相应的社会政策。而社会工作具备洞察社会问题的专业视角,同时拥有服务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这对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很大帮助。社会工作可充分利用在长期基层专业服务活动中获取的大量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累积社会工作基层服务经验并最终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这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现实基础。另外,在多年与政府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社会工作可充分利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实务工作经验介入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新时期社会问题呈现多样化,政府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特质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购买服务的新的社会服务模式,而社会工作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发起乡村振兴战略,而社会工作完全可以借助历年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中累积的实际经验参与乡村振兴。
三、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从理论层面讲,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价值契合性,但是在实践层面,社会工作应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振兴?因此本部分将从各级政府、民间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三个层面寻求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各级政府的继续引导与支持
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改变在传统城乡关系建设中乡村的被动处境,因此建立一套与新时代新矛盾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政策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方面需要出台并完善专门针对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通过提升薪酬待遇、放宽年龄限制、不仅仅局限于以党员身份作为报考条件等完善招聘政策的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进军大学生村官行列。
(二)民间社会组织主动性的发挥
广义的民间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它是指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中介性组织,是一种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独立组织,通常由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部分组成。民间社会组织的公益性、自愿性和服务性使民间组织备受社会欢迎,而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专业技巧为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服务的助人活动,因此,民间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在服务性质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服务社会而存在。从其功能来看,一是民间社会组织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性活动动员退休老同志自愿参加社会组织,为乡村社会工作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村民建立社区自治组织的方式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组织载体。二是通过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社会工作培训等的方式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为社会工作者返乡创业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三是通过向政府合理合法地传达民间诉求,以影响各级政府决策及政策制定,同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协同政府就政策制定做出正确调整。
(三)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1.培养乡村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源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而乡村人才逃离和人才匮乏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措施。首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社工人才可主动返乡创业,深入乡村各领域,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其次,高度重视乡村群众的可塑性。社会工作者可通过联结辅导资源,为村民提供农作物种植技能培训服务,同时鼓励当地会做民间工艺品的村民利用网络平台推销手工艺品,从而实现村民自我增能。此外,针对乡村“三留守”弱势群体,通过开展小组活动,鼓励服务对象互相分享生活经历,促使小组成员相互熟悉,以建立专业关系,增强团体合作意识,挖掘并培育小组骨干。最后,社会工作研究者可通过走进田野的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基本情况,并与乡村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进而准确评估乡村社区及群众需求与问题,为各级政府熟悉民情奠定理论基础。
2.参与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乡村治理最主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使村民充满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可在驻村过程中积极开展调研记录、教育宣传、团体聚会等活动,帮助村民建立主人翁意识,使村民深切体会社会工作者就是“自家人”。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是村委会领导班子服务群众“好参谋”,为基层组织提供来自一线社工的服务信息,协助基层领导及时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使用专业技巧介入乡村治理,帮助村民了解其问题及需求,寻求资源获取渠道,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推动乡村发展。
3.共建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生命的意义,如果乡村没有乡土文化,乡村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共建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作为政府政策的倡导者,定期进行农村社区调研,深入了解本村文化背景,切实代表农民群众,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文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利用自身专业素养协助村民积极开展加强乡村文化自信活动,如记录乡村发展历程、整理民间故事、推动家风教育,同时可在农村社区建造富有当地乡土特色的图书馆,尽力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与村民共同组建乡村文艺队、乡村家长学校、农民讲习所,以重建乡村邻里关系,挖掘并培养乡村社区骨干,凝聚乡村社群精神,增强民众创造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出台,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诚然,在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社会工作如何降低与生俱来的舶来品成分,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服务模式,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通过培养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以及共建乡村文化的方式,社会工作能够实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法的转变,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