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与培育路径
2019-03-05陈嵩莉
陈嵩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页。当前,国际竞争立体化、全方位,国家安全问题错综复杂。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从理论层面对国家安全进行定性研究,而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需重点关注群体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廓清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思考存在的短板及其内生原因,探求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路径是具体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要求。
一、逻辑起点: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一)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及四维探赜
研究何为“国家安全意识”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徐元认为,国家安全意识是人们对国家安全现实情景的一种综合心理反映,是指人们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表露出来的理性认知、情感态度以及意志观念的综合体[注]徐元:《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14页。。这一概括的基本含义在于国家安全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发展与变化取决于社会存在。我们可以从阶级取向、价值取向、流动取向、实践取向四个维度来延伸理解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和现代意蕴。
国家安全意识的阶级取向: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追求利益。利益对政治权力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国家利益观认为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多种利益的整合体,是以地域民族性为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利益形态。国家安全是统治阶级利益所在,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国家安全意识从诞生就烙上了阶级的标签。
国家安全意识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国家安全意识都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而且具有排他性。国家倡导的国家安全意识预期达到的导引效应就在于维护国家自身的安全。在国家安全利益的激烈竞争中,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在各自国家安全利益除了利益重合叠加没有共融性。故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统一,国家之间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冲突性。
国家安全意识的流动取向:国家安全意识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它包含了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的代际流动、群体流动等,也包含不同利益指向的国家安全意识的流动,前者是由于传承发展的自觉需求导致,后者则出于政治竞争的刻意渗透与颠覆。流动性导致不同性质外来国家安全意识向本土国家安全意识渗透的倾向,甚至会一度影响到国家权力的主导权。故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要筑牢国家安全意识的藩篱。
国家安全意识的实践取向:国家安全意识是对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思索的思想成果,它在价值和制度层面上表达了一种继承或否定政治诉求的政治意思表示和方案,实质上也是国家主导群体对国际、国家安全问题的诊断和处置。国家安全意识的实践价值向外扩散到个人,使之用这种思想决定个人的判断和行为。
(二)国家安全意识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注]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4年04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2019年6月3日。。他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所以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的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它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内容之间存在指向对应性。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的核心要素有3类传统国家安全意识:政治安全意识、国土安全意识、军事安全意识;8类非传统国家安全意识:经济安全意识、文化安全意识、社会安全意识、科技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生态安全意识、资源安全意识、核安全意识。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应包涵第12种安全意识,即国民安全意识。国民安全意识是指人们自觉主动聚焦国民安全,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确保国民安全的意识,这是国家安全意识的源生意识。无论何种政体,国民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国民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纵观历史,只要国民还在这个国家就在,如果国民不在,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历史上西夏国的消失就是因为国民基本被蒙古屠杀殆尽。反观现实,也门恐怖袭击中国撤侨、新西兰地震中国撤侨都深刻诠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努力维护国民的安全和权益。
二、研究基础:实然视角排摸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调查方式。一方面选取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六所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选取了部分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本次共回收问卷429份,其中在年级分布的占比为:预科生22.9%,大一学生23.1%,大二学生16.3%,大三学生25.4%,大四学生12.3%;在男女性别项男生占25.2%,女生占74.8%;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16.8%,共青团员75.5%,群众7.7%;接受调查的学生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哈萨克族、苗族、壮族、白族、藏族、达斡尔族、纳西族等21个民族。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在知、情、意三维向度上表现总体平稳,但国家安全意识的安全本质度仍有提高空间。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情感体验
国家安全的情感体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心理倾向和直接感受。这种感性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非客观反映国家安全的现状。
调查和访谈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积极,但也存在极少数学生因思想单纯容易被诱导,从而造成思想偏差。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深明大义,具有强烈的正义感。76.2%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威胁到国家安全的隐患,他们十分愿意配合国家安全机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3.8%的学生表示愿意配合,而没有人表示不愿意或者应该由国家安全机关负责,自己不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极大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人有责,但有极少数有暂时的迷茫。98.6%的学生赞同国家的安全是安邦之基础,维护国家安全是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职责,但也有0.7%的学生不认同这个观点,另有0.7%的学生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性认知
安全的理性认知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客观认知和理性判断。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性认知在宽度和深度上逐步深化,但仍存在肤浅和模糊。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能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98.6%的受访学生表示任何年代国家安全都非常重要,仅有1.4%的学生表示发生战争时重要和平年代不重要,没有人认为这个是国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在对国家安全的内涵认知上存在偏差,滞后于形势任务发展。在访谈中,学生们表示经过主流媒体宣传,十九大报告学习,学校“官微”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讲、学校保卫部门的安全教育等途径对国家安全的内涵认知有所丰富,在国家安全内涵界定的多选题中传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三要素得到了96.5%学生的认可,81.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安全内涵已延伸发展到11种安全,18.9%的受访学生仍没有认识到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核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内涵组成部分。
受调查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国家安全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整体评估与现阶段安全状态基本相符。74.8%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我国比较安全,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19.6%的学生认为非常安全;4.2%的学生判断现阶段不太安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4%的学生认为局势过于复杂多变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对于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调查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正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判断,59.5%的学生认为当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来源是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主义,而对信息、资源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度不足5%。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
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指学生关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倾向性意识,包括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预防意识、保密意识等。
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容乐观。在您是否了解《国家安全法》的问答中,51.7%的受访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内容,2.8%的受访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表示从来没听说过。33.6%的学生选择了听说过,基本知道内容。仅仅11.9%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国家安全法》,对相关内容也了解。
少数民族大学生责任意识强烈坚定。在访谈中,所有学生均表示作为大学生应当身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在共建中国梦中每个学生都要为国家的安全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如果国家需要他当兵捍卫祖国的安全,他会义不容辞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奉献自己的青春。
少数民族大学生忧患意识不够到位。69%的学生认为作为在校学生接触不到国家的机密信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自己离国家安全事件十分遥远。19.6%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非常安全,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预防意识需要加强。调查中当被问及境外组织或国外人员主动邀请你参加活动你会怎么处置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出于好奇可以考虑参加。另外,当问及如果外籍人员邀请你参加活动让你去拍摄军事基地的照片你会怎么做等问题时,被访谈大学生没有立即应激性反映出这可能是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
三、路径选择:内生发展视角探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有效培育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既要遵循一般的意识培育规律,也要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属性和特点。
(一)情感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以及表现出的情感依附性和民族心理的趋同性。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民族学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应突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民族工作重在“人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就要求,现在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继续以真心、诚心、细心、耐心团结各族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在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凝聚各民族学生的共识,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机制路径:建立国家安全教育引导队伍
一是建立国家安全的代言人队伍。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模糊,如果长此以往不利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植入和内化。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有一个形象正面、行为正义、内涵丰富的代言人能够告诉他们该“如何学”、“如何做”,这样榜样的、意见领袖的力量具有超乎寻常的效果。因此,建立国家安全的代言人队伍很有必要。
二是建立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6.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均表示,他们是通过网络获得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关注时政及政治焦点问题。鉴于此,我们现在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主要平台应当线下、线上并重,建立网络思政教师队伍。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工作的开展要坚持网络教育阵地的红色底色,坚持党对网络阵地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网络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国家安全意识建设的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网上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危机处置队伍。针对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危机处置队伍,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打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通过改进和升级网络安全技术,坚守社会主义网络阵地;定期分析网络舆情发展态势,预测舆情发展方向,在关键时间节点、重大事件中及时发声,赢得话语权;创新舆论引导方式,进行有效的人本化沟通和引导。
(三)技术路径:为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一是加快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国家安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归属于综合性实用型政治科学。尽管20世纪90年代国家安全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出现,但学科发展十分缓慢,直至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家安全学》,才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出现。后又历时10年,直至2014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深入研讨了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2018年5月27日,在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全国部分高校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和理论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展开热烈讨论。之后,国际关系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实现了该学科的从无到有。为适应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性的考虑,全面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应在国家层面准确定位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方向和发展层次,加强国家安全研究,建立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学术带头人、学科梯队,加快人才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国家安全学学科,国家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编制《国家安全学》教材。课程是知识筛选的结果,也是课程的物化和外化形式。国家安全学的教材要围绕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要回答“什么是国家安全”、“怎样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它的内容要与教育目标精准对接。
三是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在我们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中67.8%的学生认为当前国家安全宣传太少,50.3%的学生表示没有相关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结合学生的这些诉求,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少数民族学生对这门课程寄予很高的期待,61.5%的学生觉得开设国家安全课是十分必要的,24.5%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开设课程可以解决教学态势由动态随机向常态稳定转变,不再一遇到突发重大威胁国家安全事件辅导员老师就开设专题班会生硬宣讲;开设课程可以由碎片化教学升级为系统化教学。我们要以课外实践的延伸作为外在支持。采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种先进教育技术,建设国家安全体验馆,展示国家安全主题,模拟反恐处置等。建立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同步,贯穿大学生涯全过程的国家安全教育学习和考核系统。
四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高校现有思政理论课程是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最现成的成熟载体。教师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蕴含的哲学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剖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生动验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在理论根源与价值信仰层面上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国家安全思想集中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保障国家政治、军事安全上,经济安全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了包括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环境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中国新安全观。胡锦涛同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国家安全观,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从历史的视角总结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训和战略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行为要求上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通过国内外时政热点的分析解读总体国家安全观。
(四)传播路径: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
一是顺应网络时代的主流传播途径,开拓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播的微信传播阵地。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同比增长6.9%[注]腾讯科技:《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同比增长6.9%》,2019年5月15日,http://tech.qq.com/a/20190515/007600.htm,2019年6月3日。。可见,微信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推广“国家安全头等大事”、“强国论坛”、“中国安全生产”等现有微信公众号,方便学生学习国家安全问题的知识,打破时空的局限,广泛参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相关公众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0-202页。,形成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网络宣传矩阵。在国家安全意识建设中要防止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没有方向”、“迷失方向”,确保党对他们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持高校红色底色,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二是培育少数民族网络红色意见领袖,传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某些网络“大V”、“公知”在学术争论的伪装下,抹黑、诋毁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应当依法进行网络整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大学生中选树少数民族网络红色意见领袖,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三是提高网络核心技术开发,加快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维护网络政治安全。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的主战场,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主动权,而技术是网络阵地防守的关键。在网络这一赛博空间,各种思想碰撞、交叠、相互激荡,大学生极易形成网络政治焦虑。多管齐下加快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精神家园是当前形势所需。在这个清朗的网络家园里,少数民族大学生可接受到文明、文化的滋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维护网络政治安全,进一步巩固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