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运河中的“东坡”遗存书写

2019-03-05傅燕婷邵维林俞明钢

关键词:大运河东坡常州

傅燕婷,邵维林,俞明钢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22)

京杭大运河串联起中国京津两市与河北、江苏、山东、浙江四省,开凿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可以与长城比肩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5月,京杭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此后习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要古为今用,深度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可以进一步擦亮为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中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品牌。此后,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四省两市政府陆续举行高层会议,加强顶层设计,并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案。2018年4月,江苏省依托省社科院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座城市。江苏是京杭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大运河不仅形塑了江苏江南水乡的地貌,奠定了江苏的城镇格局,还孕育了江苏的文化特质。常州运河是连接苏北段和苏南段的重要连接点,许多文人骚客在常州运河留下了诗文墨宝。苏轼十三次来常州,最终归老于常州。因为苏轼,舣舟亭、东坡公园等常州运河遗存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一、苏轼的常州情缘

苏轼的一生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他首次经常州赴杭州上任,至晚年从海南获赦后于常州逝世,宋费补之评价其“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作为宋代杰出的诗词文大家,东坡先生曾十三次来到常州,其中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有5次。常州的秀美山水深深吸引着苏轼,为此他买田阳羡,多次上表乞住常州以度晚年,最终归老于常州前后北岸的藤花旧馆。

苏轼与常州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并金榜题名,与他同科中进士的有宜兴蒋之奇、单锡以及武进的胡宗愈。几人在宴会上相聊甚欢,苏轼在与友人交谈中,被江南的秀丽风光所吸引,心驰神往,便与友人定下“鸡黍之约”。《次韵蒋颖叔》一诗就是苏轼怀念当时的宴会而和蒋之奇诗的作品:“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1]713-714该诗真实地反映了苏轼对常州山清水秀、小桥流水风光的向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的沉浮动荡使他更加想远离宦海,退隐田园。他思念着常州秀丽的风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离黄州迁往汝州。在途径真州的路上,蒋之奇前来叙旧并自愿为他购田置舍安排事宜。不久,从宜兴传来好消息,“有一小庄子,岁可得八百硕,似可足食”,于是苏轼前去看田。江南的秀色使苏轼沉醉,浓郁的文风使他迷恋,无不妥帖,于是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幼子丧亡。今虽已至扬州,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窃谓朝廷至仁,既已全其性命,必先怜其失所。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2]214-215不料上表投送后,却石沉大海。于是苏轼又书《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于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初得偿所愿:“苏轼告下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史,不得签书公事,常州居住。”[3]69苏轼喜极而泣:“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1]1098两次上表乞居常州,足以显示苏轼对常州的一片真情。后经多番辗转,苏轼带着家人终于回到了常州。他心情畅达,精神大好,游遍了常州城景。“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4]”一句,便将苏轼当时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一生漂泊无依,仕途坎坷,几经沉浮。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经司马光推荐,苏轼再被起用。而此时距其隐居常州才不过一个月。无奈之下,苏轼只好启程赴任。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章淳为相,对元祐老臣发动攻击,以语涉讥讪之罪把苏轼一路贬到海南儋州。从此天涯海角,苏轼回乡无望。在苏轼放弃希望准备老死海外之时,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起复元佑诸臣,苏轼得以离开海南回乡。此时,弟弟苏辙来书,盼望兄长来许昌定居,语悲情浓,思念情切。但出于政治等多种原因考量,苏轼放弃了去许昌与苏辙对床偕老的计划:“适值程德孺过金山,往会之,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颖昌(今许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2]355-356,并最终决定回归常州。据费衮《梁溪漫志》载:苏轼晚年北归常州“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曰:‘莫看煞轼否。’”[3]56但想象中的美好晚年生活并未得以实现,一路的颠簸使苏轼疲惫不堪,他在归途中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也始终没有好转,不久便阖眼逝世于藤花旧馆,遂了他熙宁七年(1074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2]2519-2520

二、常州运河“东坡”遗存之舣舟亭

目前,常州运河沿岸与苏东坡相关的文化景观有舣舟亭、洗砚池、藤花旧馆、东坡公园。舣舟亭被认为是常州运河与苏东坡关系最紧密的遗存。熙宁六年(1071年),苏轼由杭州赴常州、润州救灾赈饥,到常州城东时正值除夕之夜,遂泊船于大运河河畔,未上岸惊扰官员和百姓。“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1]2533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常州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严重灾情。20年后,苏轼在广东惠州守岁时曾将这首诗录给儿子苏过,可见苏轼对此诗之珍重和对常州人民的关切。南宋时,常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便在此建了舣舟亭。

舣舟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是常州运河沿岸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见证了苏轼与常州运河、常州人民的感情,成为历代文人怀念苏轼而吟咏的对象,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关于舣舟亭的诗词,其中地位最高的当属乾隆皇帝。《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视,往返途经常州时,曾四次御制亲书怀念苏轼的诗章,在此兴建万寿亭行宫,并重修舣舟亭,御题“玉局风流”匾额。乾隆帝也三次驻跸于此亭。乾隆第一次驻跸舣舟亭时,御制诗《跋马过常州至舣舟亭》:“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流为佛氏宇,松竹颇幽静。印公旧深契,玉带留堪省。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敞榭及孤亭,点缀备临幸。玉局强项人,想必未首肯。山僧不解禅,念佛特清警。云昔会执戈,放下屠刀猛。乘胪就前途,回望崇情永。坡留我则往,不系问云影。”[5]2735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对苏轼的崇敬之情,还透露了略带伤感的心情: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乾隆第二次南巡驻跸舣舟亭时,命刑部侍郎、宫廷画苑领袖、邑人钱维城等人绘舣舟亭图卷以志,并亲自在图卷上题《舣舟亭图卷》诗,表达了一代帝王对一代文豪的敬仰之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第三次来到舣舟亭时,面对旧亭,不免触景生情:“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5]3091,以此来怀念苏轼和已故的画家钱维城。

舣舟亭最重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怀苏情怀和对高洁旷达品性的追求,是古代文人怀念苏轼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黄永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后因“奏销案”被罢官,归里后以读书自娱,当他来到舣舟亭时,不由地想起苏轼当年归隐阳羡的事迹,无限感怆:“阳羡归田日,扁舟那处无。往来频此地,足迹怆吾徒。可舫连晨暮,人烟宛画图。儿时亭上坐,把酒共招呼。”[6]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陈玉璂是康熙时期以倡导古文之学而名噪文坛的“毗陵四家”之一,其在《舣舟亭》诗中描绘:“东城河水流,河流清且泚……昔有舣舟亭,得名自苏子。贤者遭播迁,天地安所止。”[7]此诗论证了苏轼和舣舟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清储麟趾乘舟经过常州时,特来观赏舣舟亭,遥想东坡先生当年咏太平寺牡丹的诗,不由得发出感慨:“烟艇何年道晋陵,孤亭潇洒傍渔罾。牡丹长忆太平寺,玉版同参小乘僧。细雨斜风应未阻,青衫白袷更谁能。到今东郭经行处,犹说双沟是采菱。”[8]杨锡绂是乾隆时期的名臣,他乘船行于大运河,一路南下到达常州,远远地望去以为是阁亭,又似梵宇,近看才知道是舣舟亭,提笔作《三月八日过常州,上东坡先生舣舟亭兼看墨池有感》:“晋陵河水如带围,轻帆细雨晓风吹。望中要阁疑梵宇,眼名迹溯峨眉。峨眉山人东坡老,兰桡偶系属诗草。当时笔墨走蛟龙,余沈犹为后人宝。池边古石何崔巍,欲落不落缠莓苔。微风荡漾水波黑,千年呵护烦云雷。匪人磨墨墨磨人,此语先生讵浪云。何当吸尽墨池水,顷刻变化乘烟云。”[9]此诗开篇就描写了运河像一条腰带将常州紧紧包围,点明常州与运河城水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参观了舣舟亭,创作此诗,称赞东坡先生的书法超群,表达了他敬重和仰慕之情。石韫玉是苏州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了进士,诗文皆工。他乘舟经过舣舟亭时,停船上岸,步入舣舟亭,瞻仰东坡遗迹,作《陡苏公舣舟亭》:“舣舟亭子古城弯,四面窗寮碧水环。漠漠苍苔微辩径,疏疏翠竹不遮山。游人裙屐烟霞里,才子声名天地间。今我依然乘一苇,片帆新涉大江还。”[10]诗中描绘了舣舟亭的景色,苍苔微径,翠竹稀疏,还有碧水相绕,好一片美景,并发出“才子声名天地间”的感慨,表达了对苏东坡无限的敬慕之情。这些诗句为后人研究舣舟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太平天国时期,舣舟亭被毁,长期荒芜。现在的舣舟亭是1984年重建的,由八根石柱承托亭盖,四角双檐飞甍九脊,重檐歇山顶,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亭顶有二龙戏珠,还有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常州运河“东坡”遗存之东坡公园

常州运河沿岸的“东坡”遗存,除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舣舟亭外,还有东坡公园。1954年,常州市政府为保护舣舟亭、洗砚池等与东坡先生相关的遗址,修建东郊公园,即现在的东坡公园。如今,东坡公园已经成为了苏轼与常州文化相连接的重要人文景观。东坡公园内的东坡书院位于半月岛的西北角,仅一间,规模较小。大堂中央有一幅苏轼画像一垂到底,四围是依墙而建的玻璃展柜。门口两侧有一副对联:“竹环窗户琴书润;花圧栏杆笔砚香”,意境自然而优美。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鸿爪雪泥,曾构草堂留胜迹;铜琶铁板,永传仙乐播寰瀛”。这副对联化用了苏轼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1]96-97

此外东坡公园内还有洗砚池与香泉井。洗砚池原位于苏轼的终老地孙氏馆内,乾隆二次南巡时(1757年)曾移洗砚池于舣舟亭畔。香泉井据传为1007年王树堂所凿,苏轼留居期间,常饮此井水,不久井水居然“泉香冽,能治病”。东坡公园建园时移井入园。在半月岛的中央,耸立着一座仰苏阁,雍容且高峻。仰苏阁仿宋代楼阁,共三层:第一层主要用于存放苏东坡生平文献资料和墨迹等;第二层收集了多幅精美的大型铜刻,内容是描绘苏东坡来常州的情景;第三层是公务楼层。在仰苏阁西侧的阁基台上有“坡仙遗范”石碑,乃康熙帝南巡时(1705年)所题写,“坡仙”是对苏轼的美称。

四、结语

苏轼是一位糅合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物,他既能经世济民,又能任情逍遥,甚至能参悟佛学至理,看破生死,归于一处,有人评价其“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3]3。苏轼让常州运河带有“东坡”色彩,也使常州运河的遗存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大放异彩,成为了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充分挖掘常州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对于增强常州运河乃至江南运河的影响力、打造常州文化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苏轼在宜兴、杭州均有停留,亦有佳作传世。因此充分挖掘苏轼对江南运河文化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长三角文化一体化的实现,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形成,促使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大运河东坡常州
常州的早晨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