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
2019-03-05周晓丽
周晓丽,陈 艳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研究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社会学理论。其通过研究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地位—角色”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得出实现社会系统稳定和存续的条件,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受19世纪生物学发展的影响,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学理论中。孔德认为,社会系统与生物学中的生物有机体一样,都是由各自不同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有机体。帕森斯在辩证地吸收韦伯、齐美尔、孔德和斯宾塞等社会学家的理论后,逐渐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正如约翰逊所说:“模式变量研究的层次可以独立地分析,所以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类型学能够由每一个变量和其他所有变量的交叉分类创造出来。”[1]
首先,社会系统是一个多个行为主体通过不同角色相互影响的动态模型[2]。
其次,社会系统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会对环境中的一切变化做出自身的反应,以此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系统具有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Later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个功能,即AGIL模式,这也是社会系统得以稳定维护的必要条件。经济制度通过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满足成员各种需求的产品;政治制度发挥着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权力和权威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开展实现目标的行动;法律制度发挥着整合功能,即通过威慑和协调手段使社会成员和组织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合作;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发挥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通过保存、传递文化维持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使社会不受成员更替的影响[3]。
最后,在AGIL模式中,经济、政治、社会共同体、文化四个子系统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这种独立且依赖的关系可以用帕森斯“地位—角色”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地位—角色”是研究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的要素,地位是源于其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位置,角色是指其在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目标取向中的作用。四个子系统受不同价值取向影响,在社会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经济系统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多地获取发展所需资源;政治系统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利益集团的利益并制定相应的社会目标,最大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目标;社会共同体系统与文化系统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特殊模式。因为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不同,四个子系统之间必须通过相互交换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四个子系统通过这种社会互动模式,逐渐使自身的角色行为和价值取向变得规范化、制度化、普遍化、稳定化,最终成为影响社会结构稳定和守恒的关键因素。此外,在形成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培育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社会系统各子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发挥着部分及整体的功能,使得社会秩序规范化,从而达到优化治理结构的目的,其对于我国实现治理现代化、理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功能主义指出,AGIL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它在国家治理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影响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也影响着国家治理结构的维持和发展。科学的社会治理结构,能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国家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又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与传统的社会管理在治理的理念、目标、主体、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4]。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如同生物体一样具有完整的身体机能,社会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会对社会系统的延续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满足一般功能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形成对流式交换关系是社会系统得以存续的充要条件。因此,维护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成为维持社会系统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底线,其一旦失衡就会影响国家治理结构的稳定。社会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个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各级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等等,它们有机组成了社会治理的结构,其作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子系统,对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结构功能主义提出“角色—功能”的概念,说明社会治理结构中每一个子系统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都有其一一对应的功能,因此,社会治理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从结构功能的视角去分析。
(一)社会治理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现实回归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生物学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会学理论,其将社会看成人体系统。人能够健康成长,需要人体每一个结构发挥自身的功能,同样社会治理要保持良好运作,社会治理结构必须发挥应有的功能。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概念引导我们在进行社会治理研究时,要把社会治理结构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是整个系统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内在结构和组织模式。不同的社会形态可能具有不同的社会治理结构,但是内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模式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例如,任何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都与外界环境保持着能量交换的关系,通过“输出—输入”不断调整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这种互惠关系,保证了社会系统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治理结构中各子系统也有各自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外在环境。所以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时,要对社会治理结构进行全面分析。
(二)结构功能主义中的要素协调是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协调的参考依据
有序和协调是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一般而言,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方式称之为结构,那么社会治理结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方式。同时,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间还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和明显的序列与层次关系,这就意味着结构功能主义对于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指导意义。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可以实现系统自身的稳定,因此,实现系统稳定是系统生存的方式。同理,社会治理系统也是以实现稳定为目的的,只有这样社会治理系统才能够存续下去,这也符合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调整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主体还未发挥其治理的功能。结构功能主义指出,要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首先要丰富治理的主体。只有这样,社会治理才能够很好地协助国家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结构功能主义中系统运行的制度整合是社会治理制度搭建的要义
功能就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进行资源交换和维护系统稳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发挥的作用。子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与结构的合理安排,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由此,可以推导出社会要素在社会结构中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功能的存在,比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然后这些功能分别支撑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运作。在研究社会治理结构时,必须更加自觉地关注社会中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不同的治理主体以及不同领域的个体等,并以此作为实现治理结构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要素与目标参数。此外,要全面、具体、变化地分析和把握社会治理结构中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发挥功能的途径,因为功能会随着时间、空间、存在条件、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要正确把握子系统中各元素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外在功能与潜在功能。
(四)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体系是结构功能主义中文化系统的承载者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张的文化系统对治理结构的维护功能,有利于社会治理价值体系的形成,同时这种价值体系还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正如道德的存在就很好地约束了社会治理结构中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行为,使其在社会治理结构中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同样,社会系统中文化系统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目标取向和目标的达成。只要文化系统、价值体系与社会治理结构之间存在脱节,社会治理结构就会存在失范甚至是脱轨的情况。此外,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社会系统四个子系统中的能量支配能力与信息支配能力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文化系统虽然能量与资源的支配能力较弱,但是文化系统信息的控制能力最强。文化系统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扮演着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角色,是社会交往信息的载体。因此,文化系统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维护社会治理结构中规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调节着社会治理结构运作的模式。
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尽管默顿、帕森斯等社会学家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还存在不足和局限,但是其对于人们认识社会,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路径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制度搭建的作用
基层政府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发挥着政治系统功能,即目标达成功能。因此,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和运行模式、形成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必须强化党和政府的社会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政府社会治理理念,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优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5]。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可以通过转变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及服务水平来激发基层社会组织的活力。
1.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区域内不同组织的党员联系起来,整合协调区域内部党员的信息和沟通渠道,从而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共同发展[6]。
2.搭建基层治理制度,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树立党领导全局的观念,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基层党组织参与构建开放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通过网络型党组织建设,可以将基层社会治理扩张到公共服务领域。同时,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应积极树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形成“顶层设计完善、政府服务、社会协同、权责分明、公民有序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制定社会治理的制度以及实施办法、细则等,以达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目标。
(二)整合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各要素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四个子系统必须互相支持对方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每一个子系统在社会系统中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以确定自身在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如引导乡镇企业参与治理增强了基层治理结构中经济系统通过外部环境获取资源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基层的治理结构。同时,乡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协助地方政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色。
基层社会组织应该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优化与政府的互动,将过去层级制的社会问题反映机制转变为矩阵式的沟通模式,提升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率。基层社会组织需要完善自身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广泛吸纳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执行、问责机制,实现透明化治理,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和认可度。
(三)发挥文化治理的价值塑造功能
文化治理是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模式。文化治理被认为是思想领域内的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其能形成包括公平、公正、民主、有序、社会责任、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正确价值观念在内的价值判断[7]。
引导文化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因为社会治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中的每一个要素会通过集体行动表达自身行动的价值。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符号及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文化在每个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文化系统、共同价值维护社会治理系统的功能,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达到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