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垮掉哲学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2019-03-05

关键词:凯鲁亚克亚文化哲学

郁 敏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亚文化,特别是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流文化之外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化支流,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其活跃性和重要性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青年人的行为、思想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美国社会学家萨拉·桑顿在《亚文化读本》中指出,亚文化具有社团的特性,但又有着天生的反抗性质,是一种追求与主流成人社团相异的社会团体。[1]二战后美国所兴起的“垮掉派”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体现,代表了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社会青年人群体,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强大的影响力也波及到若干年后的东方青年。

一、“垮掉现象”对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社会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80后、90后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消极、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确实,由于时代的原因,国内60、70年代的文学评论给“垮掉的一代”文学尤其是对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扣上了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学的帽子,也从很大程度上给“垮掉”一词定性,影响深远。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与其所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对于中国的青年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各种媒介对于“垮掉的一代”的惯性认知,中国当代青年接触到的大都是垮掉派作品和其所代表的亚文化表面的一些现象。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虚无与反叛、网络世界的集体自嘲与恶搞、丧文化的流行等等,可以说是垮掉派亚文化表层特征对于中国当代青年的亚文化发展影响作用的直接体现。

毋庸置疑,垮掉的一代所代表的亚文化有着其消极的一面,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忽视其积极的一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垮掉派在西方文化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来与社会霸权抗争,提倡自由、平等、环保,反对越战,反对歧视,祈望救赎苦难中的人们。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写到:“垮掉的一代创造了一种精通文学的、舞文弄墨的文化,宣称对先锋派艺术(抽象派绘画、诗歌、法国存在主义)颇感兴趣,摆出一副四海为家、放荡不羁的四顾茫然的姿态。”[2]

从80年代开始,以文楚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为其正名。文楚安在《“垮掉一代”及其他》一书中指出,以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艾伦·金斯伯格的长诗《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长篇小说《裸露的午餐》为代表的垮掉一代作家和作品已经成为“融入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现象和哲学思想,就如同人们所说的存在主义、某种宗教信仰一样”。[3]

二、凯鲁亚克作品中的“垮掉哲学”

文楚安认为垮掉哲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继承美国超验主义传统,崇尚思想行动自由,敢于向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连同其意识形态提出挑战……重精神生活轻物质主义,藐视权威,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冒险等。”[3]作为“垮掉一代之王”,凯鲁亚克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垮掉哲学尤其具有代表性。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凯鲁亚克的小说及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四个角度总结出凯鲁亚克作品中所体现的垮掉哲学,即自由哲学、禅宗哲学、救赎哲学与生态哲学。

1.自由哲学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垮掉派”的《圣经》。主人公迪安·莫里亚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代表了垮掉一代人物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本真自我的向往。受“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很多年轻人纷纷效仿《在路上》一书的主人公迪安和萨尔的自由之旅,在路上恣意驰骋,只为寻求、探索渴望已久的自由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除了《在路上》,凯鲁亚克在其他作品中也表现了“垮掉一代”对于社会桎梏的挣脱与对于自由的追求,如《孤独旅者》和《荒凉天使》。凯鲁亚克在《孤独旅者》的自序中写道:“十八岁读了杰克伦敦的传记后,我决心也要成为一名冒险家,一个孤独的旅行者。”[4]于是他一直在路上,走遍美国,浪迹墨西哥,游历欧洲。这些足迹串起的是一个追求人生自然本真状态的作家的诗意人生,绝不仅仅是对于流浪、堕落、无所事事的宣扬。《在路上》《孤独旅者》等路上作品体现出了“垮掉的一代”追求人的自由和探索人的存在精神,揭示了“垮掉的一代”本质上是探索的一代,他们在不停地追寻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念。

除了作品所体现的“追求自由”的主题外,凯鲁亚克独创的“自发式写作”的创作方法也体现了这位“垮掉之王”对于写作自由的终极追求。“自发式写作”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写作方法,以真实的情绪冲动来创作。这种写作方法与“垮掉的一代”追求自我精神存在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对人精神自由的渴望,在这样的创作方法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凯鲁亚克的作品和创作方法所体现出的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追求精神与灵魂自由的自由哲学是“垮掉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当代青年所最值得借鉴之处。

2.禅宗哲学

20世纪50年代,禅宗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化界盛行。“‘垮掉一代’以禅宗为武器对抗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基督教的精神羁绊,通过禅宗观察社会,看待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出路。”[5]1954年,凯鲁亚克开始研究佛教,期望能从中得到生活的答案。《荒凉天使》中的凯鲁亚克在荒凉峰上作为山火瞭望员的日子里,坐禅是他排解寂寞与痛苦的主要方式。坐禅冥想使得他顿悟到“万有为空”,“我已经悟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随出生而来的梦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到欢喜解脱,回到佛性根本——我们都明白,那就是原初快乐的根本。”[6]这样的顿悟让他得以从尘世的烦扰中解脱,心灵得以升华,从小我上升为“为众生祈福,为自己的信仰祈福”的达摩。

《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献给寒山子的一本著作,主人公贾菲与雷蒙这两位“达摩流浪者”的原型就是斯奈德和凯鲁亚克。在禅宗佛教思想的指引下,他们在马特杭峰与荒凉峰度过与世隔绝的六十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在超然寂静中体会着生命的直觉、纯净与唯美。《达摩流浪者》记录着凯鲁亚克和他的伙伴们沉浸在禅宗超拔、宁静、与世无争、及时享乐的世界里的喜悦与心灵的升华,“年轻人背着背包,面带微笑,四处流浪。就像中国伟大的诗人李白那样在月光下饮酒,爬山祈福。”[7]

对于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来说,参禅礼佛的方式在一段时期内解除了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压抑,让他们在“空幻”的佛教教义中解放自我,在山野中获得直接生命体验,以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为基础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在入世后能以全新的视角和超脱的心态看待世事百态,形成新的信仰、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垮掉哲学”的又一重要体现。

3.救赎哲学

长期以来,有关“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评论往往只关注作品的反叛性,而不去体味“垮掉”的青年一代孤独、无奈、痛苦、忏悔和渴望救赎的复杂内心。以代表作《在路上》为例,此书不仅是一部记录一群疯狂的年轻人寻欢作乐、行为乖张的公路小说,也是一部记录这群人如何在浪迹天涯、放荡不羁中进行自我救赎的心灵史诗。虽然说他们经常在穿越美国的沿途寻找各种感官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

从社会角度来讲,二战后的美国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面的缺失与短板。与苏联的冷战、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工业社会的喧嚣等等,都让人的精神日渐空虚、内心愈加孤独,缺乏安全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认同感。以“垮掉的一代”为代表的青年人需要寻找一个出路来展现自我,以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向冷漠的社会说“不”。他们用脚步丈量美国和世界,找寻心灵的栖息之地,也希望借此给处于同样困境的年轻人一些救赎自我的启发。

从凯鲁亚克的个人角度来讲,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场反抗虚无感和绝望感的战争,它们经常淹没他,无论他的生活看上去多么安稳。”[6]在写作一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的空隙里,凯鲁亚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历险。他在纽约、旧金山、墨西哥城以及欧洲各国之间流浪,以获得创作的素材和激情。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半自传式的,他的流浪小说基本是他旅行日记的整合。他在流浪中找寻自我,找寻一个作家的灵感,探寻战胜虚无和绝望的自我救赎之路。

4.生态哲学

凯鲁亚克的友人加里·斯奈德不仅是垮掉派的代表诗人,也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环境作家之一, 同时也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凯鲁亚克受其影响很大,也创作了大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品。

不论是在《孤独旅者》,还是在《荒凉天使》中,凯鲁亚克都对他所见到自然美景进行大肆渲染,尤其是对他在荒凉峰做山火瞭望员的63天间所见到的山中景象着墨甚多,这一点在三部小说中都有体现。《独自在山顶》是《孤独旅者》中的一篇,凯鲁亚克在其中的一个部分详尽平和地记录了他在荒凉峰度过的典型的一天:午夜时分惊醒能看到窗户外的一颗星星远处霍佐敏山脉的黑色的山行;早晨喜出望外地见到一个洁净晴朗的蓝色天空和像一团棉花糖覆盖了整个人间的云彩;中午看到了美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蓝色湖泊、绿色的树木和“度假者的钓鱼船在湖面和环礁湖上微微划出快乐的痕迹”[4];下午是一天中最有乐趣的时间,“仰面躺在草地边上,观看云朵漂浮而过,或者摘蓝莓,顺手吃掉”[4]。

凯鲁亚克对于山野的美景和山中的慢生活的着力描写反衬出他对于纽约等大城市充斥着钢筋水泥、灯红酒绿的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抵抗。凯鲁亚克及其“垮掉派”友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其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对于警醒世人的环保危机与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生态哲学”也因此成为“垮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垮掉哲学”的积极内涵对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正面意义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探讨当代青年某种亚文化的时候,应该抛弃对青年亚文化的偏见,更多地反思媒体是否利用以及如何利用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异性。[8]当年的英国伯明翰学派(CCCS)对青年亚文化也持有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这也应是今天谈论青年亚文化的基本态度。《人民日报》微博在2015年4月公布了调查总结出的中国90后青年的九个特征,其中就包括“独立、有个性;讲原则、重规则;关注社会问题,渴望成为身边社会问题的解决者”等。[9]这是主流媒体对于青年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于长期以来90后青年负面评价的反拨。

正如《近三十年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嬗变与反思》一文所指出:“我们应在提高通俗文艺的精神内涵和相应的法规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并且加以借鉴过往成功经验,才能更好地解决后现代文化思潮对青年文化的影响以及青年审美文化世俗化的问题。”[10]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凯鲁亚克作品中所体现的垮掉哲学蕴含着“热爱自由、勇于探索、企望和平、关注生态”等积极因素,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启发与引导作用。通过对于垮掉哲学积极因素的宣扬,希望能够改变当代青年对于垮掉一代的刻板印象,也希望他们通过了解垮掉偶像积极向上的另一面,将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厘清,吸收正能量,形成向往自由、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关注环保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导向,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引领的主流文化。

猜你喜欢

凯鲁亚克亚文化哲学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菱的哲学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把脉“腐败亚文化”
杰克·凯鲁亚克:流浪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