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考察

2019-03-05曾祥明曹海月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全程

曾祥明,曹海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就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这就把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高校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本科时期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专业培养,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扩展了本科生思政教育的途径。如何通过导师制把严肃的思政教育“大众化”、“接地气”,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进行更加全面而又有效地指导,实现“教书”和“育人”的高度契合,是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思政教育功能研究的重点,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储备战略人才的题中之义。

一、全过程思政教育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有机契合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西方高校人才培养。进入21 世纪,自2002年北京大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尝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相一致,体现了导师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期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2012 年实施基于创新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于2015年全面推行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这项设计旨在“对全体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定指导计划,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到科研训练,以及生活、思想、考研、就业等各个环节给予直接的指导和引导”,以期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着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进一步深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要精神的有力抓手,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政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可靠路径,也是进一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打造特色能源高校的重要内容。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第一要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这就使得思政教育成为完整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还负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因此,教师应该把思政教育分散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人格给大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又成为本科生导师本职工作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让学生从关注身边大小事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本功,还在理想信念、使命责任、思维能力、意志品格、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锻炼提升。这种目的的契合性使得思政教育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相辅相成,两者共同致力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综合来看,不管是从高校立德树人的宗旨还是从教师的义务责任来看,思政教育与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种内在契合性又统一于实施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思政教育功能视角下的导师制,不仅给予知识层面的指导,更包括思想道德的引领。因此,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制度,是大学教育阶段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机组成。

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传统道德观受到严峻挑战。从大学现状来看,当前的在读本科生以90 后、00后为主,年龄约为18-24岁。一方面,他们思想开放,追求新、奇、特,对于传统具有批判思维,接受潮流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相对较小经验尚且不足,分辨能力有限,多样化的选择导致价值观困惑,亟待加以引导。作为最能亲近大学生的导师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言一行都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实行本科生全过程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弥补思政课堂教学、提高育人质量的客观需要。

首先,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导师作为领航员,应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价值追求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典范。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本科生全过程导师的指导,更是在关键的四年中给予学生道德榜样示范,并使这种榜样的力量更持久、更深入地浸润到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

其次,有利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使思政教育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一是专职思政教师的定时定量的课堂教学,二是辅导员在日常活动与交流中零散的思政教育。两者都是一名教师面对数十上百名学生,师生比的严重失调使得学生得不到个性化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小规模(1对4~10)连续地精细化指导,不仅缓解了思政教育资源的供需紧张,补充了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数量,更可以及时知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并满足每位学生的答疑、解惑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优化了高校教师资源的配置,使得班主任、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相协调、配合。

再次,有利于保证思政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促进大学生健全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对学生的教育要由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本科生前两年一般由专职思政教师进行基础的思政教育。但随着课程的结束,在大学后半部分的思政教育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缺。大三大四的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进行职业选择的关键期,全过程导师制及时弥补了这个阶段思政教育的缺失,通过定期的一对一座谈、社会实践指导、选修课建议等保证了思政教育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因思政教育工作的中断引起的道德情感危机。

最后,导师不仅可以给与学生有价值的学业指导,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和实现理想的人生规划。本科生导师一般熟知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要求,可以根据专业实际、课程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特点等指导学生更好的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此外,导师作为过来人,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可以从宏观层面给出自己的建议。导师能够在教学时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指导学生,在学生面临情感困惑时能够及时进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思政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与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及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已在国内一些学校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限制其思政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如,导师对自身思政教育职责的不明确、指导内容宽泛,加之科研任务繁重,主观上关心学生与客观上力所不能及;学生的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师生双方了解程度低,缺乏有效性交流,导致双方满意程度较低;学校理想化的制度安排与现实的差距使制度流于形式等等。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关方,导师、学生和学校应该融合联动,突破高校思政教育的瓶颈期,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能最优化、效果最大化,更好地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

导师应坚定信念,力求全程育人。一方面,立德树人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导师们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主体、以说教灌输为主而非互动式体验实践的育人观念,明确作为本科生导师的思政教育职责。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需求,尤其对于新生刚开始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及时予以关心、劝导。此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想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理论素养,丰富知识体系,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自己广博的学识、良好的道德情操博得学生的认可与信赖,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研究中发现传统指导方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趣味性,“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导师的指导效果。因此,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创新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比较优势并结合时代热点与专业前沿,综合利用主题座谈会、技能大赛、社会调查等形式,让思政教育以更加丰富立体、充满温度趣味的形式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师生联动、思想联通。

学生应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现代教育主体理论要求“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把教育过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4]一是学生要强化主体意识,改变学习中被动接收、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与老师联系,定期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参与导师组织的课堂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座谈会等;二是主动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和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发展和提升自己,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改进,努力使自己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建设者和模范实践者;三是学生还应该培养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总结学习方法,积极协助导师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沟通质量和效率。

学校应健全机制,积极务实推进。一是建立导师的遴选任职与培训机制。学校本科生导师应聘用具有高尚人格魅力、优秀教育能力及深厚学术素养的资深教师来担任导师组组长,同时吸收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积极进取的普通教师。一些教师虽然在专业领域建树不凡,但对于如何在专业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知之甚少,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对本科生导师统一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二是应制定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相配套的管理办法,既涉及导师的聘任考核,也涉及导师和学生的奖励措施等方面,明确导师的责任与权力,为导师制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如将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纳入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之中,给予导师一定的经济补贴,调动导师积极性;三是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把学生与导师交流互动频次及成果作为学生考核标准,纳入学分制,使导师在学生评优等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督促学生参与导师发起的相关活动。另外,还应为导师指导和师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搭建聚集师生的平台,如专门设立谈话室、交流中心、创新创业工坊等,解决因场地有限、硬件设施不足导致导师和学生不能充分、及时沟通的障碍。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本科生导师制下思政教育功能的充分挖掘是助力新时代教书育人百年大计的强大推手。其思政教育功能的的发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讲好身边故事,让学生爱听乐听、入脑入心,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滋养当代青年,而且有效推进本科生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新形势下打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全程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