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之我见

2019-03-05徐庆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中华传统

徐庆生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建构软实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持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我国最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不容乐观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之下,当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挑战,存在缺失,潜伏危机,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是:

(一)缺乏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文化自信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重理轻文,只看专业成绩、专业技能水平,不看文化水准、人文素养,把实用放在首位,依然是相当部分用人单位选人择人的标准。这种偏颇的择人标准,势必在高校和学生中产生“只要掌握好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就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导向。受其影响,高校的实用主义倾向,更多的表现在对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多,自然也使得大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也明显带有实用主义。所以,他们只对自己的专业课下功夫,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问津,不少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仍停留在中学时期。据一组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6.5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只了解一点,4.88%的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只有19.5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了解传统文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如此低下,令人难以想象。

(二)文化危机意识淡薄

世界目前处于一个网络高速发达的时期,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其真实性、准确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很大层面都需要甄别。“欲亡其国,先亡其史。”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大量炮制文章,大肆反复歪曲中国的重要史实和历史人物,混淆是非,肆无忌惮诋毁中国历史,不择手段贬低中华民族,妄图改变我们的民风习俗,阻碍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国人崇洋媚外,毒害中国人的思想,致使国内不少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真相的年轻人被蒙蔽。产生诸如,不信马列,信上帝;中国有“茶”而无“道”,正真的茶道在日本和韩国;有的甚至对“四大发明”源于中国也产生了质疑等错乱,总觉得我们什么都不如别人,对民族文化失去了信心,冷漠的有之,自卑的更甚,同时也有自贬的、自闭的、自残的,甚至还有崇洋媚外的。这种文化侵略就好比一窝可怕的白蚁,毁物细无声,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大堤、社会的道德基础和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啃噬得千疮百孔,而很多国人竟浑然不觉[1]。

(三)价值取向严重扭曲

文化观决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其核心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和讲究的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舍小家顾大家、有国才有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利益、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大学生正值“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互融互通的大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效率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强势地侵入并成功占有了很多年轻人的文化心理,它使当代部分大学生放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淡化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事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扭曲,金钱至上,毕业择业把工资待遇放在首位,理想弱化,拜金主义、现实主义和功利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占有强势地位。

(四)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和文化产品尾随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流动,进入我国冲进高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选择,致使当代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节日、热衷西方生活方式。追求时髦,以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人的节日”为荣,淡忘了清明、端午、重阳等具有悠久中国文化历史的传统节日;乐于模仿,以喝咖啡为时髦,说洋话、购洋货,以“洋”为美;对于外国文化兴趣浓厚,追捧国外明星、娱乐节目,宣扬好莱坞大片的优秀,把西方文化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屑本国的文化形态。崇拜西方名人,不知道中国真正的英雄。这些实质上都是文化不自知、不自尊、不自信的表现。

作为炎黄子孙,对本国文化不自知、不自尊、不自信、冷漠、自卑、自闭、自贬、自残,甚至崇洋媚外,无疑都是对民族文化自信严重丧失的表现,情形令人担忧。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的作用优势,已成为时代命题,引起了各界、各级组织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与深层地思考。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树有根,水有源。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赖以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它来源于对这个民族自身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正面认知与充分认可。中国、印度、埃及、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却能长久不衰屹立东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底蕴可以“立根”,有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可以“铸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忘记本源,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浸润着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吸吮继承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中积累下来的发展理念和思想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开放博纳的创新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等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化经典。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作出过正确理性地分析与评价。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义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邓小平曾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反复用精神命脉、坚实根基、重要源泉、最深厚的软实力等关键词,论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中的地位和永恒魅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发展起来,传承下去。

(二)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千古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一种礼仪,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美好品德、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深刻哲理,是茶与文化、茶与实践深度融合和有机的统一。中国茶文化集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行为性、全面性与重点性、文化性与育人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实用性与审美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是高度统一、多种元素在内的庞大文化体系,其价值至今仍发挥着巨大而又独特的社会作用。

中国茶文化既有不老的基因,也有传承的载体和流动的血脉。千百年以来,中华茶文化坚持以培养大众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与时俱进,不断生成与时代相匹配的新文化传承形式,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中断或停止,反而历久弥新。犹如穿越千年风霜的耋者,内涵厚重;又似充满青春活力的韶颜稚齿,后韵悠长。如今已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资源优势与精神优势,正在日益焕发强大的实践优势。

三、茶文化对培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的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将“茶”由简单的形态物质,上升为精神层面的文化,并逐渐加以完善,演绎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培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梳理茶文化形成,提高文化自信的素养

自信来自素养。提升素养实质就是对人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水准的一种完善。没有素养的基础,就没有自信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找寻最起初的原点,梳理脉络,领会精髓,感知悠久的历史,才能体味祖先的文明和智慧,使内心不再迷茫,进而保持崇敬和信仰,增强自信。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改于明遍于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茶作为野生植物被发现到利用,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三个过程,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秦汉以前茶主要是药用和食用,饮茶习俗初步形成。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茶开始进入文化圈,与儒、释、道、文学艺术的联系得到体现。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天下益知茶”“其后尚茶成风”,茶肆景象繁荣,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宋、元、明至清前期是中国茶文化成熟期,制茶技艺变革,茶文献层出不穷,茶文化异彩纷呈。“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入侵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

通过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梳理,笔者认为茶文化是中国既古老而又不老的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有多长,茶文化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它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完整得内在结构,包含万象,元素多元,内涵丰富。有儒释道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也有东方生态伦理和生命哲学,同时也有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美学等,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涵盖了育人、治国、重德、生态等重要内容。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文史知识面,增强文化底蕴,提高对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增加民族文化素养,改变对传统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坚定文化自信。

(二)溯源茶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的认同

文化自信建立的根本条件是情感。认同源自情感。一个缺乏传统文化情感的大学生是不可能正视传统,也无法体会传统文化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然也就没有认同感可言。增强文化认同需要拓宽视野,既要看内,更要看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中心。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茶”字的英语发音,就是以厦门方言称茶为“Tea”。16 世纪中叶,威尼斯作家Ramusio 及葡萄牙人Gasper Da Cruz 把中国“茶”视为珍贵饮料,并以文字形式首次传入欧洲。1653 年法国神父Aiexanderde Khoder 出版了《传教士旅行记》,介绍中国茶。随后,法国著名作家P.Petit 发表了《中国茶》的长诗,赞誉中国茶是可与圣酒、仙药相媲美的神草,从而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向往与追求。英国人称茶为“香草”。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对红茶情有独钟,正山小种尤为英国皇室所珍爱。《崇安县新志》中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它肇始了英国“下午茶”的产生。[4]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是日本历史上首部茶著,与中国陆羽的《茶经》、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并称世界三大茶著经典,该书记载,日本茶叶的引进、种植加工技术、煮茶品饮方式,以及茶具等都直接源自中国,并视浙江台州天台为日本茶叶的祖庭;著名的日本茶道也是吸收中国茶文化后形成保留至今的。除此之外,还有美国人酷爱的冰茶与速溶茶、俄罗斯的甜茶、南非国家的薄荷茶、欧洲和大洋洲的奶茶等等,都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衍生与发展,实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和影响,它生动地展示出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发达,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了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有助于拓展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视野,从中切实感受中华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感召力,摒弃对本国文化的自卑与不自尊,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在增进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解读茶文化贡献,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延续有多么悠久,更体现在其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多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茶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造福全人类的物质精神财富。它除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饮茶的生活方式,还以开放、包容、谦和,茶之特有的自然属性,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合邻邦,怀柔远人,潜移默化地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输入世界各地,并为之接受影响着当地经济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可以说,贡献的不仅是农业文明的进步,还有经济贸易的繁荣、人文思想的升华、价值理念的共鸣。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这是因为茶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2018年年产量接近600 万吨,居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助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5]一个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已说明茶文化的精神属性已超越了茶作为物质的自然属性,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中国茶文化为人类文明,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实力和内在价值取向的魅力,身为国人,无不为其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坚定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厦门海洋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茶文化对世界贡献和影响力的了解,最能有效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心。

(四)领会茶文化内核,促进文化自信的养成

文化本身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在一代代相传中延续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和力量。它有儒家的内省、亲和、凝聚,佛家的清静、空灵、禅机,以及道家的自然、养身与无为的精神内涵,融道德、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为一体,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以来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浓缩了国人对国家繁荣富强、富裕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及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核。有非常强的文化张力,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荟萃于一盅一碗之中,又可以进入人的精神领域。“清、敬、和、美”当代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思想根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茶文化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6]“清”是茶的本性和人的基本品德,含括了与茶的品饮、修身养性、从政为官等多种内涵;“敬”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之意,又包含对客观自然规律的遵循、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尊敬、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敬意和手中权力的敬畏,以及在尊老爱幼人伦关系处理上的谦让之心;“和”指的是中和、和谐、和平。它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和影响。[7]和而不同,和为贵,和衷共济。茶与水和,方显本味;茶与人和,体现韵味;人与人和,生活安宁;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安宁;人与社会和谐,社会安宁;国家与国家和谐,国家安宁。社会发展、科学管理离不开和谐,宇宙万物有机统一要和谐。和谐是润滑剂,也是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美”作为茶文化的最高愿景,是建立在清、敬、和之基础上,人与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维度下有机、完美的结合。其实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友好关系的一个综合反映。[8]清、敬、和、美,清为本,敬为上,和为核,美为境,四者融会贯通,日臻完美。

以文化人、以茶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正值人生“三观”形成的“灌浆期”,面对世界不断发生的纷乱变化和矛盾冲突,需要茶文化的醒觉精神,它有助于当代人从中领会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以茶明理,敬畏自然,明辨是非,从容冷静看待西方文化;以茶修身,衡量取舍,不以洋为美;以茶励志,校准人生目标,不盲从外来文化,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动力。

四、结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教育、文化创新和生产生活。”[8]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阵地,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外来文化的强劲渗透、冲击和挑战,我们应发挥茶文化这一我国独有的资源优势,从中寻找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促进文化自信的养成,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情感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为构建文化强国服务。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