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高县新盈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与评价初报

2019-03-05符小干郭照彬

热带林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琵鹭实验区核心区

符小干,郭照彬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1 概况

临高新盈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海南省北部临高县后水湾新盈镇境内,地理位置为19°51′48″~19°55′11″N,109°29′50″~109°36′28″E。保护区东北部与临高新盈镇交界、南与儋州市的新盈农场相连,西为北部湾。主要保护对象确定为红树林、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等,属野生动物及海岸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2010 年12 月,经临高县人民政府同意,将新盈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拟建面积1496hm2。2018 年再次对其范围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面积为280.1hm2。其中核心区123.73hm2、缓冲区57.47hm2、实验区98.87hm2。保护区有红树、半红树植物19 科22 属27 种,其中真红树植物8 科11属15 种、半红树植物11 科11 属12 种类。灌草丛分布在与保护区接壤的海岸边湿地与人工海防林之间。

由于保护区范围广,原有的功能区划欠缺合理,对保护本身的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利影响,从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分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其功能区划有必要再次进行调整。

2 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理由

在保护区面积中,陆地面积达1586.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2%。其中还将新盈镇附近达700hm2人口密集区(陆地)划为保护区的实验区,保护区陆地边界距海岸最大距离达2km。在湿地保护区中,规划过大的陆地面积实际上起不到保护红树林、黑脸琵鹭等湿地候鸟的作用。在湿地保护区中划入较大的陆地面积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只有126hm2,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且集中分布在彩桥河口一带。保护区成立之初,整个保护区基本上以陆地及海洋面积为主,且未充分考虑到保护区社区居民的分布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区实验区内有大片集体林和居民点。保护区涉及新盈镇6 个自然村庄,共有居民623 户,总人中2167 人。集体土地97.27hm2,其中彩桥村34.93hm2、和贵村32.33hm2、片石村8.4hm2、头东村8.27hm2、良爱村6.33hm2、抱文村7hm2。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区内资源极大依赖性,社区居民聚集区周边的森林资源已经失去了3 区的保护价值,为使3 区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也使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更加合理,同时为周边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政策松绑,有效缓解社区矛盾,必须对保护区功能区进行调整。

(2)实验区有大量桉树人工林,3 区区划时没有征得当地居民意见,把个人大量桉树用材林纳入实验区范围内,在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利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该保护区类型属于海岸湿地,把过大的陆地面积划入保护区,显然不太合理。

(3)综合科学考察专家的合理性建议。鉴于保护区本底资源不清,省林科院联合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动植物专家对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发现由于当初区划时缺乏对资源分布情况的了解,实验区在3 区成立时就没有主要保护对象,而把大量桉树人工林区划在实验区里,对保护区以后日常管理工作增加负担。

3 保护区调整的必要性

(1)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的需要,缩小各功能区面积。保护区的实验区目前有6 个村庄、居民点和桉树人工林,人为活动较为频繁。桉树不是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了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对保护区的功能区进行调整。

(2)保护管理的需要。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是科学合理地完善保护区区划,有效管护好自然资源,实现主要保护对象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只有使保护区自身的内部结构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种生态功能,使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加有效保护,缓解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是社会稳定、农民增收、有效改善社区生生存条件的客观需求,是保护区有效管护的现实需求,是保护区协调发展的需要。

4 保护区调整原则

(1)严格依法原则: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符合省、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有关政策的原则。

(2)科学性原则:有利于保证红树林湿地及黑脸琵鹭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使保护对象有适宜的生长、栖息环境,尽量隔离或减轻不良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条件,确保保护对象和自然生态系统安全。

(3)利于保护原则:即保护范围缩小,保护重点对象明确,功能区划合理,保护管理有效的原则。

(4)保护与发展协调性原则:即保护区与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维护当地地区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5 功能区调整方案

在原保护区界线范围内、通过全面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将保护区的功能区进行如下调整:

5.1 核心区

调整前:核心区主要任务是保护红树林、珊瑚礁、黑脸琵鹭及其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保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生物多样性。根据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及黑脸琵鹭等保护水鸟分布区域,把保护区规划为3 个核心区。其中位于保护区西部海岸为两块不相连的分布有珊瑚礁的地域划为两个核心区,保护区东部文科河,红树林生长良好的天然分布区域划为核心区。

调整后:根据保护区红树林及黑脸琵鹭等主要水鸟分布区域,把保护区规划为2 个核心区,其中一个位于保护区东部文科河河口为红树林生长着良好的天然分布和黑脸琵鹭活动觅食区域,一个位于和贵村南面红树林集中分布区域。

5.2 缓冲区

缓冲区大部分面积调整为实验区,大面积的缓冲区外露,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已经没有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资源保护与管理实际已经等同于实验区,调整为实验区,调整面积454.33hm2。

5.3 实验区

实验区区域内有大片桉树人工林及居民点,该次调整将人工林、居民点以及村庄周围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已没有保护价值的人工林调整出实验区,面积为44.13hm2。

6 功能区调整结果

保护区调整后总面积为280.1hm2,核心区为123.73hm2,占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的44.2%;缓冲区为57.47hm2,占20.5%;实验区为98.87hm2,占35.3%(表1)

表1 功能区调整前后面积对比

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实验区和缓冲区已没有居民点和村庄,缓冲区除有一些人工林(海防林)外,核心区全部为天然红树林。

7 功能区调整评价

各功能区调整面积缩小,有利于保护管理与发展不矛盾,其中核心区与缓冲区调整幅度比较大,保护对象更加明确,为湿地红树林及黑脸琵鹭。功能区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1 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区功能调整后,把原区划珊瑚礁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大部分人工林调整,使功能区划更加合理,核心区主要保护对象更为集中,通过核心工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合理配置,使保护对象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7.2 提高了保护区整体保护水平

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更加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分类指导,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相比原来的功能区划,降低了保护区的管护难度,增强了保护管理能力。

7.3 为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保护区原来的功能区划不合理,限制了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同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将没有保护价值珊瑚礁及人工林,管理难度大且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区域调出,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较好地解决了保护与周边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保护区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

8 结论

通过对新盈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将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促进对主要保护对象更有效的保护。同时,功能区调整还给周边居民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和主要保护对象等各方面因素,保护区功能调整比较合理,调整后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区保护对象。所以保护区功能调整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猜你喜欢

琵鹭实验区核心区
琵鹭:自带汤匙的海滨“渔翁”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黑脸琵鹭的魔法(上)
2019第三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优秀作品展入选作品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