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革新的探究

2019-03-04卢林佳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政治

卢林佳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党委工作部,福建 漳州 363000)

一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现实反思

(一)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僵化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多以自上而下传达文件与要求为主,在体制机制方面和措施上缺少全局的统筹安排,割裂了各级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这就容易造成职责不明晰,分工不明确,各部门被动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任务,而缺乏协同合作的管理思维与思政教育管理的主动性,人文管理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途径单一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多是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单向的宣讲, 思政课程改革与拓展还不到位,缺乏与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的融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结合不够紧密,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缺位, 这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易流于表面,缺少时代性与影响力,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教育管理的育人效果不佳。

(三)思想政治管理队伍配备不足

当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数量、质量和待遇方面仍有待提升,如对优秀思政理论教师的培养支持不足,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思政骨干队伍的缺位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和深化。

二 基于“大思政”背景的高校教育管理的革新路径

在201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2]贯彻落实新时代“大思政”工作理念,高校必须革新教育管理模式,将思政工作这一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六个力”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增强管党治校的领导力、增强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增强主流声音的引导力、增强攻坚克难的创新力、增强推进项目的执行力、增强人文精神的亲和力,把思政工作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切实把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

(一)增强管党治校的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党委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1]。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须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旗帜引领,突出抓总统筹,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要全面、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上来,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要求贯穿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2.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坚持教育管理中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党委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对思政工作的领导,抓紧抓实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政治责任和监督责任。

尺寸:Ø1.0 m×1.1 m。停留时间,40 min。用来储存物化处理的出水,保证生化处理系统进水的稳定。

3.坚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在日常管理中坚持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认真做好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强化旗帜引领,做到党旗在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就在哪里,先锋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在哪里,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3]。

(二)增强共同理想的凝聚力

“大思政”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需从教师、学生两端发力。高校管理的思想建设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凝聚师生共同理想,凝聚强大向心力。

1.以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师生理想认同。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伟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认知认同为着力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修身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切实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3.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凝聚师生共同思想基础。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作为着力点,切实解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让全体师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激发师生智慧,凝聚师生力量,促进师生发展,真正把高校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推进师生集体成才的强大动力。

(三)增强主流声音的引导力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融入到教育管理的日常,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加强宣传教育,发挥思政课堂第一主渠道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高校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本质与核心,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情况的调研、研判和管理。出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要着力培养一批有较强引导、担当和说理能力的网络舆论人才队伍,切实提高引导的速度、广度、精度、信度、效度,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入耳、入脑、入心,见行、见动、见效[4]。

2.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要从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实施“1+N”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航计划,做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德育实践,建设理论读书社、“新思想”研习社等,推进马列理论宣传、研究与教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教育应用。

3.优化新闻宣传工作环境。要规范优化宣传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宣传管理、阵地监管等制度规范。强化课堂教学的管理,严把课堂教学政治关、质量关,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积极健康。要加强网络规范化管理,构建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督引导,及时分析研判舆情信息。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高校重要事项和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功能,做好思想武装,有效凝聚共识。

(四)增强攻坚克难的创新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定位清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才能形成“大思政”的强大合力。

1.建立部门合作创新机制。要建立各部门合作共建的全方位思政工作格局,以党委统一领导为核心,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各级党政工作部门要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明确责任,将思政工作成果作为部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协调各方,激发协同创新动力。

2.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思政理论课为主渠道,贯彻落实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改善课堂环境条件,创设满足思政教学情境的现代化教室。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组织思政教师集体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助读本,探索本土化、校本教材建设,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5]。

3.强化思政创新的经费保障。要优先保障思政工作的基础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基础,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培训进修和社会实践教育等,鼓励思政工作创新,激活思政工作队伍的内在活力,创造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和发展环境。

(五)增强推进项目的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已经描绘。革新高校教育管理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将改革进行到底。

1.强化“一把手”建设。要弘扬“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主要领导坚持“四个亲自”,压实责任,狠抓落实,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加大抓思政工作的权重,探索实行思政工作量化考核,形成科学的定期评估方案,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推动思政工作由“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2.强化制度落实。实行高校党委书记抓思政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成立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和监督制度,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得到全面执行,每学期召开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定期自查、交流。

3.建强骨干队伍。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之中,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足额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落实专职思政工作队伍岗位津贴制度,完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优秀的专职思治工作骨干队伍,保证思政工作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

(六)增强人文精神的亲和力

高校要通过内化在治理架构、师生言行、物态环境中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师生在平等、自由、融洽的交流过程,教化人、熏陶人,全面发挥“以文化人”作用[6]。

1.构建高校文化生态,提高吸引力。要重视和加强高校文化生态建设,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要培养与发扬大学精神,立足于办学宗旨,植根于历史传承,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要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积极做好“易班”建设,打造大学生思想舆论阵地,及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学校人文力。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和修缮,打造展现校园文化内涵的宣传长廊,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展现校园形象,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学校文化历史传统,树立学校形象,擦亮学校名号,打造学校品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展现教师风采,提高感染力。高校要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通过教师艺术作品展览等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是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大思政”格局的贯彻落实需要高校教育管理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明确时代定位、直面时代问题、勇担时代责任,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