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主导权的困境与出路

2019-03-04

关键词:主导权理论课话语

林 琳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应把“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作为师生课堂对话之目的。然而,在高校思政课课堂对话中教师常常成为“失语”的“在场”,课堂话语目的实现效果遭遇不同程度削弱。如何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话语场中的制度性优势,把制度上的主动权转变成实际上的话语主导权,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解析

“话语”来自语言学范畴,“话语”的英文单词是“discourse”,就是人们用词的序列表达出来的内容,“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也可以是句以上的单位,如段落、段落群等”[2]。它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人和人为了特定目的进行沟通的言语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权”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权力”,指“能支配或指挥别人的力量”,一个是“权利”,指“应当享受的利益”,所以,“话语主导权”就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和权力,具体体现为构成话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在话语场中的地位、作用和效力。各要素在场中的地位、作用、效力的变化都会影响话语的结果,即对话目的的实现程度。因此,从广义上看,话语主导权除话语的权力和话语主导权利外,还包括话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具体话语语境、话语主导权实现的途径,以及话语结果。例如:教学对话中,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学生却当耳边风,没有实现话语交际的目的,就不能说教师掌握了话语主导权。拥有话语主导权就意味着把握更多的表达机会,意味着交际者的话语相比而言更有份量,意味着交际者的表达内容更具改变现实的力量,因此,话语主导权就是对话者之间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各自对话目的的程度,能主导话语的一方更容易在言语交际中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运用话语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目标是把学生教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就必须调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和效力,使各要素最大程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关系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环境等要素及其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建设必须关注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语境的现实境况,调节和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共同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其中,教育者——教师作为制度性认定的话语主体,在整个课程话语主导权中起到灵魂的作用,决定着整个话语的成败和实际效果。

二 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被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场中,教师从制度性上获得了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话语组织和实施的主动权力,但是,据笔者在厦门市三所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这种主动权并未成为话语的主导权,师生对话效果差,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比例高达47%;回答“你是否会在思政课堂上主动与老师互动”的比例也只有23.7%,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目标很难实现。究其原因,教师方面主要陷入以下困境:

1.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话语方向模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动。教师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确保教育话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讨论的前提和保证。在与学生座谈时,仍有学生反映有教师在课堂上曲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乱发牢骚,哗众取宠,淡化、彷徨、质疑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夸大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使原本要树立正能量的课堂变成抱怨课、泄气课。这种课堂自然难以实现将马克思主义传授并外化为学生实践的对话目的。

2.理论功底不深,对话能力不足。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备条件。然而,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调查中,对“您认为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一题回答“很强和还行”占53%,回答“没把握和解释不清”的占47%。可见,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没有深入理解,对现实的热点、难点,特别是疑点问题缺乏探究,教学时只能照搬照抄理论,照本宣科,分不清重点、讲不透疑点、解不开难点,自然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解释性话语能力有限,话语感染力不强。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学历上不断提高,但是,有不少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教师都是“两门”生,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和经验,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不少高学历教师善于理论研究而不善于表达,在传授课程内容时对文本解读理论性太强,话语生硬,言不达意。

4.备课不充分,话语交流方式陈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按照中央要求的1:350-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不足,导致一位教师要承担2-3位教师的教学任务,周学时数在20学时以上,繁重的压力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无暇学习新知识,备课不充分,教案陈旧,课程设计简单,话语干瘪,教法老套,缺乏语言魅力。

三、教师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的出路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科学的一般特征,意识形态的特点也十分明显。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占据主导权,就要遵循传播学、接受学的一般规律,不断提高话语叙事水平、激活话语热情、丰富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改善话语交流方式。

1.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提高话语叙事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3]。可见,传播者的“真懂”是正确且有效传播理论“真经”的前提。解决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真懂”问题,可从五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完善、落实理论课教师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增强对话交流的实力。高校要通过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研讨班和热点问题专题报告会;经常性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述及中国化的理论知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确保教师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准把握理论的本质与精髓。二是建立阶段性职业能力测试制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学习,夯实功底。要阶段性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基本的业务知识测试,带动教师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质、体系,以及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内容烂熟于心,运用从容。三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提供平台。要积极发挥教育部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定期邀请权威专家到基地开设讲座,选拔省内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讲课技巧。四是分批选派教师到基层或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人生阅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体验改革开放的变化和成就,保持教师对国情、社情、党情的了解,触发教师认识到自身的神圣使命,提高工作热情以及知行结合能力,把所知所感运用到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五是让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师的话语系统包括其对专业的理解,评论和文本内容的重组。教师只有了解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加工和创造知识,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提倡和安排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也可以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学生社团导师等,增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话语心理期待、接受动机和对话信息的感受、选择、判断、内化与践行能力,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2.创设利于教师的外部环境,激活教师话语的热情。热情是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如此。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改革评价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最有用的地方。首先,要改革评价考核制度,激发教师主动性。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设计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的职称评聘、晋升、评奖评优的考核指标。可以适当降低学术科研在职称评聘、晋升、评奖评优中的比重,提高教学实效与学生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比重,使考核更加符合思想教育功能。其次,要开展优秀课件、教案的评选,并把结果等同于相应级别刊物的论文。一堂课精不精彩、有没有感染力跟教学设计息息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过程就像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学生的接受特点到案例的选择、环节的设计都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和思考。因此,可以把课件、教案、微信、微博推文等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优秀的课件、教案视同相应级别的刊物计入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指标。各级部门要常规性地开展优秀课件、教案的评审和比赛,即是引导也是监督教师运用理论潜心钻研课程内容的精髓,精心开展课程设计,实现让学生知识认同、情感共鸣的目的。然后,要减轻教学工作量,确保充足的备课时间。同是基础课程,数学、英语等工具性的课程一次备课可以使用数年甚至更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需要随着每年、每月国家政策、突发事件、民众关心热点的变化及时做调整,才具备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更多时间备课。所以,各高校要确实增加教师编制,缓解教师教学工作压力,保证教师具有充分的时间备课。

3.运用共鸣素材和语言,提高话语媒介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懂”解决的是话语正确性问题,而提高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则是解决传播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具体说来就是要赋予教学话语以时代特色、网络特色、生活特色、情感特色,反映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学生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要善于收集富有感染力的素材,避免话语障碍。话语是对话沟通的中介。思政课话语是否有效,与话语双方是否有共同的话语基础有关。这些话语基础是建立在话语素材基础上的。如果所选素材双方都比较熟悉,沟通就比较顺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收集素材和案例,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大时事巧妙地引入到课堂中,增强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善于从网络新媒体中汲取营养,掌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语言。话语的差异会导致话语所传达的信息的曲解、错位、失真,阻碍教育主体间的交流。教师要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学习和运用大学生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时代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转化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理念,深深地切入大学生的心灵。

4.改善话语交流方式,形成多样、平等的对话语境。好的教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效能,甚至加速他们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对话交流。一方面应提倡教学方法与模式多样化。苏联大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由于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4]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结合实际,克服空洞单一、硬性灌输等纯说教的方式方法,允许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场所,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要提倡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以及多模式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创设平等的对话情境。当前,大学生平等、独立意识及自尊心增强,他们渴望受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演讲、辩论、座谈、情景表演等活动,积极创设对话氛围,给予学生平等关注,真诚倾听学生的话语,给予学生热情回应,促使学生乐于对话,从而实现主导话语。

猜你喜欢

主导权理论课话语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潮妆在“线”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问题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