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亨颐“纯正”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9-03-04陈聪诚
陈聪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浙江 宁波 315800)
一批知识分子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苦苦探寻着教育的本真,践行着教育的初心。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像经亨颐先生始终秉持“纯正的教育”思想的一代教育大家,经亨颐所创造的浙一师、“春晖中学”教育奇迹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话。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以质量为不易旨归的发展进程中,探析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可资借鉴的研究价值。
一 经亨颐其人
(一)生平简介
经亨颐,1877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三都乡驿亭村,1938年逝世于上海广慈医院[1]。纵观经亨颐先生的人生历程,可将其生平归为五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94年及以前,接受良好的乡村教育并不断成长;第二个阶段是1895年至1902年,宿伯父经元善(近代思想家,创办经正女学,是最早举办女学者之一)开始接触外界社会,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并积累阅历和探知社会的勇毅,立志教育救国[2];第三个阶段是1903年至1909年,先后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第四个阶段是1910年至1926年,从业教育;第五个阶段是1927年至1938年,从业政治及艺术直至离世。
(二)教育从业经历
经亨颐在62年的人生历程中,教育从业经历长达17年,占据了他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又多。经亨颐教育从业经历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成就之斐然,堪称近代教育家之典范。其先后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省两级师范和省一师为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浙江省教育会会长、私立春晖中学校长、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总干事兼学生自治指导委员长、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等。从其教育从业历程中,可看出经亨颐教育从业经历,不仅集中于中等教育阶段的专科师范教育和全科中学教育,即其多年的师范学校校长和中学校长从业经历,亦积极投身于近代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总干事兼学生自治指导委员长和中山大学代理校长从业经历。除此以外,经亨颐社会教育团体的从业经历,也为其“纯正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深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 “纯正的教育”思想主旨
什么是教育目的?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人的培养,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源,不忘初心。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为了其他而教育。在经亨颐治教期间,在教育目的上,他以教育为信仰,始终秉持以陶冶学生健全人格为主旨;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他遵循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实施“纯正的教育”,把“爱”渗透于教育之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把“动”渗透于教育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教育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涵养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度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能力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致力于促进每位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3]。
让学生成为人,即在将人这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能动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凸显教育的价值,这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作为举办者的校方、治校者和任教的师者,首先必须把学生当作人和主体来看,同时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人格发展的主体。以树的成长为例,在原始森林公园中的树木,往往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其得益于自由成长之环境。树自幼苗起,便根据所处土壤、阳光、温度、湿度和风力之不同,自行吸收各类促进生长之养分,自觉适应外界环境之变化,自由生长成高低粗细之树木,而人在其中更多的重在其生长环境之提供和改良,从而十年树木,木已成林为风景,以成树之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身处人工植物园中的树木,树自幼苗起,便被园艺工人精心呵护,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施肥、剪枝、移栽,但凡树的成长势头稍有逾越之处,园艺工人便毫不留情予以剪断苗头,在反复多次的人为干预之下,一棵树最终长成了千树一面的样子,从而十年塑木,木以成为盆景,难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由此可见,前者是给树木提供“纯正的环境”或者说本来的环境,让树木自由长成树木本该有的样子,然后再去肯定其存在、实现其价值;后者是让树木严格按照人工标准来生长,而不可有逾越之处。如果以树喻人的话,前者就是“纯正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树(人)的成长,让人为自己的成长成才负责,后者就是“非纯正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树(人)的成长。因此,“纯正的教育”思想让我们发现教育的信仰之美,教育的纯正之美,尤其是当我们周遭的教育越来越被功利所包围,亦或是本身就处在一个功利的氛围中,把师生心底存在但却已经长眠的东西唤醒,哪怕是唤醒一点点,这已经足够意味深长了[4]105-106。“纯正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即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有生命力的个人”;这种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自由的。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要让“人之为人”而非“人之为他人”[4]110。
三 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
(一)“纯正的教育”就是以“教育为根”的教育
经亨颐所处的近代时代,我国现代教育尚属起步阶段,仍然处于探索和建构时期。针对当时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经亨颐大感忧虑,并反复强调教育之重要性。经亨颐批评当时之谈教育者,将应社会趋势作为口头禅,而不顾教育之本职与本质。经亨颐认为应社会趋势一语,为应现在之趋势而定将来之教育方针,非应现在之趋势而改现在教育之方法,庶教育为社会之先导,不随社会为浮沉也[5]。教育是长久为之方能显成就的事业,不是短时能够速成的。教育为根,社会为叶,叶之败,根之耻,而叶之所以败,乃是拔根之咎[6]114-115。经亨颐指出,不能因为教育一时没有成效显现,就去怀疑究竟有没有“教育的根”,总想着拔“教育的根”出来看一看,久而久之,“社会的叶”就自然没有办法长好,也就不可避免会败落的。因此,经亨颐特别强调尊重教育规律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团体、机构和人,都应该尊重教育的主体性,让教育能够发展自身的主体性、完善自身的主体性,将“教育交给教育”,让“教育成为教育”。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正的教育”就是以“教育为根”的教育。
(二)“纯正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
人格教育学说最早源于德国,并盛行于19世纪的欧美诸国,再借西学东渐的大潮,由日本转道传至中国。西方的人格教育学说以郁根的新理想主义哲学为基础,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和理性活动,力图去矫正因为过度盲求物质文明而引起的现代教育流弊,代表人物有布德(倡导主意主义的人格教育)和林迪(倡导主情主义的人格教育)[7]。倡导主意主义人格教育的布德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发展个性陶冶人格,使人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分发展。倡导主情主义人格教育的林迪认为,真正能够教导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教育的手段是教师或教育者的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人格,教育的效果就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感化之中。
纵观经亨颐的教育从业经历,其作为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倡“人格教育”。经亨颐将西方人格教育学说与中国国情以及时代潮流相结合,诠释出人格教育的时代新意。经亨颐认为,社会是人与人结合组成的,而动物是不存在社会的,动物只有群居生活,所以人有格而动物无格。人格应该包括两方面性质,即个性和社会性,社会发达的源泉是人格的实现,所以只有当人的个性和社会性都得以实现时,社会才能够发达完善。在经亨颐看来,东西方人格的差异,体现在西方的人格是以个性为主、社会性为次;东方的人格则是以社会性和团结性为主,个性为次。所以,在我国向来重视团体精神而忽视个体的个性发展这一教育大背景下,人格教育应该是本国团体精神之继承外加西方个人主义之吸收,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与深化,如此方是人格教育之真谛。
(三)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观
20世纪20年代初创时期的春晖中学,因经亨颐践行“纯正的教育”思想观,吸引名师云集该校,故而赢得“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并盛名于当时,影响及当下[8]。追求“纯正的教育”,是经亨颐一生的教育理想,他认为教育是纯正的事业,教育者是纯正的人,纯正的教育就如同清水一样能够融化社会中的种种弊病,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经亨颐认为,纯正的教育就是要求办教育遵循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不偏不倚,自然发展,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全面发展[9]。
经亨颐的“纯正的教育”思想观,可归结为七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纯正。二是纯正教育如同清水一般,是一种纯粹的事业,不应该受到不当外力的干扰和感染。三是教育事业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事业,办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应当是具高尚之品性、拥主人翁之精神的哲人。四是教育的要诀应当体现在“爱”字上,以学生为本位。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纯正教育的根本。六是相较于传统的静止教育、铸型教育,纯正的教育应该是宜“动”即施行“动态的教育”,而不宜是“静”即施行“静态的教育”。七是纯正的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成就其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 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经亨颐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式训辞中,强调“盖教育界之称,实为非教育者之口头禅,非故意不言教育界,余以为教育实无界。师范毕业生可视为一个与世无争之特别修养团,对于教育,指导改良,固当然之责任、应尽之天职,勿浅见自囿。”[5]281-282他自身并没有言教在先身教在后,而是如是言更是如是行,将“纯真的教育”思想作了艰苦而又卓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实践成果。
(一)无我而为屈就成业:执行浙江两级师范教务和浙江第一师范校务
经亨颐在执行两级师范教务和主持浙江第一师范(近代初年,由求是学院发展而来的浙江高等学堂因不合学制停办,浙江第一师范成了省内最有影响的学府)校务期间,一直主张教育管理者和从教者都需具有屈就无我的敬业精神。他是率先垂范者,当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聘请其为教务长的时候,其还在日本留学尚未学业结束,但依然无我的回国做好学堂筹建和教务工作,直到学校相关工作走上正常轨道,他才折返日本延续学业。他为未来的教师即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制订了“勤、慎、诚、恕”的校训,要求学生对待学习、工作做到勤奋、勤劳、勤俭;说话做事要慎思、慎言、慎行;对待国家、事业要有赤诚之心;与人相处要做到诚信待人、严己恕人;四字校训中以“诚”最为重要,因为“诚”字可以说是包括一切人格之要件。他不仅注意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更把情感陶冶和意志培养作为重点;他把学校训育分为教师本位之训育和学生本位之训育两种。
经亨颐还通过浙江一师校友会、运动会、远足会和明远学社等组织的管理与运作,来将纯正教育理念潜移默化中渗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人格意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促使当时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风气之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正因为经亨颐秉承着“纯正的教育”思想,实施“纯正的教育”,并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进而形成独立之学生人格,从而以学生独立之人格引领社会发展之大趋势,才能够在伟大的教育实践中,不忘教育的主旨,为时代培养了杨贤江、宣中华、俞秀树、汪寿华、柔石、陈建功、丰子恺、曹聚仁和潘天寿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二)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创造春晖中学教育奇迹并引领浙江四中革新
经亨颐作为当时春晖中学的主要创办者和首任校长,秉承“纯正的教育”理念,认真制定并施行“春晖中学计划书”,是春晖中学在短短数年间开中等教育风气之先、创白马湖文化之兴的主要原因。在治校春晖中学期间,经亨颐提出改革学年制试行学科制的教育主张,认为学年制的弊病在于不顾学生能力差异限定时间统一教材,轻视青年的光阴,他和全体教师一起试行学科制办法,把学科分为必修和选修,学生完成必读书目外可任意选择其他科目学习。他广揽一批有真才实学并热心教育的学者为师者,包括夏丏尊、杨贤江、朱自清、丰子恺、刘熏宇、朱光潜和刘叔琴等各个学科的名家,同时频频举办专题讲座“五夜讲话”等,邀请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舒新城和俞平伯等专家名流主讲。他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张全面发展,自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以至体育、运动无不注重,德、智、体、美、群无所不包,增设了西画、音乐、诗词和书法等课程,开展师生共学、改变原来教育单方面注入或以学生为主的自动教学法,倡导师生主观接触、要求教师住校比邻,涵育学生志向高远、强化改造社会的责任感[5]12-13。在执掌浙江第四中学即今宁波中学期间,他把学制改为初中二年,公共高中二年,分科高中二年,规定初中所学各科均为必修课,公共高中主要是必修课,酌设选修课,分科高中则主要是选修课,这一革新大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五 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高等教育当行返璞归真之能事
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我国现代教育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与演变,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理应返璞归真,践行教育的初心。从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在上虞春晖中学的实践可以看出,教育从来都不应该仅仅是手段,而应该是目的,教育事业是无功利的纯正的伟大的人类事业。当社会中的家庭将一个个牙牙学语、生动活泼的学生送来接受教育,从学前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理应还社会还家庭一个个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教育走一遭,全无生机与活力,只剩下一个个铸型的标准化的学生。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关注高等教育工具理性的同时应该重视其价值理性。理应行返璞归真之能事,将“教育还给教育”,让“人之为人”,为社会、为家庭培养更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激发活力的本原。
(二)高等学校当执社会发展之牛耳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等学校早已不再是象牙塔,闭门只读圣贤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经亨颐认为,注重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就必须要处理好学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学校不仅要有形式上之教育,更要有精神上之教育[6]117-118。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域,理应充分发挥自身所承接的五大功能,成为引领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集聚地。因此,作为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学校,必须要主动作为,凸显自身的主体性,也就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地域特色,形成传承与创新之一校风范,进而影响所在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唯有如此,高等学校才能够坚守学校本性,践行教育初心,不沦为芸芸众校,以至于千校一面。鉴于新时代赋予我国高等学校之责任,需愈加要重视承接和兑现社会责任,当执社会发展之牛耳,以为校格、以铸社格、以铸国格。
(三)高校教师当做学生发展之灯塔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无疑是高等学校的宝贵财富和核心资源。近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一所大学之所在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当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校建设或“特高”建设,都在抢抓高校教师、重金挖取高校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高水平高校教师,这进一步凸显了高校教师的重要性。那么,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些什么呢?经亨颐认为,学校不能做贩卖知识的商店,教师亦不能成为贩卖知识之商店职员,只行使束脩之权利和到校之义务。所以,以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启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陶冶学生崇善求实向上的人格,指导学生做好人行好事作好学问,高校教师要做人格教师,而非仅仅只是职业教师,高校教师要成就事业,而非仅仅是职业。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当做学生发展之灯塔,引导学生前行的方向,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而不是给学生规定一条标准整齐单一的路且不允许有丰富的行走轨迹。
(四)高校学生当是主体意识之真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更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一直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孜孜以求的问题。纵观社会上的高校毕业生,有当教师、医生、护士、村官、公务员、科研人员、企业人员、农民、工人等等,但是在高校学生从事上述职业之前,高校学生首先应该被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经亨颐认为,当是人格健全之个人,即具备主体性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所以,高校学生当是主体意识之真人,唯有如此,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才能真正回归教育本真、践行教育初衷、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将高等教育作为手段,将高校学生作为标准工具和标准产品,学生亦不仅仅是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谋生就业的手段,更有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主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二十一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迎来了新时代。主体性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10]。所以,借鉴经亨颐“纯正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新时代教育方针指引下,形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学校、汇聚世界一流的高校教师、培养世界一流的高校学生,是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更是每一个高等教育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