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3-04贾开吉
贾开吉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其关键在于创造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所以创造性是写作最根本的特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此,写作追求的是脱套去陈、见从己出,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比如文章主题的确立、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
具体到当下的写作课,其实践性很强,可是大多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动手能力却很弱,不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套话、老话,甚至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问题出在哪里? 很显然是缺乏创新思维。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抛砖引玉。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先讲一个荒岛卖鞋的故事。 有一家生产鞋子的企业,老板先后派了两名业务员到一个原始部落居住的荒岛上去推销鞋子。 第一个业务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这座岛屿,到那儿一看,一句话也没说就回去向老板汇报:“老板,那个岛上的人都光着脚,他们都没有穿鞋的习惯,祖祖辈辈如此,我看咱们还是放弃吧! ”第二个业务员后来也到了这座岛上,他到那儿一看,也是一句话没说就赶了回来, 兴冲冲地去向老板汇报:“老板,那个岛上的居民目前都没有穿鞋,这是多么大的一块市场啊,我要在三个月之内让这个岛上的每一个人都穿上咱们的鞋子!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思维,结果大相径庭。
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 这里所说的“新的眼光”,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运用和表现出来的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在从事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具有突破性、新颖性、多向性、独立性、意外性、敏捷性、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等特征的思维活动。 如上面讲到的荒岛卖鞋的故事,第二个业务员在常规思维(其他人都看见了岛上的人不穿鞋子)之外,却独辟蹊径(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的,可以改变岛上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发现商机,这就是创新思维。
2.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要想让大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必要前提。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
2.1 倡导鼓励创新的课堂文化环境
学校要着力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教师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文化环境。 这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因为学生在相对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去掉了精神的枷锁,才更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 这是一个无畏的环境,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 如此才会给创新以发挥的空间,问题也才有解决的可能。
2.2 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曾就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 如果加以激励, 就可以发挥到80~90%。 可见激励对一个人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写作课教学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可以把创新和过程考核联系起来,学生每提出一个新意,想出一个新点子,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教师都记录在平时成绩登记表上作为成绩考量的依据。
3.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写作是一种定向的创新思维活动,而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模式的综合运用。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和锻炼。
3.1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甚至经常被看作就是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写作的时候,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甚至到词语的推敲,都需要发散思维。思维越发散,方案就越多,所写的文章也才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从某个思维对象出发,不受传统的观点和方法的束缚,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运用假设、推测、联想等形式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的思维, 它就像自行车的车轮一样,围绕车轴这个中心,辐条向外辐射,它可以使人敞开想象、思维活跃而且反应敏捷,然后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可行性方案、建议性意见以及一些独具匠心的新鲜见解, 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当思维处于发散状态时,审视的角度和着眼点就会不同, 也就会有不同的思想意义。 教师在写作课教学时,要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设计特定情景和具体问题,让学生据此发散思维,发表独到见解。比如:以“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为题材,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 每一组都要拟定出至少三个主题,并且请每一组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全班再投票选举出大家认为最具创新意识的三个主题,然后再进行写作的练习。 也可以围绕某个事物让学生写出不同文体的文章,比如可以以“黄河”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写成说明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3.2 交叉思维法
这里讲的交叉思维, 指的是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起来, 并且用从其他领域所得到的启发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英国路透社的一篇新闻稿《科威特沙漠:炸弹带来生机》,所选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就是交叉思维的效果。海湾战争中科威特留下了大量未爆炸的地雷和炸弹。 在战争过去一年的时间里, 这一直是有关科威特的新闻报道的中心, 媒体上每天都有有关地雷和炸弹伤人以及排雷行动的新闻。 这一题材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泛滥,难以写出新意。但是一个路透社记者却把炸弹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他发现,地雷和炸弹在科威特成了生态环境的卫士,“使那些狩猎者、沙漠旅游者和放牧者止步不前”,结果“各种植物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生长”,现在那儿“更像美洲的草原而不是阿拉伯沙漠”。 可以想像,这篇报道如果不是把未爆炸的地雷和炸弹与沙漠中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还是只说炸弹伤人或排雷的事,就很难和其他报道区分开来。 或者只写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没有联系到地雷和炸弹,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要大打折扣。
3.3 收敛思维法
收敛思维也叫集中思维、辐集思维、求同思维,是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收敛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和发散思维不同, 收敛思维是一种向心思维,如果发散思维是从“一”到“多”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多”到“一”。我们都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意义不仅在于道德教育,更告诉我们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其解决的方式往往很简单,甚至孩童都可以解决,只是我们把它想的太复杂了,才会误导了我们的判断。 创新不是从复杂开始的,而是从省略开始的。 所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一个积极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
3.4 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指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正如一首词里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问题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向前看,但是朝着一个方向看,有时候很难想出有新意的东西,这时候偶尔回头看一下也许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逆向思维是对原有思路的一种背叛,这种背叛,往往会将人的思路带入一种全新的境界,让人眼界大开,豁然开朗。 佛教里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有一个老婆婆特别爱哭,晴天哭,雨天也哭,于是大家都叫她“哭婆”。 有人就问老婆婆为什么一直哭。 她就说:“我生了两个闺女,她们都出嫁了,大闺女的丈夫是卖雨伞的,二闺女的丈夫是卖米粉的。 晴天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家大闺女,天气晴朗,她们家的雨伞又能卖给谁呢? 雨伞卖不掉,生意就不好,那生活岂不遭殃? 一想这个我就忍不住哭。 雨天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家二闺女,下着雨,米粉没办法晒,生意可怎么做啊? 那岂不又影响到了她家的生活? 于是我就又忍不住哭了。哎,我的命好苦啊!”有人就给她出主意说:“老人家,你换一种思维来考虑问题嘛,你干嘛要晴天想大闺女,雨天想二闺女呢? 你应该晴天想二闺女,雨天想大闺女嘛,那样她们两家的生意不就都好了吗? 照此方法去做,你就可以变成‘笑婆’哦! ”老婆婆就接纳了这个人的建议,换了一种思维,晴天的时候想二闺女,雨天的时候想大闺女,左想右想,她们两家的生意都挺好,生活自然也好,于是老婆婆晴天笑,雨天也笑,从此后就变成一个“笑婆”了。 这个故事讲的思维转变实际上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具体到写作课,教师应把逆向思维的训练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常规思维固然可以,但也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抛开旧有观念和先前定论,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可以就一些比较经典的看法,诸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水滴石穿”“班门弄斧”等,让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或相左看法,进而确立主题,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3.5 反差思维法
反差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它追求的是与众人、 前人有所区别的独树一帜的思维品质,是获取创新成果的主要保证。 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常常是从求异的争辩中产生的,我们要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求同排异”的思维定势,敢于大声讲出“从来如此,就对么?”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鉴于此,写作课教师要把鼓励学生学会怀疑和善于思考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怀疑的眼光和质疑的精神,有怀疑就会提出问题,有问题就会去寻求解答,有解答才会有创新。
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才! 人才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创新型人才! 创新已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之源。 可见,在写作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