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9-03-04周保海
周保海
(焦作大学会计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我国自从1994 年开始将会计电算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至今一直是中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笔者从二十几年来会计教学情况来看,当前中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当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教学经费(或成本)原因,许多学校多年使用单一电算化软件教学,重理论教学轻上机实操,课程设置及安排不太合理,这就导致以下问题出现。
1.1.1 单一化软件教学导致学生只会单一软件操作, 上岗之后不能快速适应其他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
当前我国最常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有用友、金蝶、易飞、管家婆等,但多数中高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只选择用友和金蝶软件作为课堂教学,而且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只学习其中一种软件。 我们不否认上述几种软件各有优点,但实践中企业经营方式、规模大小、业务特点千差万别,因此企业所选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不尽相同。 如果学校课堂教学时只选择使用用友软件, 而企业使用的是管家婆或其他电算化软件,则学生上岗后必须从头学习课堂教学中没有讲到的新软件,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学生来说,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市场上开发的软件大都是适用于大型企业的电算化软件,很少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电算化软件。 而且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业务简单,多数中小企业老板因为成本原因不愿意购置适用于大企业的金蝶、用友软件,而去购买学校课堂教学中没有安排的其他软件。 这就导致学生上岗后很难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1.1.2 重视会计手工系统操作教学, 忽视电算化操作系统教学练习, 导致学生上机实操能力差
许多中高职学校在学生学习完会计原理及各门专业会计后,大都会增设一门会计手工模拟操作课程,让学生从头自尾详细模拟一个会计的实际业务手工操作。 而模拟课程中的电算化操作部分被忽视掉。 甚至,少数中职学校教学中,连手工实操课程也被取消。 这就导致在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会计操作技能大赛中, 比赛成绩很差。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上岗后,只能从头学习。
1.1.3 重视软件程序教学, 轻视管理模块操作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综合使用电算化软件
目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的现状普遍是从软件固有的流程出发, 以软件模块为单元, 以软件菜单或命令为学习对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求学生了解菜单的基本操作, 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从软件功能和流程出发,以软件为工具,解决复杂变化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 课堂教学后,学生脑子里往往只有功能和菜单的概念,无法建立起软件操作与实务岗位情境的联系。 许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后,仅仅掌握初始化操作、凭证的输入、过账、科目汇总表和报表生成等简单的操作能力,而不具备利用软件解决复杂、系统会计任务的能力。 比如对于电算化软件中的存货管理、往来供应商及客户管理、工资模块、折旧计提模块等管理模块不能熟练运用,因此,学生到实际工作中管理模块的电算化使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1.1.4 学校重理论轻上机, 理论课程和上机实操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上机实操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也是快速稳定就业的基石,但是上机课程课时与理论课程课时相比,上机课程课时占会计专业学生总课时的比重过小,这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 上机课程课时的比重少,重复教学的内容多,使得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不熟练。 许多中高职学校在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上机实操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有的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只让学生先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而对于相对应的成本会计、经济法、税法课程并没有先行安排教学,因此,在进行上机操作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麻烦。 还有的学校让学生学习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之后,增加一到两周的手工实训、上机实训,但由于时间过短, 再加上中高职学生的素质影响,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1.2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2.1 教师知识宽度不够,教会计的不熟悉电脑,教电脑的不熟悉会计, 导致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不能有效配比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以会计学理论、 计算机理论、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这对于学校的各类师资力量来说, 要求任课教师也要具有这些知识储备。但是,在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老师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胜任会计电算化教学。 因为会计教师对理论熟悉却缺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并不具备相关会计专业理论。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教师队伍也应当顺应变化趋势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更新,增强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
1.2.2 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操技能教学能力不能配比
当前许多中高职学校倡导双师型教师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但资格证书考取后,并不代表教师就一定具备了上机实操和手工实操的能力。 多数会计电算化教师在会计理论水平方面并不欠缺,但多数会计教师并没有在企业会计实践操作的经历,这就导致实际操作技能不能和理论教学能力有效配比,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较少,这给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1.2.3 部分会计电算化教师专业理论方面很强,而教学能力水平较差
中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师大多是经济类专业、计算机专业出身,不是师范院校出身。 因此其会计或电脑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或许很强,但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相对较弱,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欠缺,导致其教学能力水平较差。 部分教师在电算化教学中,不能有效了解学生学习特点、采用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因生制宜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1.3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理论层次比较低,专业水准起点低,其在文化基础、学习态度、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均较差, 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更为明显。 这就导致中高职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文化课程和理论课程能力相对较差。 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不能积极引导、合理安排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中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会很差。
2.改进中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建议
2.1 中高职学校应加大投入, 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多样性教学,以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的需求各不相同,中高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改进单一会计电算化软件教学模式,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多样性教学,培养学生对多样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和了解,以适应企业对多样性会计人才的需求。 当然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2.2 中高职学校应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上机实操课程
2.2.1 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操相联系, 让学生以“局内人”身份参与学习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离不开岗位环境, 因此,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以 “局外人”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必须以会计岗位为操作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操相联系,让学生以具体会计工作人员的“局内人”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岗位意识,让其思维深入教学,充分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够充分理清思路, 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中高职学校最终教学的目标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老师所提出的学习项目,为毕业后上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2 合理安排会计理论、 手工实操和上机实操课程课时,适当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
中高职学校的课程安排多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实际操作,且上机实际操作课时明显少于理论教学课时。 如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密切联系,教学安排上上机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课时必须配比。 因此,中高职学校要合理安排会计理论、 手工实操和上机实操课程课时,注意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际操作的交叉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尽快地上机实操,加深对于相关会计操作原理的理解。 同时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根据学生能力,适当增加上机操作课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能及时学到更多上机操作技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探索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方法技能的机会,从而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
2.3 培养专业理论全面、教学水平高、上机和手工实操能力强的的教师队伍
中高职学校中, 教师自身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存在差异。 有的老师专长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有的老师专长于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有的教师擅长教学,有的教师擅长科研,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的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充分。 所以中高职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强大的教师队伍。
2.3.1 努力打造“既懂会计、又熟练电脑”的专业教师队伍
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师中懂电脑的不懂会计,懂会计的不懂电脑现象,中高职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养力度,充分利用慕课学习、暑期培训等方式,给教师们充电,让教师们缺啥补啥。 比如对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老师加强相关计算机培训, 对计算机老师加强会计理论知识培训,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 增加教师的知识宽度,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努力打造出“既懂会计、又熟练电脑”的专业教师队伍。
2.3.2 正确划分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职能
目前,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甚至许多学校将教师科研任务纳入教师年度量化考核,努力将每个教师都打造成全才。 这些中高职学校提升自身水平的举措无可厚非,但中高职学校学生的根本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而是培养很快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中高职学校始终应以此为主线,以教学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适用技能为目标,教学第一、科研第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让热心科研的教师专心搞科研,让热心教学的教师专心搞教学。 把热心教学的教师从既花钱又耗时的科研任务中充分脱离出来, 专心教学,专心提高教学水平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学生。 最终评价一个中高职学校水平高低的不是学校的科研有多少、有多好,而是其毕业学生受不受社会欢迎。
2.3.3 对于教学型教师既要注重其理论教学水平的提升,又要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当前中高职学校多数专业教师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情况, 学校应努力采取多种提升方式,加强此类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提升其教学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目前,有的中高职学校正在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双师型基本都是学校职称(讲师以上)加中级以上资格证书模式。 资格证书的考试,基本上也是以理论、法规为主,即便考取了某方面全国资格证书,也只是增加了教师的知识面而已。 教师处理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仍需要让教师深入企业、接触实践来提升。 学生的知识来自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来自教师。 因此,学校应注重教师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通过其他合适方式来加强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3.4 让教师走出去,请理论专家、实践专家走进来,拓宽教师视野
中高职学校有条件的,可以让教师们业余走进不同类型的企业,现场参观、现场学习、现场感受,与企业交流、与实践结合。 也可以请前沿的理论专家、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走进学校,与教师、学生当面交流,以拓宽教师视野。 教师视野宽了、眼界开了,课堂教学也就慢慢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慢慢浓了。
2.4 加强中高职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教育
中高职的学生和本科高校的学生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其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应常抓不懈。 目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制度尚好,多为任课教师兼任, 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随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而高职学校的辅导员制度,有的学校是外聘非专业教师兼任,有的学校一个辅导员管理七八个班级,辅导员不参与教学,管理学生又多,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又不能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学生思想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就不可能端正,课堂教学出好效果就很难。 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手段方式很多,学生思想活跃,社会经验欠缺,花花世界诱惑、陷阱很多,如果学校抓不好学生思想教育,则学生很容易出事故,学业半途而废。 所以,中高职学校应全方位、长时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