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川风俗史料辑录(续二)

2019-03-04娄扎根娄莎莎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路谓之

娄扎根 娄莎莎

(1.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2.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河南 焦作454000)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河南省·新乡地区》:

《温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礼仪民俗

婚礼 男女从幼婚定,择门第,不论贫富。

丧礼 择日延吊,名曰“开门”,以五七为期。士大夫遵文公《家礼》,不用佛事。出殡题主,祀后土。

祭礼 士大夫及庶民皆墓祭。

岁时民俗

正月 “立春”前一日,邑令具土牛、奉芒神,率属迎春于东郊,次日祀芒、鞭牛如仪。 “元旦”,长幼夙兴,具衣冠事神、事先,拜尊长,亲戚邻里相贺。 初八日,北路夹树头会。 “元霄(宵)”,张灯鼓乐,放烟火,扮故事,士女往来杂遝,夜分不散。前后各一日,皆为灯夕。 是日,西关连珠冢会,南路王羊店会,北路高肇村会。 十九日,夜燃灯,名曰“添仓”。 是日,南路魏征阁会。

二月踏青,儿童戏放飞鸢。 初二日,北路瓦郭村会。 十五日,城内文昌阁、北路西留寺会,十九日,南路方陵头会。 二十二日,北路崔家庄会。 二十五日,西路张仕村会。

三月“清明”墓祭。 是日,北路东留村会,东路南张羌村会。 初三日,西关会。 初六日,南路皮场庙会。十一日,北路卫村会。十八日,西关会。二十一日,南路北贾村会。 二十三日,西路东留石会。 二十五日,东路陈家沟会,西路林村会。 二十八日,城内太山庙会,西路北马村会。

四月“小满”,北路西郭会。 初一日,南路东南王会,西路薛村会,北路西吕村会,东路朱家桥会。 初四日,西路大尚村会,东路黄门村会。 初八日,东路北平皋会,上作村会。 十二日,南路肇村会,东路赵堡镇会。 十五日,南路二仙庙会,西路番田村会。 二十日,东路赵堡镇会。 二十二日,西路杨垒村会。 二十八日,东路赵堡镇会。

五月 “端午节”,插艾,小儿系五色续命丝,食角黍,饮雄黄酒。

六月 初六日,曝衣物。 二十一日,东关会。 二十二日,北路东留村会。

七月“七夕”,妇女穿针“乞巧”,“中元节”墓祭。

八月“中秋节”,亲友交馈月饼,男妇陈瓜果玩月。

九月 初九日,城中“城隍庙会”。 十七日,城东大王庙会。

十月 十月朔,不上墓,夜用口口口圈于大门外,制五色纸寒衣并纸钱焚之,放河灯。 初六日,东路赵堡镇会。 初十日,南路崔府君庙会。 十二日,南路王羊店会。

十一月 二十五日,东路赵堡镇会。

十二月 初一日,城内“城隍庙会”。 初五日,西路杨垒村会。初八日,食“腊粥”,是日南路新庄会。 十四日,城东“大王庙会”。 二十三日,夜具酒果、饴糖“祭灶”。 “除夕”,贴门神,换春联,爆竹之声彻夜。 祭灶后数日,凡婚娶不择日。

《原武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礼仪民俗

婚礼 媒氏通言,约既成,相为婚书,即纳采之遗。 将娶,男家邀女氏父兄,曰“会亲”,即请期之意。 届期之前,馈牲币及酒果于女氏,男家率婿至女家祭其先祖,谓之“行礼”,即奠雁、纳币之意。 贫者从俭,亦必以果盒相遗,谓之“通路”。 娶必亲迎,而告庙、辞父母、御轮,间有行者。入门用阴阳家言,多不解。次日庙见,拜舅姑。三日,婿及妻往拜妻父母家,谓之“回门”。至九日或满月,诸亲友餪饭,而婚礼毕矣。

丧礼 当居丧之始,柩前树铭旌,设魂帛,门外悬幡。 四日成服、受吊,男女在柩左右。 朝夕哭墓,食时上食,七七、百日奠礼有加。将那,遍讣亲友,受赙奠,题主,祀后土。但丧家多作佛事,以图超度。 吊期设鼓吹于门,荤酒燕宾,且多为明器,以重价购椁木,而不知灰隔。 更有掩柩敷世不厝者,固由感于风水与绌于财力使然,亦由不知虞、祔、练、祥、禫与四仲之蔡而深达礼意也。

祭礼 士作木主,民供纸位,祀祖先口口口(于中堂),清明、中元、孟冬朔,则祭于墓。 生卒忌日必祭,要以诣墓为重。 富者皆有家庙,然乃合族公祀始租,而非高曾祖考之所栖,宗子、宗妇之所奉者也。 此外,春祈秋报,每好演戏赛庙为盛会,间有成群结队走天坛、嵩岳、武当诸名山者。

《阳武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礼仪民俗

冠礼 男子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旬日前,家庙筮日筮宾。 至期行礼。 拜宾,至行盥洗。 初加,宾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慎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 ”再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绥禄。”三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性,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加毕受醴,宾祝曰:“甘醴维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见母出,宾进冠者字之,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礼毕,宾就次,乃见父兄及亲友,及乡先生。 宾退,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告拜而出。 礼文如此,惟士大夫家间有行者,庶民知者盖鲜矣。

婚礼 凡男年十六, 女年十四以上, 并听婚娶。 先遣媒通言,女氏许之,然后择期会亲,即寓请期。亲迎入门,行交拜礼。次日,拜见公姑,即引见祖先。 三日,婿偕妇至翁家,名曰“回门”,即婿见妇父母之礼也。 虽有品官、庶民之不同,其相习大概如此。

娶妇之家,亲友相贺,预送喜联、屏帐等物,亦有送钱者,谓之“添箱”,丰约随宜。主人备酒馔相酬,谓之“请喜筵”。邻人来拜贺者,主人亦以酒筵待之。 凡送礼之鸡,皆畜之不杀食,亦有用以换盐者,则借盐、缘同音,谓有缘也。有闹房者,皆小叔、小姑、侄儿、侄女、表弟等辈,若长辈及外人则不许。

近有慕欧化、尚简易,名为文明结婚者,不由父母、媒妁,男女自以爱情相结,然后订婚。 及期延傧相,陈军乐,备证书。 不一时而礼毕。 此在学界或各机关人员间有行者,而居民则皆由旧。

丧礼 丧礼,曰初终、曰小殓、曰大殓、曰成服、曰朝夕奠、曰择地祭后士、曰葬、曰小祥、曰大祥,士大夫家皆遵用之,庶民多从简便。 亦有作佛事者,然非所尚也。

遇有丧者,亲邻吊唁,率用香烛、纸箔、果品为仪,赙奠则厚薄称情。 乡党中有合数十家为一会者,立会长、司正各一人,每家出会金若干,付会长收贮,因母得子,置买棚帐、器皿,遇事送丧主使用,外有助金若干,且群效奔走焉。

葬后二日,上坟烧纸添墓,谓之“复三”,近有变为复两者。 每七及百日,未葬则哭灵,已葬则哭墓。

祭礼 祭礼,奉高曾祖祢于一堂,而以四仲之月祭之,然惟品官间一行之,若士庶家,惟正月元日、初三、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荐飨而已。至于小祥、大祥必祭,忌日必祭,展墓必祭,此则阖邑所通行者也。

凡祀先有奉木主者,有奉遗像者,若皆无,逢节则写牌位祭之,过节焚化。 惟奉耶氏教者不祭祖考,四民则无不祀者。

岁时民俗

正月 迎春,塑春牛、芒神。 “立春”前一日,土人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东作之状,名曰“演春”。 至民国改历,迎春礼废。

“元且日”,夜半即起,栉沐盥嗽(漱),陈牲醴,具香烛、纸钱,祝天地、神祇,祭祠堂,放爆竹。早饭毕,各整服,或登门,或投刺,互相拜贺,名曰“拜年”。一切米面、肉菜预为之备。初二为新婚拜岳之期。 初三,家家上坟祭拜。 初十以前,亲戚往来,大率以柿饼、糖果为礼物,啖面糕、马齿菜,借齿音为时,取新年好时来也。邻友互相晏(宴)会,名曰“请春酒”。家家设几围箔,虔奉真宰神牌,谓之“天地棚”,过灯节乃撤。初一至初十,以日之阴晴验人、畜、谷、物之衰旺(初一晴,则鸡旺,二日狗旺,三日猪旺,四日羊,五日马,六日牛,七日人,八日五谷,九日百果,十日菜蔬。相传如此,不知果应否也)。

十一送新妇回婆家,以灯节近,不看娘家灯也。 十三炒茶面、蒸大馍敬神,蒸枣巷布袋,农人食之添力。 又蒸刺猬、长虫,次日将刺猬埋囷中,谓能供六粮,头皆向内,向外则不吉。 是日为杨公忌日,诸事不宜。

十五为“元宵”。 自十四至十六,竞张鳌山灯,竖火树,庆贺太平。 坡内各街搭灯棚,悬五彩,挂各样灯笼,供游人玩赏。 各街及乡镇办演故事,有秋千、高跷、旱船、竹马等戏,喧嗔(阗)竟日。 至夜,士人有射灯迷者,谓之“春灯”,或谓之“灯虎”。 农家有泡水豆问旱涝者,有烧铁鏊□水判,皂(灶)前摸五谷问收成者。 女子则有揭福碗接囷卜福命者,又有抬水罐请七姑娘等戏。 十六日,士女出游,或沿城,或择高处登焉,谓免腰疼。 又有以艾灸者,曰“灸百病”。总之,在节中男女皆不做活,谓做活肯生忙病。 忙病,忙时生病也。

十九日为“添仓”。 于积粟处燃灯设祭,以祈丰穰。 凡室中、门外及槽头、鸡窝、碓硙、水缸,莫不放灯。 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故有女归宁者皆于是日送回夫家。

二月 初二日,俗谓是日“龙抬头”。 家家摊面饦、煎糕食之,为助龙翻身,又谓避毒虫。

三月 初三日为“上巳节”。 古人恒于是日修禊水上,以祓除不祥,遗俗犹有存者。 “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家家上坟祭扫,男子行跪拜礼。女子则不论年久近皆哭。 葬已过三年者,复益土丘垄,曰“添坟”。是日,男女多佩柳出游者,曰“踏青”。二十八日乃“东岳帝诞辰”,昔有献神冠服者,及醵金演戏,今废。

四月 初八日,本县“城隍诞辰”,赴庙焚看者络绎不绝,妇女尤崇信之。 道人于后阁设城隍奶奶床,褥被下置钱,老媪暗摸,名曰“摸孙”。 得字向下者为男,字向上者为女,摸一补二,道人恒获厚利。 今废。

五月 五日为“端阳节”。 神前供艾,门上摘艾,男女佩艾,如“清明”插柳故事,说者谓吊屈原也。 堂上悬天师、判官像,或纸画虎蝎毒物贴之。日未出,采树叶作茶,采百草制药品,或觅虾蟆取蟾酥。 日午,饮雄黄酒,避五毒。 是日,家家食角黍,互相馈遗。 是日之艾宜久蓄,以灸最良。 十三日,旧日官具太牢祭关帝,民间有演戏者,今废。

六月 民国初人灾大,谓过新年则灾免,即于初一日食馄饨过年,遂沿为风。初六为“天贶节”。各于日未出时火炙小麦面微黄色, 投百沸汤中,人以糖食之,云去(祛)湿热,免目疾。 午时晒衣物,儒者晒书藉(籍)。若初伏日忌饮凉水,杵大小麦仁煮食之,摊面饦,云免暑伤。

七月 七日,人家设酒果、肴馔,在庭院中以祀牛女。女子对月穿针,谓之“乞巧”。视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幼女尤忌,曲慰之。 十五日为“中元节”。 士庶之家皆荐时食于祖先,拜扫茔墓,在昔,官府亦以是日迎城隍祭厉坛,今废。

八月 十五日为“中秋节”。 人家制为月饼,取团圆之义。至晚陈列瓜果于庭,谓之“圆(读作愿)月”,皆妇人主其祭,俗有男不圆月之说。 士人则与朋侪诗酒宴会,流连玩赏。 农家凡田地多者亦备酒菜请佃户,以劳其勤,至次年或留或去,亦于是夕说定焉。

九月 九日为“重阳节”。 宫者以枣制为糕,侑以花果、肴醑馈遗亲戚。文人登高饮酒。农人则竞相劝种麦,有“洼地宜早,高宜晚”之语。

十月 初一,俗谓之“鬼节”,家家上坟,焚纸添墓,有剪纸为衣焚化者,谓之“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日”为“亚岁”,俗谓之“交九”,家家吃扁食。 在昔,官府五鼓朝贺,如“元且”仪,民国废。

十二月 初八日,民间用各色米、豆、果合而煮之,谓之“腊八粥”,无果品则加红薯。 二十三日,则名为“交年”。 家用饼、糖、酒、果“祀灶”,以折福佑。 时则不论贫富,竞市佳物庆节,或预备桃符、春联光饰门户,或整办柏酒、椒汤、嘉蔬。珍果以俟延款宾客。 月晦为“除夕”。 尊长以教分赐诸卑幼,谓之“迓岁”,亦曰“压岁”。 家人相与宴饮,谓之“守岁”。 家家大门外横一木,曰防银线外流也。二更时,有送病者、持法者、照麦者,又有摸儿及搂树求长诸习。民间语言

俗语 天道:春打六九头,准备用耕牛。 三九加一伏,三伏加一九,阴阳长生在里头。 大进看初七,小进看初八,月心洼,粮落价;月心岗,粮价长。月如塑撅,饿死小孩;月如仰瓦,不久就下。月望十七,粮食快如飞。 大二小三,月明透尖。 小旱小涝不用愁,十年高低一般收。

人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阴骘才能发家。家里有个鸹鸹虫,管保一辈不受穷。(鸹鸹虫,谓老人也。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不用赶,不用叹。 财去人安乐,免得受络梭。 三人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穷没根,富没苗,农夫也能生英豪。 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来哩不明,去哩看好,得财光徒落烦恼。 千里去烧香,不胜在家敬爹娘。白天不办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害人如害己,害不住人家害自己。 娇子如杀子,火棍头上出孝子。 揭(借)钱要忍,还账要很(狠)。衙役钱,纸糊船;生意钱,两世完;庄稼钱,万万年。 随年吃饭,随年穿衣。 打人休打脸,骂人休诘(揭)短。 能吃过天饭,休说过天话。 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跟好人学好人,跟巫婆下假神。下等人争利,上等人争义。 没病休嫌瘦,平安即是福。一让两有,一争两丑。 年年防俭(歉),夜夜防贼。

农事:彭祖活八百,忘不了稚秋早麦。 种麦不得九月节,防备来年三月雪。 头伏萝卜末伏芥,中伏里头耩荞麦。下透耩豆,半犁四指耩隔耧。沙地休忘豆,滷地休忘稷。 伏天刮层皮,强是秋后犁一犁。(刮层皮,谓锄地也。)旱锄田,涝浇园,拔出两性菜不死,放虚土性耐日暄。 人勤地不懒,懒人看里短。稠谷希(稀)麦坑死人,少打等自寻。立牛芝麻卧牛黍,稠了没便宜。 穷亲戚休忘了,薄沙地休丢了。

载树:椿栽榾朵(柮)棟栽芽,榆树应该待芽发。 砍枣须等枣芽尖,移竹五月记十三,正月只宜打柳橛,不出三年长成杆。 椿芽大似碗,脱下绵袄做布衫。 楝花开,打秅粕;枣芽发,撒棉花;楝花落,吃油馍。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砍下当柴烧。惊蛰苦接梨,伏天热沾皮。

方言(人称部分)

曾祖,老爷;曾祖母,老奶。 祖,爷;祖母,奶奶。父,爹;母,娘。伯父,大爷;伯母,大娘。叔父,叔叔(或几叔);叔母,婶婶(或几婶)。 兄,哥;姊,姐。 外祖,老爷;外祖母,老娘。 妻父,岳父(或丈人);妻母,岳母(或丈母娘)。 内兄,大舅;内弟,小舅。襟兄弟,一根杠(成一条椽)。朋友,把兄弟。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76-87 页)

猜你喜欢

南路谓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讲述南路(粤桂边)父辈的故事”歌舞剧在穗首演
西安市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及绕城高速组合立交方案研究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
河东南路金代戏剧:中国戏剧发展的特殊形态——李文《金代河东南路戏剧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