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9-03-04王春光李贞晶
王春光 李贞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1 珠海市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各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所得,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为标题的论文多达6000多篇,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等方面都有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观点,而且很多研究观点在社会实践中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考》以中国武术为例,提出文化碰撞与异域武术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以及学校武术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限,从而顺应国家文化大战略,创导和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构成形态及特征进行整体把握,以批判地继承、选择地吸收、不断地创新的思辨观,对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艰难发展历程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陷困境等问题进行研究[2]。文章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必须进行价值重构,承担历史是使命,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体系。通过同样的方法检测有关珠海体育发展的论文共299篇,而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论文只有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只有1篇,刘亚《珠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对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传统体育技艺类的7个项目进行研究整理,其中包括斗门醒狮运动、斗门莲洲舞龙、前山凤鸡舞、斗门乾务飘色、装泥鱼比赛、三灶鹤舞和荔山佛家拳的整理[3]。
从宏观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来看,上文中提到的几位知名学者都已经阐释很清楚,而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落地”的本土研究也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研究的常态,但在民俗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如火如荼的珠海却较少见到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文献,形成一种项目发展的现实与理论研究的断层,所以形成珠海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影响力较弱,经济特区文化宣传的“窗口”狭小以及文化名片的单一局面。具有悠久历史的珠海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珠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阐释很清楚),如果对珠海现有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梳理和挖掘,构建一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功路径,对丰富经济特区文明的建设内涵,挖掘珠海文化深度,为世界打开珠海窗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珠海有原始社会的沙丘文化遗址记载了早期人的活动轨迹,也有宝镜山摩岩石刻刻画出的珠海文化,更为突出的是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成了敢为人先的经济试验田。由于优越的沿海地理环境和临近澳门的特殊优势,使得珠海成为一个中外游客和商人的中转站,因此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共同交融演绎着南粤地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并在珠海这片热土上和睦相处、互赢共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俗民情,也创造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政治、宗教和民俗寓意的斗门醒狮运动,气势恢宏、舞技卓越的斗门莲洲舞龙,集体育、舞蹈与美学为一体的前
导刊,2011(7):132-135.
[5]杨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及多元生态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5):80-82.
[6]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12):3-7.
[7]王春光.近代中华武术功能的转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1):72-75.
[8]郑朝沙.岭南香山体育民俗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8):33-36.
[9]王春光.岭南武林人物黄飞鸿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