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中黑色背影的色彩美学意义解读 *

2019-03-03

阴山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朱自清徐州背影

刘 丽 丽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一、前言

记得,易中天在《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于丹〈论语心得〉序》中谈道: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在“百家讲坛”的演播室,于丹身着一袭白色衣裙,端坐在一张长长的黄色沙发上,她的旁边是穿着红色衣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自己则身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服装没有经过刻意设计,访谈也很轻松自由。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低头再瞧瞧自己的满身灰色,他便调侃地问道:“你们女子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什么色彩的?”于丹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便笑着应道:“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看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它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乔治·桑塔耶纳曾说:“各种色彩在欣赏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类似于其他感觉具有不同的价值,红不同于绿,绿也不同于紫。每种颜色都有一种兴奋作用,从而具有一种特定价值,所以最锐感的美可能富有感情暗示。”[1]这里,易中天的灰色与柴静于丹的桃红李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色彩美学效果,给了我们情感上的暗示:灰色的色彩感虽不是很强,但它却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人们常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但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缺乏生命力。易中天所言“我们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大千世界应该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和多彩的世界链接。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可见,色彩绝不单纯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视觉颜色,它是有语言的,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意义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着色,但是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作家仍然讲究色彩的明暗和冷暖,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使文学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久的生命力。选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称是把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不朽佳作。一直以来,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解读都是文学名家和文学爱好者讨论的话题,但很少有人从色彩美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次解读。

《背影》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读书的情景,文章不长,只有一千多字。综观全文,文章写得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一种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以“背影”为题,作者把这种情感聚焦在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之中。

人生中,离人的“背影”总是让人留恋、怀想、感伤。朱自清以“背影”这个表达别离之情的意象切入,极具伤感情调,再配以黑色来渲染,就更令人辛酸。男儿有泪不轻弹,洒的都是离人泪。在这篇短短的散文里,作者写了三次流泪,都与父亲的黑色背影有关。尤其是在结尾处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2]作者极其沉痛地传达出无从逃脱的沧桑感和人生无可奈何的别离感。因而,这个黑色的背影绝不简简单单是个客观意义上的黑颜色的背影,而是浓缩着深沉情感意义的背影。从色彩美学意义上来看,黑色是冷色调,总会勾起人的伤心之情。每当作品中父亲那黑色的背影闪现时,读者总会鼻子酸酸的,一种无以言说的压抑和悲伤袭上心头。透过这个沉重的黑色背影,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失去老母的悲伤、晚年老境的颓唐以及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浓重悲凉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因而,“黑色背影”这个意象有着独特的色彩美学意义,对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晚境际遇的惨淡

文章以背影为聚焦点来表达情感,而这个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背影。

首先,这个黑色的背影是失去亲人时的痛楚的背影。

作者一生中与他的父亲有过无数次的见面,父亲正面的和背面的形象自然也会无数次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可是这一次的背影却极为独特,因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自己从北京到徐州奔丧回家见着父亲,在家中办完了丧事,与父亲同行,然后分手,各奔东西。分别前,父亲执意要送儿子去车站,父亲的黑色背影就是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出现的。可想而知,家中刚刚失去亲人,最悲伤不过的是父亲,但怕影响孩子的学业,父亲的悲痛是压抑在心头又无法在儿子面前表露的,因而,当这样一个肥胖的、蹒跚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黑色背影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

其次,这个黑色的背影是父亲晚境困顿时的辛酸的背影。

文中写道:“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2]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家道中落、际遇惨淡的辛酸。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是个读书人,少年起就外出谋生,充任官吏,于1915年到徐州任榷运局长。他聪明能干,但身上不免有着旧式官僚的通病:喜欢讲排场,吃馆子,还在徐州任上金屋藏娇。他的妻妾中一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怒火中烧,赶到徐州不依不饶,弄得满城风雨。这件事还被登上了《醒徐日报》头条,使得朱鸿钧颜面尽失,因此被上司革职。朱鸿钧的母亲也因此事急火攻心,染病卧床,不久在扬州去世。可以说徐州成了朱鸿钧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他因此也为自己荒唐的生活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中说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交卸”,即指此事。可想而知,当时朱自清父亲的心情应该是极为复杂的,因而父亲的这个黑色背影是一个融注着颓唐、潦倒、无助、失措、愧疚、尴尬等复杂情感的背影。

作者说“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惨淡,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受过中国最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也曾经身处官场,驰骋商场,做过许多大事,按常理,靠着自己的阅历、智慧和勤奋,他们家的生活现状会很是不错的,但是,如今他们都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问题。联系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动荡的社会,百姓痛苦挣扎是任何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由于家庭破落、生活惨淡,远走他乡正是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奈与彷徨。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仅是家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还有当时社会的悲哀!因而父亲这个黑色背影给人的压抑感会更为强烈,它反映出的不单纯是一个家庭的伤痛,还有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沉重。

二、父子疏离的悲伤与冰释前嫌的企盼

解读文学作品,必须要能够从字面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注意文字前后的联系,才能领悟作者文本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文中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的语言表达再朴实不过,但其中的一个“不”字却耐人寻味。试想,如果我们把“不”字改为“没有”,表达的意思还和原文一样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相见”是指“不想相见”,而“没有相见”,是指“想相见,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相见”。文章结尾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可以佐证这对父子是不情愿见面的,感情上是有过隔阂的。

查阅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实际上积怨是很深的:对于父亲早年在徐州为官期间不雅的生活方式,虽然从小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子不言父之过”,他没有办法对父亲进行规劝,但这使得接触了新文化的朱自清极为不满;父亲曾为朱自清包办过婚姻,朱自清不愿意,使得父子间有了隔阂;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名为“朱自华”,惹怒了父亲;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那一年,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自作主张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此后,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他怅然离开;后来,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与他说话,从此父子之间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冷战。

因徐州之变故,此后朱自清对父亲朱鸿钧愈加冷淡。朱鸿钧因精力等诸多原因,虽尽全力打拼,但也无力挽回困境,日趋见老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我,惦记我的儿子”,常写信相询;而朱自清随着年岁的增长,心理上也慢慢理解并接纳了父亲,他时常看着身边天真无邪的儿子,想到远方为着生计依旧奔波的老父,南京浦口送别的情景,时时浮上心头,父子间过往的一切不愉快渐渐烟消云散,对父亲的惦记和思念终于让朱自清诉诸笔端。细读《背影》,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来信说自己“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按理说,父亲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不用儿女挂念,可是父亲接着写的却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肩膀疼的小毛病怎么可能很快导致“大去”呢?显然不是,事实上,朱自清的父亲写此信后的二十年才离世。可是,为什么父亲要在信中这样表达呢?细细读来,从在这些矛盾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是父亲思念儿子了,但碍于脸面没有明说,这也正是父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当然心知肚明,潸然泪下,泪光中父亲那黑色的背影又出现在眼前,于是,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朱自清笔下如行云流水般汇聚,才有了散文名作《背影》的问世。可见,文中这个黑色的背影,有着父子间疏离的悲痛与伤感,更有着冰释前嫌的渴盼与慰藉。

据资料记载,1928年,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看到其中一篇是哥哥写父亲的文章,急忙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送给父亲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已经行动不便,他慢慢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读着读着,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读完全文之后,他老人家昏黄的眼珠放射出了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

三、爱子心切的艰辛与误解父爱的愧悔

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中这样描述父爱:“爸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到。”这句话道出了父爱的特点:深沉、含蓄、羞于表达。《背影》中的父子之爱是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的爱的方式:碍于面子,不沟通,后悔却不轻易认错,爱得深沉却又爱得艰难。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反常的和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来加以分析。

朱自清一生行文很少提及徐州,也许是因为徐州是其父朱鸿钧伤心地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徐州是他的家庭突遭变故的一个羞于启齿的见证。但这次他去徐州是因为祖母去世了,处理完丧事,父亲去南京谋事,自己回北平上学,父子同行。在这次短暂的“同行”中,父亲对儿子有着百般的关照与呵护。按照一般情理,这一回父亲为办丧事又是变卖典质又是四处借钱,而且工作也没有了,心情之苦闷烦恼可想而知;况且马上又要出外谋事,行旅匆匆,哪里有什么好心情与闲工夫去关照一个北平已来往过多次的二十多岁的儿子,而且一路上百般呵护,踌躇又踌躇,嘱咐再嘱咐,体贴入微。仔细想来,不言自明,是因为父亲怕家庭突遭变故会让儿子伤心,过度伤心会影响儿子的学业,这是父爱使然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一句似乎可有可无,但貌似闲笔,实则却最显张力。写自己与朋友“勾留了一日”,说明“我”是比较悠闲的,而此时的父亲忙着为祖母操办丧事,丢了工作,又忙于要寻事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执意来送我。我在可以与朋友游逛勾留一待就是一日的清闲中,对父亲忙中挤时间来为我做种种琐碎之事不但不心怀感激,反而处处嫌他麻烦。现在回想起来,曾经的清闲亦如当初的“太聪明”一样,是令作者愧悔的。因而,望着父亲那肥胖的、蹒跚的、努力的黑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四、结语

人间情感毕竟是无法轻易剪断的,尤其是懵懂时期的天性,更显得弥足珍贵。《背影》这样一篇文字质朴的追忆式散文发表以来,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父亲那“黑色的背影”时时闪现在读者的眼前,催人泪下。

筷子兄弟曾拍过一部微电影名叫《父亲》,讲述了女儿渐渐长大、父亲一天天变老并身患疾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父女之间爱的温暖,爱的酸辛。近期热播的反映家庭伦理的电视剧《都挺好》,也揭示了这样的道理:成长就是我们终于和父亲止战:懂方式,用对方喜欢的方式相处;善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莫等待,用最有爱的方式站立成庇护父母的最好姿态。朱自清先生笔下反复出现的父亲那黑色的背影,让读者看到了父爱的艰辛与沉重,但同时也更让我们看到那抹温馨的亮色的光照:那便是父慈子孝的亲情的温暖!

猜你喜欢

朱自清徐州背影
清芬正气朱自清
疫散待春回
两个背影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