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发展: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三重维度

2019-03-0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发展

王 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要实现这两者不但要提升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而且必须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不断发挥,也就是要在这种宏大卓绝的征程中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习近平对于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高度重视。他反复强调人的宝贵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强大的主体力量。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与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力量的发挥、人的全面发展在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物质生产力量与财富进步的推动。因此,中国必须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创新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另一方面,习近平提出以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来造就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塑造人的精神品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1]这就要以推动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交流来养育人、加强人、提高人、开拓人,以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与最终目标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民族自信、现代化素质。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根本指向是人创造活力的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全面发展。“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2]“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2]“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3]只有人的“文化”,人民群众才能够养育正确的精神力量,端正自己的探索与发展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正确发展经济、提升政治、治理社会、平衡生态。因此,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4]“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5]

一、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第一维度是文艺为人,文艺和互联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生产,增强人的现实力量

习近平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6]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建设的文化强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导向与人学视野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导向。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正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7]“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8]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文艺与互联网的发展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文艺建设与互联网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文艺和互联网就是人民的文艺和互联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9]“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而社会主义的文艺和互联网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才能在这两个领域发挥应有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引导人民方向、纠正错误倾向的重要作用,才能深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张的道德追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习近平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文艺与互联网建设所要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习近平指出,文艺与网信事业要具有以问题导向来倾听时代与人民声音的追求。习近平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观点。一个时代所呈现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就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急迫问题。而找到了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能够发现这个时代所呈现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规律。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与网信事业的建设必须面对时代的问题、倾听时代的声音,这样才能遵循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创新。而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无疑正在给文学艺术的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也为互联网建设提供了长远持久的机遇。因此,文艺工作者和网信事业的领导者和工作者必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文艺工作者才能倾听得到时代的声音、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存在。也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海底”,文艺工作者和网信事业的领导者和工作者就能够找到开掘事业的原始材料和发展事业的根本规律。“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1]“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高尚”。[12]而互联网中的网民们称自己为“草根”,这种“草根”恰恰就是“草野”,也就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的人民大众。习近平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网络”这种“草野”中寻找时代的声音与人民的要求,在民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10]习近平提出,文艺工作者与网信事业的领导者和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就是要读懂“社会”这本大书。因为只有读懂了社会,读透了社会,也就是读懂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读透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文艺创作与网信建设才能够具有思想深度与视域宽度。“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12]其次,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文艺与网信事业必须在弘扬正能量的前提下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他们的正确发展。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全部文艺工作的出发点。而人民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词汇。实际上,人民在文艺家的眼里,应该是一个个千姿百态、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这些生命个体的经历与人生是不同的,他们具有非常不同的爱恨与内心的冲突挣扎。同时,人民群众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着共同的对正义公平与社会道德的追求与向往。因此,满足他们丰富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需要鼓励人、启迪人、振奋人。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善美战胜丑恶。要使他们在艰难时能够看到希望,在困难中感受到光明。只有在文艺作品中,使人民看到了前方还有希望,人民才能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人才能够找到思想的大路与奋斗的源泉:“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12]“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13]习近平认为,互联网空间在当代而言,实际上已成为中国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因此,互联网平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整合与动员的功能。互联网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意味着在这个巨大空间中对于人民群众的引导与交流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国家观与人生观,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作风。习近平提出将这个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升为一个凝聚人心与社会共识的“同心圆”:“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为了形成互联网空间的“同心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在网络空间上走“群众路线”。这种群众路线重在结合,即了解与帮助、吸纳与说明、支持与化解、民主与监督。党的领导机关与干部要利用网络空间了解民意、回应关注、提供帮助、接受建议、廓清认识、化解怨言、纠正错误。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才能在良好的风气与氛围中,而不是充满着谩骂、虚假、暴力与色情的空间中丧失方向、是非不辨、人心涣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0]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第二维度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人民的精神根脉,提高人的民族自信

习近平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而这三者无不紧紧依靠于人民群众的自觉和选择。因此,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作风实际上奠定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14]习近平认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这种民族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这四种精神都来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与创新。“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2]“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11]习近平认为,中国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就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植养育。而这种培植与养育则在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首先,习近平提出坚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基因就是要坚持“中国立场”,也就是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人坚持“中国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国人才能够真正有力地面对世界的挑战与中国自身发展所面对的难题。习近平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实践中国人所应坚持的“中国立场。”第一、中国人必须坚定不移、充满自信地信仰崇尚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与真理性。习近平指出,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所走过的5000多年的道路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相同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特发展性与民族性。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发展中不间断地、持续地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民族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文化。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民族特性成就了中华文明整体的深厚性和鲜明性。中华文明的深厚性和鲜明性支撑造就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独特连续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精神追求。因此,习近平认为,坚持“中国立场”,就要热爱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坚持中华文化、树立文化的自信。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就要坚持走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的民族与国家的后面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14]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就要反对去历史化、去中国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5]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就要反对崇洋媚外、西化洋化。“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11]第二、中国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继承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习近平认为,当代中国人同样面临着解决人类的思想和物质财富相互冲突的困境、人与自然冲突的困境、治理能力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能够给人们提供重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启示。也就使中国人能够更好地从历史角度反思现实,更好地认识当代世界,从而更好地改造当代中国世界。例如,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俭约自守的思想,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慎独的自省精神,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经世致用的思想作风。中国人只要善于继承、努力吸纳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原则,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人生发展、环境保护、财富追求、治理国家、公平正义等各个方面提高认识并且应用于实践。“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1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3]其次,习近平指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实现民族复兴的道德和理想基础。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与时俱进、应物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革故鼎新、创新发展的精神。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在于对于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变革飞跃时代的当代意义。习近平提出,不仅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追求,而且对于当代人而言,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激发出来。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由于与西方世界思想文化道德的不断碰撞融汇以及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利益追逐,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信仰呈现大活跃、多元化,追求物欲化、道德淡漠化、信仰迷失化已经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一些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这样那样的负面现象,势必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价值追求和道德作风。如果不纠正、不引导、不树立,中国人在物质财富大发展的同时将迎接的是持续的道德信仰大滑坡的现象,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精神基础和人的素质将面临严重挑战,中国梦的实现将难以顺利实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这一任务,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深层基因在于对于人的教化,对于社会的教化,对于国家的治理,它将“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广阔而深厚地渗透在个人、社会、国家的教化之中。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凝聚人心、共识共进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教化的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等三个方面去粗取精、提炼升华,改造创新成为当代中国人共同信仰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总而言之,就是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育人的、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和道德追求与当代社会、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含义和新的解释,发挥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思想教化、道德培养的价值作用,创造当代有益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道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3]

三、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第三维度是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外人民共同开拓视野、增长智慧,促进整个人类精神和能力的进步

习近平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不仅包含着通过文化的建设与坚持来提升中国人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而且蕴含着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公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的精神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指出,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断地战胜着战争、动乱、贫穷与落后,人类世界在经历着经济调整、政治秩序、政治体系的革新中正奋力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变得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发展,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发展,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在一个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世界中,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在变得难以分割。无论是在面对世界共同的问题,如生态恶化、战乱冲突、难民转移、经济复苏、恐怖袭击等,还是在各国面对的自身难题,如就业问题、贫富差异、经济发展等方面,世界各国都需要加强联系、互相帮助。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局面使世界各国正在日益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主导下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走向中叶的客观事实。无论是你反对还是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影响着它们的政治选择、经济调整、文化发展、社会面貌、生态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也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走向。中国政府在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时,必须要有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也就是在发展中将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规则同时考虑,同时融合。而这种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是由人来树立的、人来培育的。只有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人和人民群众乃至具有世界情怀的世界公民才能够实践推动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习近平强调世界人民的一体性与共进性,只有世界人民的一体性与共进性,中国梦与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想才能够实现。而这种世界人民的一体性与共进性的形成,则根本依靠于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13]“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3]习近平反复指出,文明与文化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待某种文化,也不能盲目顶礼膜拜某种文化。所有人类产生与创造的文明文化均是当时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必须平等对待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包容互鉴的态度有益于当今人类继续前进、继续学习,有益于不断增强人,也就是世界公民的整体素质与视野能力。习近平认为,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人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积极传播出去,大力宣传中华文化和中国方案。这样做能够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积极传播与交流,能够使外国人开拓眼界,增长智慧。特别是在了解中国文明的过程中,能够学习东方古国的传统智慧与吸取解决他们所面临社会问题的方法。因此,中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交融,一定能够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智、觉悟与能力。这样,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他国人民也能够在吸收东方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启示中不断实现他们的个人与民族梦想。“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6]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国梦的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中国人必须要积极向世界各国的文化学习,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多彩多姿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形成世界眼光、提高我们处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整体的人文情怀与全球意识才能够不断增长。习近平所倡导建设的“一带一路”不仅是沿线各国的一种经济合作,而且更强调人文交流。这种人文交流强调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互动。它鼓励各国民众要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欣赏对方的历史、相互尊重对方的文明创造。这样一种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形成责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且可以使沿线各国人民滋养文化营养、提高文明程度、消除精神隔阂、拓展人文视野。因此,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这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宏观的文化强国战略途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借鉴不仅改变提高了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和视野眼光,而且使世界各国人民在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中丰富了精神世界、增添了精神力量。“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16]“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17]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