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依据

2019-03-03周朗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发展

周朗生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创作于1997年十五大之前,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后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走进新时代的先声。百年耻辱,百年抗争,百年探索,从《停滞的帝国》到《时间开始了》是那么的漫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弹指一挥间,世界向东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强起来。那么,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时代把握、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效的三维视角进行解读和诠释。

一、基于中国所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新变化的正确判断和评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执政党,始终关注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前沿动态。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就对时局作了科学预断——中国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交汇期。

(一)世界正处于发展变革的调整时期

就外部而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被唱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有抬头,恐怖主义、颜色革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金融危机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民族主义运动导致国家和地区严重动荡,等等。一句话,世界并不太平。具体可以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洞见其端倪。

一是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出现逆全球化暗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强劲的时代,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暗流,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改革开放40年的成效即是明证。当前,中国的经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和世界各国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目前中国国内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年内生产总值已增长到90多万亿,已稳居于世界第二,对全世界的经济贡献率近30%。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仍不断,并且世界经济的颓势仍难于扭转,加之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货币政策也面临挑战:一是人民币盯着美元将不可避免跟随升值,对出口造成压力;二是国内需要高度警惕进口通缩,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在当前困扰世界的货币体系中,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债,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力量,如何进行全面考量是避免货币战争风险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关键。对中国而言,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迫使人民币小幅升值,并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我们需要保持对货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控制,防止国际快速投资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破坏,同时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

二是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杂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冷战格局。但自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彻底崩溃,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而如今的世界早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唱独角戏,而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格局和态势不可逆转。但随着中国的全面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威胁论”不断在美国甚至其他国家被提出。美国面对中国快速发展而产生焦虑,散布“中国威胁论”实际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预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树大招风”“树欲静而风不止”效应会日益凸显。在风云际会的世界政治舞台中,中国只有坚持发展自己并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分享给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在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中实现共享发展。

三是文化多元化发展中坚持本民族文化定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总是与国际接轨,作为国际的代表,比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标准来形塑自己。这其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文化渗透”的形式,美国通过“三片文化”——影片、芯片和薯片——向中国宣传他们的“超级大国形象”,并且使得国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而面对这样的文化挑战,中国人民应该树立批判意识和自信意识。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强烈的自信自觉意识。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虽然近代以来我国落伍了,但是历经百年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文化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更加灿烂。

(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就国内而言,中国全面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表现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形成,等等;挑战也十分严峻,表现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没有硝烟的战争、脱贫攻坚、政治生态改善等。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前几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经济环境之中,即经济“新常态”,其主要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征[3],不论是“速度”“结构”还是“动力”,无不表证了我国已经逐步从“制造国家”转变为“创造国家”。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复苏同步政策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新能源经济快速增长,市场预期在宏观和微观经济表现的基础上继续改善,整体经济保持稳定,复苏态势优于预期,中国取得宏观经济调整的阶段性胜利。尽管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并且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是政治生态积极改善。腐败是政治之毒瘤,是政治生态之污染源。为了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成为最突出的工作亮点,“打虎拍蝇”成为最流行的词汇,“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我国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从2012年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80多人、厅局级干部8600多人、县处级干部6.6万人;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万多起,处理24万多人;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3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64.8万人。[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十八大以来反腐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的势头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正如作家二月河所说,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其实,习近平任职总书记之后第一次与记者见面,就直言反腐。在他看来,腐败问题可能导致“亡党亡国”。在习近平眼里,“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5]。反腐败的伟大斗争从处于“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三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世界各国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有益的,我们都会积极借鉴吸收;同时,也积极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围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坚持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全面提升我国文化的水平。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小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上的小康。目前,我国不仅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也大有可为。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力量作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引领。一句话,只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二、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反思

中国有句古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范”,再到“以苏为训”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理论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值得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吸取和借鉴。政治上,苏联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经济上,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思想上,苏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产阶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上述制度是符合《共产党宣言》里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材料和天然养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然而,正如列宁曾经说过:苏维埃“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7]如果这些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必将导致失败。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表现为政治上高度集权和经济上高度计划。从苏联的失败中,我们认真吸取了以下教训:

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如果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做到坚持,必须发展。这要求执政党要以实际情况为中心,着重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进行新的实践,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通用模式。各国应该结合本国实际,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质上是各国社会主义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国情对适合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进行探索,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否则必将产生问题。苏联模式就是明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突破和超越,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构想的发展和创新。

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发展生产力时,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全面建设,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发展前景,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为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提供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具体的建设方案,所以我们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信念,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是与时俱进,不忘根本。中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历史变革,又根源于现实发展的理论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近40 年的发展,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理论是现实变革的先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试图在20世纪末实现对社会主义的不战而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发达国家纷纷唱衰中国。然而,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貌。

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的最新成就,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划时代的理论新建树。回顾以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政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则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可见一斑。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和趋势

社会主义并没有因为苏东剧变而偃旗息鼓,相反,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深入反思和积极探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本国实际出发,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积极寻找新途径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表现出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流派日益多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目前,除了中国、越南等影响广泛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既包括名目众多的社会主义力量,也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还包括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模式。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被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它在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广泛影响。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以其纲领《绿色乌托邦》宣告了生态社会主义的诞生,随后步入政坛。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出现了一批非马克思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各种社会主义,可称之为第三世界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正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差异性,才使得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代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性质的元素,因而也就产生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林立的局面。”[8]从广义上讲,这些共同构成了全球社会主义的百花园。

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思想理论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实践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本国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特点。换言之,世界各国执政的和没有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都在从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本国本地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中国、越南、老挝、古巴等国,相继推进改革开放、革新调整和国家治理,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欧洲中左翼政党的社会主义主张则带有浓郁的欧洲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刻的基督教文明的烙印。可见,不同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外部环境决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三是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仅体现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更进一步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可持续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发展势头正在持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将次第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里程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示范效应不可估量。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等思想顺应并代表着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方向,逐渐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而广泛的认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在逐步改变上世纪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失误带给社会主义运动的负面影响,正在全世界人民心中重树社会主义的正面形象。

社会主义是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历史上,确立和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都要在反复的探索、失败、再探索中不断前进,直到最后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其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和曲折是很正常的。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9]只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失误和挫折,认真总结其带来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就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紧紧抓住国际范围内和平、发展、合作的趋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走出传统的乡土中国,阔步迈向复兴中国的新阶段。

一是法治中国全面进步。中国法治的历史传统比较薄弱,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由此奠定了中国法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党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0]。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继续高举社会主义法治大旗,紧紧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二是廉洁中国成效卓著。腐败是“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1]45。腐败是政治之癌,是社会之痛,是政党之祸。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度时期腐败盛行,并还有人标榜腐败是“一种打通现代化道路的润滑剂”[10]53。事实上,腐败不仅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且对社会经济的伤害十分恶劣,腐败丛生导致社会经济活力减退、民怨沸腾甚至一国经济政治崩溃,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高举反腐倡廉大旗,“老虎”“苍蝇”一起打,如2014年开展的“猎狐行动”,2015年开展的“天网行动”和百名外逃人员红色通缉令等工作均卓有成效,截至2016年底,已从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2442人,其中国家工作人员397人,“百名红通人员”37人,追赃金额85.42亿元[12]。一组组数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目前,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内正气在上升,党风在好转,社会风气在上扬,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可见,“廉洁中国”建设战略既有利于进一步清晰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目标与发展方向,指引、深化、升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助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三是小康中国同步实现。大同小康的美好愿景似乎从来都是古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屈原《离骚》中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道尽了农耕社会民生之疾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民生建设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民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小康不再是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全面小康已经基本具备基本条件:一是绝大多数地区人均GDP 水平达到国际可比的中等收入水平;二是现在城市户籍人口中的 80% 都“自有住房”,达到中产或小康标准,基本实现人人“住有所居”,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全面小康的住房标准;三是人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网基本完善。此外,人们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全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实现全面小康,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创新中国驱动发展。高速宽带网络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促进国家宽带网络发展,我国提出了“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3]可知:一是基础资源保有量稳步增长,资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12月,“.CN”达到2124.3万个;此外,光缆、互联网接入端口、移动电话基站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二是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到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7年的97.5%提升至98.6%。三是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线上政务、网络安全发展又好又快。此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天,美丽中国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二是经济发展转型为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其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就为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进步为其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环境。“美丽中国”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责任和担当,这些将引领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结语

“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14]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了中国共产党大格局和大智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今天将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依次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跃迁,这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直以来,温饱是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最朴素最直观的愿望,用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奇的是不仅养活了,养富了,还养强壮了。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一步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引领力,这一切的根本缘由,就是在“时代”“格局”的时空压缩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尊崇和基本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