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农民意愿分析与政策选择研究

2019-03-03于杉杉胡恒钊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农村

于杉杉 胡恒钊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是相对于农民外出打工及迁往大城市或城镇的城镇化,由于其较大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意愿,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村情和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着力于选取适合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服务。

一、就地城镇化的含义及其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

(一)就地城镇化的含义

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民生活工作在农村,以农村为核心发展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变,形成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及医疗卫生水平等的优化。”[1]

农村就地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民,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就地城镇化工作时应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制定就地城镇化的政策时,更加考虑到农民是否受益,以及农民被迫外出打工,迁往大城市的问题能否在就地城镇化政策制定时得到解决,从根本上来建设农村,大力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就地城镇化更加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幸福感的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导致农民幸福感高低的因素是收入因素。农民选择外迁到城市和外出打工的直接原因是收入可观,能够改善其生活水平。农村就地城镇化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发展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提高其经济收入,从而保证农村留得住人才,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农村就地城镇化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对比城乡之间的差距,最明显的就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差别,因此很多农民在选择生活地点时,更加喜欢选择城市作为其生活的场所。对农民来说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问题,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农村的教育水平。另外,城村之间的卫生服务体系有所差距,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农民在生活上的便利和服务。

(二)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

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形式,但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适用环境,不能一概而论。传统的城镇化更加“注重以经济建设为本,以土地为本的理念。”[2]在进行城镇化过程中忽略人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本进行,在规划和建设城镇时,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的土地被占用,资源被占用。虽然短期内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随着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加深,极易产生城市病。就地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则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在城镇化的策略选择方面,农村就近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利用农村资源,在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进行城镇化,既发展农村经济,也为农民改善生活水平,在提高农民满意度方面具有长久的效用。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背景下,就地城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施行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就地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城镇化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建设,从这两方面间接地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就地城镇化在注重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融合农民与城镇建设和经济同步发展,让农民做城镇化的建设者和成果享用者。

二、影响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的因素分析

在进行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要建设者,农民回乡建设的意愿关系着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成效,因此对影响农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开展建设。

(一)农民的乡土情结

相对来说,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比城市好些,农民内心更加喜欢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城市病导致资源紧张、物价飞涨、生活成本高、空气质量差,导致很多农民内心更加倾向于农村的乡土生活。因此,如果农村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带给农民的便利水平相近,农民更加喜欢生活在土生土长的农村。农民背井离乡的生活不是遵从其内心的愿望,而是因为大城市在各个方面更加具有吸引力,农民逼不得已异地生活,从而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农民的经济状况

在农村生活的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中打工的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大量农民前往城市生活工作的直接原因。城市工作机会多、工资高,农民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更加喜欢前往大城市工作。在农村的农民就业机会相对单一,工资水平相对于城市低,农民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其生活水平,因此很多农民更倾向于前往城镇生活。

(三)农民的市民化意向程度

在城乡不均衡的发展中,人们的固定思维就是农民就是居住在乡村,在乡村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这种思想观念是农民不愿意进入城镇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从农民对于市民化的整体意向态度来分析,“和返乡相比,农村人口对于城镇化的期望值更高;与返乡后务农比较,农民更加倾向于返乡非农就业。”[3]农村人口对于城镇化的意向程度较高,这对于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意愿产生一定影响。

(四)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民异地打工居住的关键因素。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素质水平存在差异,在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由于工作而缺失,农民希望子女和城市中的孩子一样受到更好的教育,考取好的学校,从而改善子女的生活水平。由于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差距,农民子女更倾向于大城市就读。“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强调要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4]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乡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大力改善,确保每一位农民的孩子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学习待遇。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是影响农民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显落后于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我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在硬件设备方面仍然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都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民不愿意返回村生活。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更加多样化。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发展方面都远远强于农村,因此农民在对居住地选择时更加趋向于选择有多样化文化服务体系的城市居住。

三、中国农村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选择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绿色产业

带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绿色产业。每一个村庄的村情不一样,资源的存有和可利用情况不一,不能一刀切地根据现有的城镇化经验去开展就地城镇化的经济建设。乡村特色资源的独特优势,需要基层政府重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合适的工作岗位。农民意愿方面收入因素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工作岗位的薪资上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村产业的发展不能单一地进行发展,这样不利于产业发展走出去,要协同区域联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要打造既能走出去也能经得起检验的高质量绿色产业。与周边农村或者乡镇协同发展,这样既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来优化内部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建设农村,加快实现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

(二)精准帮扶:实施留得住青年的就业政策

在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青年是建设农村的主力,因此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政策。政策帮扶的开展要结合农村青年的实际,结合青年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进行政策研究和落实。

农村青年普遍素质偏低,容易造成岗位与青年素质不匹配,因此在就业岗位岗前培训方面需要积极地对其进行指导培育,不断提高青年的能力,让青年喜欢留在农村。此外,鼓励青年回村创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与补贴,让青年在创业中降低风险,一心一意留在农村创业,在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加快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以人为本: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农民是否满意,农民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教育体系要更加注重教育资源的分配,农民前往城镇生活的原因包括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资源。因此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一是要创建适合学生的校园,并且加大教育设备投入。二是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敬老院看望老人活动、文化课堂活动等。三是要确保老师的工资收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老师有机会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影响农民迁往城市的原因包括农村的公共文化服体系不健全,形式单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国也在加紧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是有所不足,因此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构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协同发展,在建设乡村书院的同时要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农村文化方面的重要指示,确保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中享受和城镇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责任制

基层领导干部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基层领导干部责任制,这样基层领导干部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农村发展新思路,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责任制,把责任更加明确细化,使每一名干部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责任。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把国家相关政策吃透,结合本村特色开展各项工作,对于政策的可行性要反复进行检验和论证,把农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用制度来约束和引领基层领导干部,使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我国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就地城镇化比较符合农村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准确分析农民的实际情况,加快农村就地城镇化步伐,以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面貌和经济状况,不断开辟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