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
2019-03-03王晋晓
王晋晓 李 娜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理论,推动了民族团结理论的创新发展,使全党、各族人民对多民族国情、民族问题概念、民族问题解决道路及政策有了新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创了民族工作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们在领导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首先,他们认为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共同反抗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希望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奋斗。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各民族之间存在对抗、斗争、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各民族间共同利益实现前提就是消灭现存的所有制,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剥削消失,民族之间的剥削也会消失;民族之间没有了剥削,民族之间的斗争才会消失,各民族才会有和谐关系。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还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在《神圣家族》中他们明确提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优秀闪光的地方,民族之间地位是一律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恩格斯结合实际考察提出民族偏见、优越、歧视来源于利己主义,一味追求本民族利益不顾其他民族利益,最终只会走向狭隘民族主义,不可避免会出现对抗、战争。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列宁立足于俄国的现实国情和革命现状,创造性地将马恩民族团结思想与俄国民族问题、革命斗争实际状况、帝国主义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形成列宁民族团结思想。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通过对外扩张,扩大统治范围,沙皇政府为了巩固所占领的土地,维护其政治统治,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进而深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列宁认为“这种压迫越厉害,就越需要各民族的无产者尽可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因为没有这种团结,反对这些压迫的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2.所以他提倡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同沙皇专治制度进行斗争,才能获得平等,获得解放。列宁在1894年第一次在文章中使用了“团结”一词,他认为消除民族仇恨只能是压迫者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剥削阶级,他所提倡的团结是没有阶级之分的团结,认为压迫者都是团结的主体。另外,列宁提出民族团结的组织是各民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重视民族平等,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主张发展生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等观点。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既促进了俄国民族团结和革命事业发展,也为其他受殖民压迫的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汲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精髓,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符合我国民族发展的民族团结思想。毛泽东曾指出民族剥削是民族压迫产生的最深原因,只有推翻不平等的剥削制度,打破这种不和谐不平等的关系,各民族才能团结起来,他剖析了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为民族解放指明了方向。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在带领红军进行长征的途中,途经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号召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敌,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故事也成为佳话,民族团结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民族团结,他提出要制定民族地区法律法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两个离不开”思想,在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指出民族团结、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国家命运,将民族问题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出党对民族团结的重视。江泽民在新疆地区视察民族工作时提出“三个离不开”,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对“两个离不开”的进一步发展。胡锦涛提出了“两个共同”的观点,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前者为后者提供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坚实基础,还提出了促进民族关系的“三和”思想,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与历届领导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丰富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71个字高度凝练了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其落脚点是在民族团结教育上,以民族政策为具体方式,要求积极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交流的感召力,加深民族融合的黏合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究。
(一)目标引领: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引领民族团结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民族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坚固的基础作支撑,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不能置身事外,将每个人的力量聚到一起,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希望,否则终将只是一句口号。这不仅仅是现实所要求的,更是历史所决定的。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泛、文化多元促使民族之间不得不进行往来,正是在这种往来间,民族融合不断加深,最终形成大统一。秦王朝终结了七国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目的就是进行统一。汉朝设置各种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促进匈奴族、鲜卑族与华夏大民族的融合,正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成就了大汉辉煌。唐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因此唐朝在民族交流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携带的书籍涉及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深受少数民族人们的爱戴,被尊称为 “天可汗”。就是这种开明的政策维护了唐朝政治稳定,对少数民族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时期,由于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执政,他们入主中原,加快了融合的进程。到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各种思想兴起,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后来民族聚居地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今天我国政治版图的形成。近代的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全民族团结一致,统一战线积极抗敌,最终取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历史渊源和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同时不断颁布政策,完善民族理论,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族共同繁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能在每一次的分裂中走向一统,都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努力。在新的时代,习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民族团结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肯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指出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实践重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将其落实,致力民族团结,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二)思想基础:以五个认同为思想基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认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偏向,是一种意识。根据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推进物质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了这种认同心理,对民族团结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认同基础上的团结是有根基的团结,不会轻易就被瓦解打散,因此可以说认同是团结的前提。习总书记在五个认同方面多次强调,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五个认同,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完善了认同理论。五个认同的提出,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第一,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要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各族人民的国家观、民族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第二,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第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文明古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此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加强文化认同更有利于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第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一切工作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从未放松,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到今天,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完善民族理论,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第五,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也是由人民选择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必须坚持走这条道路,增强道路自信,只有这样各项事业才能得到保障。
(三)制度保障: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进行民族工作的基本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依据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实际分布现状决定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既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利益,也规范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可以说是用中国方式解决了中国问题的制度,堪称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完善,提升了制度的权威性。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肯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指出这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依据和宝贵经验,是坚决不能动摇的。他还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进行完善,提出了三结合,即民族与区域、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之后从制度角度融入了法律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也高度重视,在2014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升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核心,也是新时代进行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9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西化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比如拉萨的“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危害事件,而是有组织有谋划的系列犯罪事件,更是牵涉民族安全和国家统一的恐怖事件,甚至与一些反动势力有关。其制造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目的性令人发指,对此我们决不能容忍。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是保障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制度促交流、促合作、促融合,实实在在地推进民族工作,将各民族人民的心聚到一起,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
三、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推动、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其科学性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符合各民族利益要求,符合人民的心愿。
(一)开拓了民族工作新境界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将理论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开辟了民族工作新境界。首先,为提高对多民族基本国情的认识开辟了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有利因素。这是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新论断,“特色”“有利因素”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这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其次,开辟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新境界。习总书记提出“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既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准确定位,又号召各族人民积极助力实现“中国梦”。除此之外,习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根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要指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解决民族问题中国方案的高度凝练。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者,应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巩固中华共同体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内涵,将中华民族这个实体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最后,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开辟了发展性的新境界。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发展民族关系的重要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利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民族关系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关键词“和谐”,“和谐”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标,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希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新鲜血液,是进行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新力量。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以理论形式解决了实际问题,而实践又以具体方式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促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也证明了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性,因此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将理论落实到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指明了未来民族工作的方向,明确了民族工作的道路,提出了民族工作应该坚持的大政方针,习总书记这些观点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道路、方针、模式,是本国基本国情、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新观点、新思想,角度多元、牵涉广泛、深度与高度并存,包括认识我国多民族国情、丰富发展民族关系、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积极学习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争取掌握其理论精髓,使得民族工作如虎添翼,保持动力和活力,以制度自信促成价值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