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2019-03-02邱兼顾冯渊

关键词:花影动静动态

邱兼顾 冯渊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之中,表现客观世界的运动美是艺术的职责之一。描绘自然风景的诗和画,虽然时常呈现出一种恬静和煦的意境,但仍然包孕着丰富的动态美。我国古代艺术家虽受“人生而静”“静则生慧”的静观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耽乐丘壑,醉心林泉山水,但仍对自然界的动态美有着极敏锐的观察力。中国的艺术,无论是诗歌、绘画、书法,还是音乐、建筑、园林,都喜欢表现一种流动飘逸之境。这正是莱辛所说的“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动态美,是一种“媚”(《拉奥孔》)。游目骋怀、卷舒流动之美,是中国艺术的特质。

寻根溯源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流转飞动之美,根源于一种生命意识,这便是“气”的哲学。生命的流转,遵循着某种韵律与节奏,这就是《易》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既是有此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于是便呈现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一俯一仰种种生动姿态。这一哲学落实到美学层面,便是虚实、远近、动静等审美原则与表现手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手法,而是一种情感态度。诗人游目骋怀、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并进而变静态的、孤立的山水为动态的、流走的山水,其实正是其生命意念的高扬。“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李白《度荆门送别》)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两句诗,不仅写的风景相同,而且句式、语词也大致相同,表现的心灵感受,也同是一种飞动气势之美,但是李诗飞动中有流转、有无限的奔放与自由感,而杜诗则飞动中有沉雄、有浑灏、有无限的苍凉博大感。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不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内涵形式

动静相映(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是很多写景诗文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刘长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畫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意境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1.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尽管是一个动词,但它给读者展现的这幅画面分明是静止的,而是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而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诗句,“浮”“动”二词化静为动,“郡邑”“远空”本为静止的景物,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从侧面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汉江水汹涌东去,波澜的壮阔而飘浮和晃动的雄伟壮观景象。

2.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动衬静也可称为“以动写静”,典型的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去尽情地描写它如何静,而是以声衬静、以闹衬静,以一阵人语响来反衬空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深幽,营造了一个极具幽静的意境。“以静衬动”也可称为“以静写动”,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在动态描写、渲染中反衬出静态。“以动衬静”中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好和“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相反。

3.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动静结合”是“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励与静)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动静相映,要善于表现人物情态的特征,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和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即抓住“最富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富内涵、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的片刻。因为这一片刻没到“顶点”(莱辛语),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就捕捉住最有包孕的片刻、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从而把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使人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诗文中使用动静相映,能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律动和鸢飞鱼跃的流动飘逸之境。

阅读链接

[古人论“动”与“静”]

1.阅读下面几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王阳明《传习录》卷中)

(B)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C)余 尝 言 写 景 是 填 词 家

一 半 本 事 然 却 必 须 写 得 又 清 真 又 灵 幻 乃 妙 只 如 六 一 词 帘 影 无 风 花 影 频 移 动 九 个 字 看 他 何 等 清 真 却 何 等 灵 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为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儿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只一帘影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1)请为C段中画线句加上标点符号。

(2)请翻译C段“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中“上下句只是一意”的“一意”是指什么意思?请结合语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C语段对“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的分析,谈谈你对A语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花影动静动态
初探雨林
沉思
微·视界
粉墙花影
动静之间
花影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