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无可挑剔,好多人都看哭了

2019-03-02韩松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片刘慈欣

韩松

这终于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真正的科幻电影,很成功。它不再肤浅、幼稚,而是厚重、老练,有史诗感,总体上无可挑剔。虽然我之前也觉得应该如此,因为属于中国电影人的时间到了,但电影还是超出我的预期。

情节非常紧张,小高潮大高潮不断。另外,奇观做得很好,许多细节,非常真实,像纪录片一样,这是科幻片最难做的,包括整个地球的冰冻、地下城,还有地球发动机及其控制室、怪兽般的巨型卡车、空间站,以及木星,都很逼真。场面十分宏大,可以说一夜间跨越了一个时代。

在电影中,我目瞪口呆地看到了未来的北京和上海,那些高楼,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上海中心,已成廢墟,是一幢幢冰封的骨架。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面,也是尺度很大。

影片中,死人不少,包括整个杭州城35万人全部死掉。同样尺度很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能有一天真的就会遇到这样的灾难。地球开始流浪时,全球人口死掉了一半,仅剩35亿。电影的残酷性,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整个电影最关键的,还是有没有人物情感,能不能打动人。散场后,不少人说看哭了。有个上海来的科幻迷,本来情感内敛,不易动情的,也说他哭了三次。影片结束时,全场多次鼓掌。

刘慈欣担任的是《流浪地球》的监制。他是第一次看自己的电影。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他对电影的成功作了高度评价,并且发了一条微博,称“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在各方面也都达到了一流水准”。

我也觉得,这部电影,比起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的真人科幻片,比如《日本沉没》和《汉江怪兽》,要高至少两个档次。它也是能跻身好莱坞一流科幻片行列。这是没问题的。正常观众都能得出这个结论。当然不是说它没有毛病,但那都不是大问题。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松了一口气。之前害怕如果拍糟了,会影响今后的科幻电影信心,包括投资可能都不愿意进来。但现在看了,担心的则是后续的科幻片,哪怕要达到《流浪地球》这个水准,可能都有相当难度。但好在也看到了一个活的标本,大家实实在在知道了中国人拍科幻片的努力方向。今后要做的,至少是不能低于《流浪地球》的高度。

这部电影在大年初一上映。电影里也出现了春节的场景,还有中国的舞狮等,是在灾难中进行的。这里面,有它的思想深度。我们的贺岁片从来都是一个固定的程式,不离才子佳人吃喝玩乐的模式,还有不着边际的搞笑,但《流浪地球》给出了一个新视野,改变了既有的审美,把中国人的春节、故乡、家园、家庭的情感,放到浩茫的太空中,放到千万年的尺度上,作了一个颠覆,而且它是很严肃的。它说过年也要有一个庄严的态度,要有敬畏心。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农耕民族,我们是最早发展天文学的国家,对星辰太阳都很关注,但是近代中国变得很封闭……但这些年,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中产阶级崛起之后、全球化来了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把眼光投得比较远了,重新看星星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后发赶超,我们也开始关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流浪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就像台词里那句:“以前,我们关心的是钱,不会去考虑太阳。”那么,现在,我们有了更大的一种视野,整个宇宙,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存亡,都跟我们的当下生存状态息息相关。这里的哲学含义,很有一种“刘慈欣味道”。在电影中,刘慈欣也出场了,他成了中国航天员,照片挂在墙上。

电影的科学技术色彩也特别浓郁,从地球发动机的设计,到利用木星引力航行,到洛希极限,还有对整个航行的设计,包括引航员空间站、人工智能,都有过硬的交代,而不是像以前国内的一些所谓科幻片那样,只是凭想象胡乱编造。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可以小看。不光是科学发明,更在科学精神上,中国人有着短项。以前中国拍电影搞文化的,主要都是文科生,今后可能会有改变。

科学逻辑,是科幻片很关键的,对大部分农耕背景的中国导演是一个考验。《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太阳发生变化,人必须离开原来,到其他地方生活。中间有一个桥段,是地球要离开太阳系,就要借助木星的引力,所以才有后面一系列灾难。我就在等着看它怎么交代这个桥段,如果没交代木星引力,这个片子就不成功。这些细节从头到尾照顾得非常好。

这也是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部电影,是中国人面对末日灾难的反应,不再是美国人才会面对。它有中国人的家国观和英雄观。这也是刘慈欣作品给人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他始终以中国人的视角在观察宇宙。

我觉得,他的一个基本想法是,人类是要逃离,这很残酷惨烈,但爱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你仔细看他的作品,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带上他的眼睛》《乡村教师》《中国太阳》,一直到《三体》,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爱。这部电影很好地体现了刘慈欣的伦理思想: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和一般动物不一样。为了生存,我们必须重新找到联系彼此的纽带。

片子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最后,一个小女孩向全人类发起广播,说“我们”必须活下去,现在仅剩一支救援队了,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时候,电影用很多的镜头去讲述一个一个的车队纷纷掉头回到灾难中心进行援救,这是非常感人的场面。韩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每个国家的人都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说着“我来了”“我来了”,这是电影超越性的地方。最开始,家庭亲情还是最重要的,到最后就变成了整个人类的大爱。这种思想,我想在世界科幻里都很少见到。甚至可以说,这个片子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不是简单的一部电影,而有象征性,中国作为后来者,跨过了一个门槛。科幻电影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综合反映,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你的工业基础,还有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对政治、权利、民主等的认识,是否进入世界现代文明的主流了。这部电影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进入世界文明主流趋势。它是很多人多年努力的结果。中国近期涌现的科幻热,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化。这部电影可以解读的有很多。说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进步,这并不夸张。

(有删节)

“中国叙事”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当下西方语境所带来的诸种现实问题。包括《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电影,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工业化技巧的道路上仍未能称为“完成”,则更遑论构建完整的、自主体系的话语范式和价值逻辑,因此,“(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已经把握到了生态/地质灾难的临近并意识到只有全体人类跨越国家、民族、语言、宗教与地域的界线达成普遍的联合才有可能应对灾难。然而在力图在现实中实现这一联合的阶级叙事早已失语。于是,电影只能通过将其感知到的现实危机移置为虚构危机……所以,《流浪地球》的悲哀在于,它自身就是它试图去解决的那个问题的产物……它们都暴露了科幻文本创作中的一种想象力的缺失:我们能够想象与魔法无异的新奇技术与色彩各异的外星文明,乃至以上全部的彻底毁灭,但却总是无法想象一种前所未见全新社会制度。”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想象力”不足这一问题。

但是,《流浪地球》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其背后蕴含的时代逻辑,又是充满战斗性和希望的。“儿子眼中的泪花,映现出的不是战狼的‘拯救,而是父辈的‘牺牲。那个吴京奔向的‘中国,不是作为‘世界英雄的‘中国,而是背负着历史遗产的‘中国。”(《谈谈关于小破球的几种批判姿势》)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片刘慈欣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刘慈欣:《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