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分布与价值

2019-03-02

云南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观门类

王 挺

随着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工艺研究成为当下学界的一股热潮。各地传统工艺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争相探讨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传统工艺是历史时期形成的且传承下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手段,一般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研究、振兴传统工艺不能不关注这些工艺技术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传承历程。而关注工艺技术的传承历程必须基于丰富的史料,主要包括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类。在实物史料方面,无论是传世品,还是出土物,目前均能得到文博单位、社会团体、私人等的搜集、整理与保护。至于文献史料,虽然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技术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两部专书,但在正史、稗史、笔记、小说、方志、档案、私人文集等文献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工艺技术史料,然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系统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近年来,学界在此方面已经开始做出努力,如熊瑛对地方志中民间手工艺史料进行了挖掘探讨①熊瑛:《地方志中民间手工艺史料的发掘与利用——以明代织绣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第2期。,尚刚探讨了诗文、正史中工艺美术史料的价值②尚刚:《唐代诗文与工艺美术》,《装饰》2017年第3期;尚刚:《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王文杰整理、分类了中国传统竹工艺史料③王文杰:《中国竹工艺史料研究概论》,《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等等。但目前工艺技术史料的挖掘、整理,主要从工艺美术史角度出发,相对于整个传统工艺群体而言,关注的对象较为有限。从全面振兴传统工艺角度而言,有必要扩大工艺技术史料的挖掘范围,拓展工艺技术史料搜集整理的门类和内容。

古代笔记小说是中国历史文献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内容十分庞杂,对社会生活中的工艺技术及其产品有广泛记载,这对当前研究传统工艺有着重要价值。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较早认识到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工艺技术史料。他主张“搜辑史实,研究问题,想从人所不甚注意的野史笔记当中寻找滋补的材料”①谢国桢:《对于研究明清史的一点体会》,《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并对明代笔记小说进行了分类辑录,编成《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辑》一书,其中就包含大量工艺技术史料。尽管后来学者对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的某几类工艺技术史料也有所探讨②张江华:《明清笔记中的科技史料价值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第94-107页;樊嘉禄、张秉伦、方晓阳:《明代五种加工纸工艺史料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0年第1期。,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对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记载与价值进行整体分析的文章。鉴于此,本文试图归纳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记载的类型特征与分布情况,并对其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一、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特征

按照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拟定的分类方案,中国传统工艺大体可分为14大类,即: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雕塑、营造、织染绣及服饰制作、陶瓷烧造、金属采冶与加工、编织扎制、髹饰、家具制作、文房用品制作、印刷、剪刻印绘、特种工艺及其他。在每“大类”之下,又可分为若干“门类”,每“门类”之下又分若干“种类”,如此构成三级分类体系。③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2017年7月20日,第13版;华觉明等:《中国手工技艺》,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3页。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对这14大类传统工艺均有记载,但对每一种大类工艺技术记载的丰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据初步估计,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大约不少于3000种,这是一笔巨大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要在短时间内,将其中的工艺技术史料挖掘整理殆尽难度较大,为此笔者将目光聚焦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编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丛书上。该套丛书选取200余种笔记小说,时间跨度上起汉魏、下迄清末,内容上侧重于记事、记人,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这套丛书为主,尽可能多地兼顾其他笔记小说,探讨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类型特征,大体表现如下:

第一,文房用品制作、工具器械制作和农畜矿产品加工三大类记载较为丰富全面。

在文房用品制作大类,造纸、制墨、制砚、制笔、颜料等门类史料在笔记小说中都有记载,门类比较齐全,尤其是前三门类记载比较丰富。在造纸门类,既记载了历代各类纸张的历史、特征与工艺,如澄心堂纸、鄱阳白、白鹿纸、高丽贡笺、密香纸等,也记载了某一地区的造纸工艺技术,如浙江衢州常山、开化等县的造纸工艺,还记载了某一种独特的造纸工艺,如硾纸、撩纸等。在制墨门类,不仅记载了历代制墨工艺的历史流变,还对名墨的制作进行了细致记载,如李廷珪墨、罗小华墨等。在制笔门类,笔记小说对各式各样的笔管、笔毛的记载较多,如笔毛记载的种类就有羊毫、兔毫、狼毫、胎发、鸡毛、鹿毛、猩猩毛、鼠须、狸毛等。在制砚门类,笔记小说对砚材记载较为丰富,北宋何薳《春渚纪闻》卷9以专卷形式记载了各式各样的名砚,其中端石类砚较多。在颜料门类,朱砂在笔记小说中记载相对较多。

在工具器械制作大类,仪器仪表、日用器具等门类史料记载较丰富,交通工具、乐器制作、机械机具等门类史料记载次之,手工工具、农业工具等门类史料记载较少。在仪器仪表门类,记载的仪器种类涉及漏刻、记里鼓、更鼓、自鸣钟、时辰表、指南车、浑天仪、地动仪等,其中自鸣钟、漏刻等仪器的史料记载最为丰富。在日用器具门类,记载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扇、镜两类,如扇类就有“四川恭扇”“龙皮扇”“长柄羽扇”等条目记载。此外,被中香炉、灵璧石、象棋等日用品或玩具在笔记小说中也有相关记载。

在农畜矿产品加工大类,酿造、制茶、制盐、制糖、制香、火药火器等门类在笔记小说中都有相关记载,尤其是前三门类记载较为丰富,而制碱、制油、皮革加工等门类则较少记载。在酿造门类,笔记小说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酿酒种类,至于其他种类只有零星记录。在制茶门类,各种茶品的历史与工艺、某地的制茶工艺特色、各类茶器茶具的制作等在笔记小说中均有一定的记载。在制盐门类,对井盐、池盐两种记载较多,记载地点多集中在四川、云南、甘肃、山西、宁夏等地。

第二,雕塑、织染绣及服饰制作、陶瓷烧造、金属采冶与加工和髹漆大类的记载相对较为丰富,但涉及的门类不够全面。在雕塑大类,石雕、核雕、竹刻、石刻、泥塑等门类的高超工艺在笔记小说中常有记载,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石雕工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对“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工艺的记载,以及清代张潮《虞初新志》中“记桃核念珠”“核工记”等条展示了高超的微雕工艺,等等。在织染绣及服饰制作大类,丝织物门类记载较多,涉及锦、绢、绫、绸、纱、罗、棉布等种类,而印染工艺、服饰缝纫等门类有些零星记载。例如,就棉布工艺技术记载来看,《至正直记》卷1“松江花布”条、《柳南续笔》卷2“棉布之始”条等均记有重要信息。在陶瓷烧造大类,瓷器烧造门类记载较多,陶器、瓦当、玻璃等门类的记载虽少,但也不乏珍贵记载,如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清代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等均有玻璃制造工艺的珍贵记载①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9-171页。。在金属采冶与加工大类,采矿、炼银、煎银、炼铜、炼铁、炼铅、铸钱、淬铁、黄铜、鎏金、金属器具与制作工艺等在笔记小说中比较常见,如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4对宋代炼银、炼铜技术有非常详细的记载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15-518页。。在髹漆大类,漆艺的底胎技法、髹饰技法等在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如唐张鷟《朝野佥载》、明高濂《遵生八笺》对金属胎漆器的记载,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云南雕漆”条,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30“髹漆”条和“枪金银法”条,等等。

第三,印刷、营造、剪刻印绘、家具制作和编织扎制大类有较为零星的记载。在印刷大类,笔记小说中最为重要的记载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此外印章篆刻、纸马、年画等工艺的历史在笔记中也有零星提及。例如,李光庭的《乡言解颐》记有“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这是现在所见年画名称的最早记载。年画在古代笔记小说中还有其他称呼,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为“纸画”,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为“画贴”,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为“画片”,等等。在营造大类,《履园丛话》卷12《艺能》有“营造”“堆假山”等专论,但总体来说,记载较少。剪刻印绘、家具制作、编织扎制等大类在笔记小说中,只有某些种类有一些记载,比如风筝、剪纸、花灯等。虽然这些大类的记载较少,但某些记载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裱褙十三科”条,率先将装裱的工艺流程分为13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科目,这也是关于明清两代装裱艺人所遵循的基本操作程序的珍贵记载。

第四,除14大类之外,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对工艺技术名人也有丰富的记载。首先是对某些工艺名家的生平经历、工艺技术有详细确切的记载,如黄道婆、蒯祥、黄履庄、吴仕元、李廷珪、蒋回回、卢栋等工艺名家的传记。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卷24有“黄道婆”条;清初张潮所著《虞初新志》卷6则专门收录了清人戴榕的《黄履庄小传》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则对明代百宝镶嵌名匠周翥的漆作工艺有十分细致的描述,称为“周制”。其次是对从事同一类工艺的艺人进行集体记载,比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有“装潢名家”“制笔名手”“制墨名家”“技艺名家”诸条,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则有“铜匠”“成衣”“雕工”诸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也有“墨”“银工”诸条,等等。当然有些笔记没有条目名称,但也不乏工艺技术名人集体的相关记载。最后是对某一独特艺人言行的记载。例如,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5“雕刻精绝”条载:“詹成者,宋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来,无复此一人矣”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195-6196页。;元代杨瑀所著《山居新语》记载:“平江漆匠王□□者,至正间以牛皮制一舟,内外饰以漆,拆卸作数节,载至上都,游漾于滦河中,可容二十人。上都之人未尝识船,观者无不叹赏。”⑤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078页。

二、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分布情况

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记载,篇幅短小、内容繁杂是其主要特点。工艺技术史料在其中往往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其记载分布大体有3类:

第一,有些笔记小说没有对其所记内容进行分类,只是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按照适当的分量划分为一卷。这类笔记小说的记载比较混乱,每卷内部的条目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条目也没有命名,查找利用比较麻烦,但其中往往蕴藏着一些珍贵的工艺技术史料条目。例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每卷均无卷名,在其第13卷中记载了浙江衢州属县楮皮纸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其造法,采褚皮蒸过,擘去粗质,糁石灰,浸渍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复蒸之。濯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帘承之,俟其凝结,掀置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板制为案桌状,污以石灰,而厝或其下也”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第500页。;卷15转录《龙泉县志》中关于银、铜、青瓷、韶粉、香蕈等制作工艺,保存了古代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珍贵资料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第515-518页。。再如宋代张邦基所撰《墨庄漫录》也无卷名,其第5卷记载了苏轼的“蜜酒”制作方法:“每蜜用四斤炼熟,入熟汤相搅,成一斗,入好面曲二两,南方白酒饼子米曲一两半,捣细,生绢袋盛,都置一器中,密封之,大署中冷下,稍凉温下,天冷即热下,一二日即沸,又数日沸定,酒即清可饮。初全带蜜味,澄之半月,浑是佳酎。方沸时,又炼蜜半斤,冷投之尤妙。”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96页。

第二,有些笔记小说的分卷虽然没有命名,但每卷在记录条目时对其进行了命名,这对查找工艺技术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明末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4包含了“琴”“钟鼎”“铜鼓”“铁炉”“铁器”等条目记载,这对了解当时的金属采冶与加工工艺具有重要意义。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11-3218页。清代王应奎的《柳南续笔》卷2也无卷名,但其中包含许多重要价值的工艺技术史料,如“棉布之始”条对今天探讨棉布制作工艺的历史源头有重要价值。⑤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70-2371页。酿酒工艺在清代梁章钜所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三书中均有大量记载,其中《续谈》卷4记有“烧酒”“绍兴酒”“沧酒”“浦酒”诸条,《三谈》卷5记有“惠泉酒”“兰陵酒”“千日酒”“烧酒”“搀水酒”“绍兴酒”“女儿酒”诸条,记载了大量酿酒工艺史料。清代阮葵生的《茶余客话》虽然也无卷名,但各卷中依次条目式地记载了铁画、造纸、装裱、制笔、造墨、雕刻、制扇、陶瓷等多种工艺技术。

第三,有些笔记小说,作者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每卷冠以卷名,将相应的条目集中在该卷之下。一些如“技艺”卷、“艺能”卷、“玩具”卷、“考索”卷等,其下的工艺技术史料较为丰富。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卷12《艺能》专门记载了各种类型工艺技术,主要涉及工具制作、雕塑、营造、织染绣及服饰制作、陶瓷烧造、金属采冶与加工、造纸与笔墨砚制作、剪刻印绘、特种工艺等类型。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卷12《玩具》中则有“瓷器”“高丽贡纸”“新安制墨”“端州砚材”“云南雕漆”“四川贡扇”“折扇”诸条,对研究纸墨笔砚等工艺技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585-2597页。一些如“记研”卷、“记墨”卷等,实际就是专门记录某种工艺技术的。例如北宋何蘧的《春渚纪闻》卷9《记砚》专门集聚了大量关于砚台制作工艺的史料,涉及端溪龙香砚、金龙砚、澄泥砚等名砚,为了解古代砚台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47-2456页。西晋崔宝的《古今注》将上卷分为“舆服第一”和“都邑第二”两部分,其中“舆服第一”主要记载了古代和当时交通工具、服饰等器物的典章制度和制作工艺,尤其涉及指南车、记里车、扇、剑等。⑧(晋)张华等撰,王根林等校点:《博物志(外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9-122页。《蕉窗九录》记述了纸、墨、笔、砚、香料、琴等制作工艺,以及书画装裱等特种技艺,可以说该书大部分是在记载传统工艺技术。明代屠隆的《考槃馀事》各卷中有“纸笺”“笔笺”“墨笺”“砚笺”等条目,集中记录了文房用品类的制作工艺与历史。

三、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学术价值

第一,笔记小说为一些传统工艺保留了珍贵的独家记载。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与其他类型史料一样,是追溯传统工艺传承演变的重要依据,笔记小说中某些工艺技术的记载,甚至是其他文献史料所不具备的。

例一: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布衣毕昇,时间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这比德国古登堡于1450年在欧洲第一次用活字印刷《圣经》要早400多年。①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造纸与印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得出这一结论最主要的依据出自北宋沈括的笔记——《梦溪笔谈》卷18《技艺》。沈括的记载不仅对后世认识和发展活字印刷术功不可没,还为证明中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论据。这份原始记载于1847年被巴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家儒莲教授译成法文,继而于1924年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卡特博士译成英文,使活字印刷工艺逐渐为各国学者所知晓。②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05页。

例二: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体系中的奇葩——加工纸。就目前来看,传统文献中有关加工纸具体制作工艺的记载并不多见,较为集中的加工纸制作工艺资料出现在明代的笔记小说中,如冯梦桢的《快雪堂漫录》、屠隆的《考槃馀事》、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蕉窗九录》等,它们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松花笺法”“造印色法”等制作工艺。③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造纸与印刷》,第155、161-165页。

例三: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宋代庄绰的笔记《鸡肋篇》独家记载了缂丝“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工艺:“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挣之上,随欲所做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做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001页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缂丝通经断纬的特点。笔记小说还详细记录了缂丝的品种,以及由其发展起来的纻丝。元末孔齐的《至正直记》卷1“宋缂”条记载:“宋代缂丝作,犹今日纻丝也。花样颜色,一段之间,深浅各不同,此工人之巧妙者。近代有织御容者,亦如之,但着色之妙未及耳。凡缂丝亦有数种,有成幅全枝花发者为上,折枝杂花者次之,有数品颜色者,有止二色者,宛然如画。纻丝上有暗花,花亦无奇妙处,但繁华细密过之,终不及缂丝作也,得之者已足宝玩。”⑤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6576页。

例四:中国古代酿酒工艺的杰出成就——梨酒。宋代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详细记载了梨酒偶然酿造成功的故事:“仲宾又云: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5779页。

例五: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的独特发明——水密隔舱。长期以来,水密隔舱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清代蔡永蒹的掌故笔记《西山杂志》的发现,证明唐代已经具有发达的水密隔舱技术。该书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担之多。舟既好,泊舟之深处后湖之渊,有百仞矣。”⑦(清)蔡永蒹:《西山杂志》稿本,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复印本,第71页。从记载来看,王尧所造的是一艘有15个水密舱的大型海船,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泉州海船中采用水密隔舱的最早记载。

第二,笔记小说为一些传统工艺提供了最早的文字记载。传统工艺是从历史时期发展而来的,一般都有百年以上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一些传统工艺的历史追溯最终往往落在笔记小说上。

例一:纸药发明的年代。纸药的使用是目前所见大多数传统造纸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20世纪30年代起,学界对纸药展开了广泛而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关于纸药发明的年代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史料记载,学界对之前提出的“蔡伦发明”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所知纸药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南宋周密的笔记《癸辛杂识》续集下:“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以撩,无则占粘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蒲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第5835页。

例二:透光镜的“铸造收缩法”。中国古代“透光”镜的“透光”原理与其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最早记载了透光镜的“铸造收缩法”,也最具有代表性:“世有透光鉴……人原有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②(宋)沈括:《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梦溪笔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8页。该说认为“透光”镜是靠单纯的铸造法获得的,“透光”原理是由于镜体的厚薄差异产生不同的冷却速度,使金属液因收缩时厚处的收缩量大于薄处,因此平直的镜面在凝固成形后,依镜体的厚薄在镜面上产生相应的凹凸不平。③谭德睿、孙淑云:《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204页。

例三:图绘印刷工艺。目前,关于图绘印刷工艺已知的最早记载是五代冯贽的笔记小说《云仙散录》,此书引《僧园逸录》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从事图绘印刷:“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余”④(后唐)冯挚编,张力伟点校:《云仙散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2页。。

例四:最早的剪纸艺人。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杂钞》最早留下剪纸艺人的记载:“向旧都大街有剪诸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美,更精于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今亦不复有此矣。”⑤(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页。

此外,被中香炉最早见于《西京杂记》卷1,记里鼓车最早见于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第1》,蜡版印刷工艺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北宋何薳的《春渚纪闻》卷2,白瓷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皮影工艺相传产生于西汉,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宋代笔记小说,如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秤漏是中国古代用秤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变化来计量时间的工具,一般认为它是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梁沈约的《袖中记》。

第三,笔记小说为当前传统工艺研究某些重要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主要依据,或者类似观点。

例一:蒸馏酒起源的“元代说”。关于中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学界主要有5种说法,即东汉说、唐代说、宋代说、金代说和元代说,其中第5种为元明以来的传统说法,前4种说法为相对于传统说法的新说,但新说均难以成立。⑥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91-98页。元代说主张蒸馏酒工艺是由蒙古西征从中亚带回中国的,笔记小说为此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由元入明的叶子奇《草木子》卷3《克谨篇》较早记载了蒸馏酒的生产工艺:“法酒,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刺基。酒极浓烈,其清如水,盖酒露也。每岁于冀宁等路造蒲萄酒,八月至太行山中,辨其真伪。真者不冰,倾之则流注;伪者杂水,即冰凌而腹坚矣。其久藏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而此不冰,盖蒲萄酒之精液也,饮之则令人透腋而死。二三年宿蒲萄酒,饮之有大毒,亦令人死。此皆元朝之法酒,古无有也。”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一)》,第61页。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中也载“烧酒,元时始创其法,名阿剌吉。”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4“烧酒”条云:“烧酒之名,古无所考,始见白香山诗‘烧酒初开琥珀光’,则系赤色,非如今之白酒也。元人谓之汗酒,李宗表称阿刺古酒,作诗云:‘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当十味且浓。’则真今之烧酒矣。今人谓之气酒,即汗酒也。今各地皆有烧酒,以高粱所酿为最正。”⑧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184页。此条笔记主张元代说,否定唐代说,其“阿刺古”当为“阿剌吉”之误。

例二:“宋锦”一名起源清康熙年间。关于“宋锦”一名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宋锦”一名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其根据主要来源于笔记小说中的记载。清初褚人获《坚瓠秘集》卷5“宋锦”条明确记载:“锦向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先生殁后,家渐中落,欲货此帖,索价颇昂,遂无受者。独有一人以厚赀得之,则揭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坊为样,竞获重利。其帖另装他纻,复货于人。此亦不龟手之智也。今锦纹愈出愈奇,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83页。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将“宋锦”一名的出现提前到明代②李斌、刘安定、李强等:《宋锦起源及其出现原因的研究》,《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陈越、吴又进、王晨:《宋锦名称考》,《中国科技史杂志》2018年第4期。,但不能否定这条笔记记载宋锦的价值,尤其是关于清初苏州宋锦生产状况的记载。

例三:风筝起源的秦汉说和五代说。关于风筝起源于何时,学界同样存在春秋战国、秦汉、五代、南北朝等多种观点。其中,秦汉与五代两种说法的得出,主要源自宋代曾敏行的《独醒杂志》、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明代陈沂的《询刍录》等笔记史料。例如《独醒杂志》卷1中就有“今之风筝即古之纸鸢”条:“今之风争,古之纸鸢也,创始于韩淮阴。方是时,陈豨反于代,高祖自将征之。淮阴与豨约从中应,作纸鸢以为期,谋败身戮。而纸鸢之制今为儿戏。”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09页。

例四:中国蔗糖制造的起始年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大体有三种说法,即汉代说、唐代说和南北朝说。④季羡林:《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刘士鉴:《蔗糖在中国起始年代的辨析》,《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前两种说法在我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早有类似观点。在吉敦谕先生提出“我国蔗塘的制造始于汉代”之前⑤吉敦谕:《糖和蔗糖的制造在中国起于何时》,《江汉论坛》1962年第9期。,南宋史绳祖的《学斋占毕》卷4已经明确提出“煎糖始于汉不始于唐”的观点,否定了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唐代说。⑥(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8页。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20也明确指出:“煎蔗为糖已见于汉时亦明甚。”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三)》,第2993页。

例五:造纸术的起源。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实验观察,将造纸术的起源提前到蔡伦前250年的西汉时期。⑧李晓岑:《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的再研究》,《考古》2016年第10期。其实,笔记小说对西汉造纸早有相关记载。南宋史绳祖的《学斋占毕》卷2指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蔡伦乃后汉时人,而前汉《外戚传》云赫蹄书,注谓赫蹄乃小纸也,则纸字已见于前汉,恐亦非始于蔡伦。”⑨(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页。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2也明确指出:“今人谓纸始造于蔡伦,非也。西汉《赵飞燕传》:‘箧中有赫蹄书。’应劭曰:‘薄小纸也。’孟康曰:‘染纸令赤而书,若今黄纸也。’则当时已有纸矣。但伦始煮榖皮、麻头及敝布、鱼网捣以成纸,故纸始多耳。”⑩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46页。上述笔记均主张西汉已有造纸术,东汉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良者。

四、结 语

古代笔记小说是历史文献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正是通过笔记小说中宝贵的文字记载,才得以对传统工艺的历史源流、工艺方法、技术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不仅为传统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记载,有些甚至是独家记载或最早记载,而且为当前传统工艺研究某些重要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主要依据,或者类似观点。

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离不开对传统工艺传承演变的探讨,而传承演变的探讨则离不开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不仅要加强对实物的科学分析,还需加强对文献史料的考证分析。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工艺技术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仅仅是中国传统工艺史料挖掘与整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推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演变研究,有必要对每一大类传统工艺的文献史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这将是振兴和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观门类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邻父伐树
登楼
考古是“神马”
千奇百怪的动物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
我国奥运竞技项目内部门类及其项目间的非均衡现象分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人与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