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精神教育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9-03-02樊瑞娟
樊瑞娟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0)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1]。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对学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刻不容缓,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传播以人为本的精神蕴含。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人文精神逐渐在衰退。 因此,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教育是高校必须开展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巨大的历史使命。古代文学教学的开展必不可少,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内涵,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冲破的一种精神,核心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表现为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人的价值。但实际上人文精神更为广义的内涵指的是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培育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显然,人文精神的含义在发展中不断地深化, 不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拓展到物质文明建设。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的核心,文明的尺度。
人文精神具体到教育上, 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将人身上最为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就是将学生身上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 挖掘学生的自我价值。教育的落脚点是育人,培养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 人应该所具备的宝贵的禀赋都能够得到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是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
2 人文精神的缺失
2.1 社会发展的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化,我们所处的社会竞争愈发激烈,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却愈发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断。个人的价值充分体现的同时人内心的挣扎和空虚却日益严重。 物质条件的享受带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在物欲之海沉浮而不断迷失自我。在这种现状之下,如何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作为人的尊严, 在纷杂的价值取向中保持理性和智慧的选择,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挑战,人文精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2.2 教育培养的缺失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阶段,纵观当今高校的教育, 学校教育多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文和人文精神方面则不甚重视。这与中国高校体制化分不开,现今高校实行过于细致专业划分,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割裂开来, 在课程的设置上就比较单一,学生也只关注本专业的学科内容,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人文课程没有兴趣, 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知之甚少,缺乏对整个社会、人类、文化的整体认识,甚至缺乏对自身的认知。 这就导致他们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偏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情感确实严重。 很显然,人文精神的衰退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
2.3 精神世界的荒芜
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诚然,现代工业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使人的心灵和情感变得十分荒芜。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 人们大多从事单一甚至单调的工作,自身能力的发展趋于片面化,单面人越来越多。 加之,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价值观念瞬息万变,人们在不断的追逐着实利和金钱的过程中失去了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认识和挖掘,精神荒漠化严重,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人为功利所束缚,作了无穷欲望的奴隶,在充满变数的现实面前,感到危机四伏,精神压抑,不自由。当人的内心不自由,不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时,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也不能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审美主体。
3 人文精神教育下的古代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体现,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3]。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向学生讲授古典文学知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还肩负着对高校学生道德修养、 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命。下文就简单地基于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探索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但也不是忽视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充满物欲的当今社会,对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视应该与日俱增。 这些都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方面, 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等。 上述经典的国代文学诗词中, 表现出古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有一份对家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羁绊。 对这些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够陶冶高校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的内心有所触动,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关注道德修养的养成
人文精神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教育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倡导和人文科学的普及。学校除了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 特别要注重德育即以德育人,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社会人。在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是必要的, 这是由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决定的, 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如何塑造道德修养的优秀作品。 最明显的是儒家典籍中对君子的要求,最为全面地阐释了如何成为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中庸》 载“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周易》 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这些典籍中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阐释和讲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道德典范,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3 挖掘精神世界的价值
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是因为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对当今“匆忙”的世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显然是不足的,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这需要学校通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开展, 不断地挖掘古代文学中如何塑造精神世界和心灵的内容, 让学生从中有所学习和体悟。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自己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反省。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对精神的不断探索,对真理不断追求。古代文学中这些丰富的探索精神世界价值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 结语
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普遍问题,是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忽视的结果,然而,人文精神无论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精神的塑造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通过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