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在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
2019-03-02李姗姗
李姗姗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儿科患者大都具有年龄小、情绪躁动、配合度低等特征,穿刺治疗时患儿易发生针刺伤,而且护士也易被受到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是护理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1]。为了尽可能降低患儿及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应运而生,其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的认可。本研究探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在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至7岁,平均(3.6±1.2)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个月至7岁,平均(3.5±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实施针对性静脉留置针护理。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实施针对性静脉留置针护理。穿刺前,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或患儿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评估静脉输液护理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耐心将静脉输液的目的,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优势、注意事项及自我管理措施等告知患儿及其家属。针对情绪躁动、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可引导其说出心中的恐惧,告知患儿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虽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但不会给血管带来创伤,患儿几乎感觉不到疼痛,提高了穿刺依从性;选择弹性好、粗直、易固定且血流丰富的血管进行穿刺,采用单手送管法完成操作。操作过程中一手始终紧绷患儿皮肤,将穿刺部位固定好,另一只手的拇指及示指握住针冀的多点面,以15°~30°直刺静脉,但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从延长管内见回血后可将角度放低5°~10°沿着患儿血管方向继续进针2 mm左右以确保套管进入血管内。然后,用右手的示指和中指同时用力固定好两翼,将针芯向后撤出2~3 mm,然后示指、中指持针翼和针座将外套管及针芯一起送入血管内后退出针芯,采用无菌自粘式透明敷贴有效固定,从敷贴中心向两边轻压使其紧贴皮肤固定牢固,当发现敷贴出现卷边或潮湿时,要及时更换[2]。
1.3 临床评价
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针刺伤发生情况及液体外渗、堵管、脱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详细记录后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针刺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护士均未发生针刺伤,且大都一次穿刺成功,针刺伤发生率为0.0%;对照组4例发生针刺伤,针刺伤发生率为6.7%;观察组针刺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固定容易,可在患儿静脉血管内保留时间较长,而且所用套管通常较为柔软,不会给患儿血管带来损伤,易于被患儿接受,不仅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而且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3-4]。然而,普通留置针由于穿刺后针头暴露在外,患儿及医务人员在拔除、处理过程中易受针头扎伤,特别是对情绪躁动、配合度低的患儿进行穿刺时针刺伤发生率更高。为了减少因针刺伤导致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保证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5]。
表1 两组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针刺伤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主要是因为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的针尖采用了针尖保护系统,使护患双方远离被针尖扎伤的威胁,而且穿刺前护理人员认真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评估了穿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对患儿进行了耐心的心理疏导,使患儿配合度大大提升,故针刺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发现,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与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型号的静脉留置套管针有着相同的导管材质,而且护士在对两组操作过程中均遵循了无菌原则,严格按标准操作,规范的操作流程避免了导管、渗液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应用于静脉输液患儿可有效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