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邰引岩:用银饰锻制美好生活
2019-03-02刘进银
藏天下 2019年2期
图 文/刘进银
◎ 邰引岩展示银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5岁的邰引岩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打老村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他的银饰锻制技艺出自家传,其父就是银匠,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银饰锻制。
枯燥单一的工序和环境,三年学徒没有收入的窘迫和拮据,爱好和毅力让邰引岩把这些困难都克服了,而且得到不少宝贵的批评和鞭策,成就了现在的成绩。
因受市场限制,银饰出售需下到乡村。1983年,邰引岩在黔东南施秉县平茶村走村串寨兜售银饰时,遇见了现在的妻子。银饰如同“媒婆”,牵线搭桥,让他收获了爱情。
成家后,邰引岩继承了父业。2002年,他从大山里跳了出来,在镇上开了个银饰作坊,专门从事民族银饰加工。刚开始,作坊生意并不景气,但凭着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局面日益打开,生意越做越大。
2008年,邰引岩投资90多万元,在剑河县开起了第一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微企业。2015年,该企业被列为州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而闻名。苗族银饰锻制工序十分复杂,其最大特点是全部为纯手工制作,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要经过铸炼、捶打、压片、拉丝、编结、雕刻、焊接、打磨、抛光、清洗等30多道工序。
为了让锻造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邰引岩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传统,多年来培养了100多个徒弟。他说“只要吃得苦,不怕学不到技术,不怕没钱赚,只要愿意学,我都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下去。”
如今,邰引岩通过自己的努力,技艺闻名贵州清水江一带,生意红红火火。不仅自己盖起了小洋房,还带领周边群众发家致富。
◎ 邰引岩锻制银饰使用的模具和工具
◎拉丝
◎编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