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终有成
2019-03-02岳黔山
文/岳黔山
我与原一有同乡之谊,又为同道,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听说他要出版画集,我当然欣喜,并乐意为之作序。
纵观贵州山水画史,是有传承有积淀的。明代以降,山水名家辈出,明朝有与董其昌等共为“画中九友”的杨龙友;民国有与陈师曾同辈份并在北京有文坛领袖之誉的姚茫父;现当代有老先生孟光涛、刘知白、王振忠、张润生,以及中年一代的徐恒等。他们之间,有些有师承关系,而有些并无直接师承关系,但前辈已然成为后学的精神旗帜,正是在这样的文脉传承中,一代又一代贵州人把黔中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俗话说,峰高无坦途。原一要从这样一个高的历史起点上出发,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原一已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其父刘宝静先生是书法家和资深媒体人,结交的多是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原一自幼耳濡目染,不仅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也开阔了眼界和格局,加上原一的天资禀赋和敦厚的人品,踏实的作风,使之在同龄的年轻人中显得更为出色。2014年,26岁的他就被评为全省最年轻的二级美术师。2016年,原一当选为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带领一帮小伙伴,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具有品牌效应的“贵州省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双年展”和“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双年研讨会”。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活动,把贵州的青年美术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特别重要的是,在专业上,原一有幸师从传统功力深厚,笔墨自成一家的徐恒先生。原一负笈问学之时,得到徐恒先生的悉心指导,寒暑七载,学有所成,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原一并未懈怠,除了自己潜心钻习外,凡有机会,他都向名家高手请益,所得惠泽不可为不深。
◎ 《写生小品》 46x36cm 2012 年
◎ 《山水小品》 33x33cm 2016 年
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回贵阳,也都会与原一有一些深入的交流。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精神”,二是,他对中国山水画有形而上的认识。
他认为,当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主要应体现在社会担当家国情怀上和主流意识上,不能局限于狭隘个人情绪的浅吟低唱。而这个社会担当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按“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要求,在创作中体现当代中国画或者说美术作品的“载道”的社会功能,让人们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取有益的社会认知、时代认知和人生价值的认知,从而对社会有所补益。再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穷尽一生的精力对艺术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在深究传统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实现突破,为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我认为原一的这些认识,其实是他给自己立下的高远而积极的目标,或者说是他的志向。这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了。我相信,有这样的目标引领,原一定会走得更远。
中国画,从根本上说是形而上的艺术。原一在一篇关于写生的论文中说:“我认为,中国画的写生从来就不是写实的,而是写意的,说得再直接一点,中国画的写生应该是对景创作”。在另一篇关于中国画色彩观的论文中,他这样写道:“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历史可以发现,色彩不仅是用来描绘我们看到的物体本色,而且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体悟,抽离出一种色彩语言,来表达画者内心的情感。所以中国画是以中国哲学为文化支撑,对色彩的运用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目的性的。”
由此可见,原一对中国画的认知,是抓住核心,找到正脉的,也是有深度的。可以说,他走的是中国传统的正路,因此,他并不盲目跟风,以所谓“新奇怪异”吸引人关注,也不以“张扬”的态势炫人耳目,他始终从容地坚守着中国画的传统“法理”,系统的梳理和吸取历代传统山水大家的营养,在笔墨上,他更多地吸取黄宾虹、李可染浑厚雄强、骨法用笔一路的写意精神。在构图和物象的经营安排上,他完全克服了程式化的桎梏,作画时能自由地做到阴阳相生,随机生发,无论茂密或疏朗,皆能浑然成幅,而且气足神完。在总体审美格调上,他追求雄浑,朴茂的内美和雅致超逸的高古之趣。从他的作品看,无论是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山川巨制,还是乡间郊原、田畴江岸的小品,都能体现这种审美观。
看得出,原一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是有规划的,他深知中国画艺术是晚成的事业,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更不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各个阶段该做的事情,收获着各个阶段该收获的成果。
行稳致远终有成,我热切地期望原一在不久的将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青山春意浓》 138X32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