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19-03-01郑应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大学生

郑应霞

[摘 要]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要有在做上教,做上学的理念,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出发,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合,从教学内容的源自于生、教之于生,教学方法的体验感悟、学生先行,教学评价的学有所感、学有所获三个方面论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1-0091-03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心理发展水平上处于接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热情而充满活力,理性而充满创造,情感丰富,敢于拼搏,但也会情感失控,浮躁,冲动等。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能够调动自身强大的身心资源和外部资源,顺利地度过;而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则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身心问题而走上一条不归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1995年,国家教委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内容;随后,2001年和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在文件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此后,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沐春风,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出来一大批成果,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开发、配套设施、实施方法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迅速地推广开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纵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着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实效性的体现,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是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同时,单纯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传授也不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学生仅靠记忆掌握的心理学概念或理论,是不能直接“内化”为心理素质的。

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20世纪20年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凸显教学的实践性,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为手段,以实践教学为延伸,偏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受到了众多职业院校教师的青睐,成为他们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做一体化”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直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纵观国内关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多是职业院校,多集中在计算机、电子机械、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有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合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本人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从现实生活出发,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和实践,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上面的这段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评估标准是能否将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这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长期教学经验,结合近年来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馈,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内容——源自于生,教之于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什么,怎么教,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要考虑什么,如何体现这门课程的开课目的,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需考虑的问题。以研究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研究者所在学校主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困扰,在自我、人际、情感、爱情、挫折、生命教育等方面开展教学。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编写,涵盖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谐自我构建、学习心理、情绪调控、良好人际建立、压力调适、挫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心理、心理危机干预等。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立足于学生现实需求的“教”,才能更好地用之于学生,产生效果。科学的、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须体现如下特点:第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按照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大学阶段处于青年期,面临着亲密对孤独的发展任务,有些大学生还在完成着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发展任务。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自我的困惑,积极努力的认识、了解和发展自我;他们渴望朋友,寻找友情和爱情;他们充满着求知欲,规划着自己的人生蓝图;他们努力获取进入社会的资本,积极地适应社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在学习、情感、人际、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各种挑战,也容易滋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心理困扰就成为教学的内容。第二,教学对象的学生主体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大学生为主体,不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效果的评估上,都需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评估标准,力争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助”的功效,实现师生在心理健康上的自得自动,学有所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感悟体验,学生先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怎么教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覺的学习下学以致用?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们认为最需要,但同时也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课。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结果。如何摆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去体验感悟,在身体力行下感受自身的心理状况,从而调动所有资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获得感受体验,形成感性认识;结合已有经验,联系现实,运用思维,在感悟体验下获得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大学生能够更合理的看待自身的身心现状,从而寻求改变之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做上教、做上学的理念,与这种感性——理性——应用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团体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互动模式,带领学生在活动、游戏、探讨中体验心理健康的丰富蕴涵,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主题时,通过游戏活动“20个我是谁”“独特的我”“生命中的五样”“遗失的世界”等探讨自我的内涵,认识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自我的构成等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懂得知足和感恩。通过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将知识融入生活,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在情境渲染下,启动理性思考。

“一切教皆是为了不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晓心理健康为何,如何维持心理健康,有效的教学方法须体现如下特点:第一,教学的生动性。心理健康问题关系每一个学生自身需求,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参与学习,他们更需要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不需要对一般学生过多讲授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需要调动他们自身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朴素心理学家。游戏、团体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将心理健康内容以可感知、可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其落地而非高居庙堂,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第二,教学的有效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论传授多少的心理学知识,皆是为了学生能够应对生活,在社会中适应和发展。在教学中,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将所学的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角色扮演认识朋友之间的人际相处问题,通过小组探讨、脑力激荡了解人际相处的原则,通过系统雕塑的方法,学会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体验获得感悟,能够即时思考问题解决之法,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价——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能够从自我主观经验评价、社会适应、统计学评估标准以及自身的行为标准上进行衡量,处于常态水平而非异常水平。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考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评价,偏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教师的评价、同学评价和社会评价,在考核中,需要凸显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了人际关系这一章节后,能够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多结交了朋友;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自主的表达交流;遇到人际冲突后,能够想方设法化解冲突。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学有所获。如何评估呢?教学不可能在学生学习之后的很长时间进行评估,这就需要设置多种生活场景,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场景考核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评委由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其他同行构成,依据学生在场景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考学生、考教师,而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在学习后有所变化。在教学评价设置时只有唯一的标准:学生的变化。变化是最好的检验,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悦纳自己和他人,能够激励自己,能够结交朋友,能够正常的与异性交往,能够珍爱生命等,这是最好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指标。学生的变化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场景考核、案例探讨、社会行为观察等多方面了解。心理影响行为,行为反映心理,心理没办法直接获知,只能通过行为间接反映。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可以从学生的行为、态度中了解学生是否学有所感,学有所获,真正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课程初衷。

“教学做一体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做是核心,也是评价的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学生,教学、学习,需要统一于做。基于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参考文献:

[1]裴利华.对话式班级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教学做一体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项目引导及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例研究微课程模式下的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公差》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租船实务课程改革①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