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2019-03-01维舟

南风窗 2019年5期
关键词:司法程序佣人外交官

维舟

不久前的春节假日,一对中国夫妇前往纽约旅游,但在回国前一晚却因为一点琐事爆发激烈争吵,情绪上来,两人还互相推搡。路人报警后,警方将两人带到警局,男方以涉嫌家暴罪名被捕,面临第二天保释、出庭、聘请律师等一系列司法程序,回国行程当然也不得不推迟。事发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列出几条注意事项,第一条便是:“夫妻打架在美国绝不是小事。”这在网上引来群嘲:“看来在中国就是小事。”不过确实,中国文化里以往对这些并不在意,夫妻之间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床头吵架床尾合”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我还看到过一个故事:在国内某机场入境边检时,当妈的对着哭闹的孩子威胁:“不许哭!再哭就揍你!这已经是中国了,妈妈已经可以打你了!”这被很多人当笑话一样转发,似乎并未意识到这背后并不可笑。

从传统上来说,中国的法律注重维护的是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社会秩序,而非个体权利;所以历朝历代,诸如“夫妻打架”或“父母打孩子”这样的事,大多都是在家庭内部解决,没有公权力会介入。在这样一种结构下,个人所受的待遇往往取决于一家之人,别人很难干预—甚至当亲友邻居看不过去劝架时,还会遭到破口大骂:“我打我自己老婆孩子,关你什么事?”也正因此,很多中国人在刚到美国之后,会感觉十分不习惯。都说美国很自由,但如果报纸堆在自家走廊上,警察就会敲门来找你,因为这违反了社区规定;更不用说在家打孩子了,肯定会有邻居打电话报警。如果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就很难撤诉,证据确凿的话,可能会剥夺你的法定监护权,自此你说不定都不能见到自己孩子了。

当然,这绝对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2014年印度和美国之间还爆发过一场外交口水战:一名驻纽约的印度女外交官因涉嫌伪造工作签证及虐待女佣(其支付给佣人的月薪仅是自己原先声称的八分之一,低于美国的最低工资),被纽约警察逮捕;事后印度外交部长认为这名女外交官遭受的搜身待遇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印度社会,只有穷人会遭警察粗暴待遇,“体面人”遭到搜身是不可想象的。但美方则认为这仅是对每一名被告的例行程序,纽约州联邦检察官质疑,为何这位女外交官在印度所引发的同情倒比她受虐的印度佣人引发的同情更多?这些事发生在纽约,也并非偶然。布隆伯格自2001年起擔任纽约市长长达13年,一直全力支持纽约警察局有争议的“拦截搜身”做法—只要警察发现可疑行为,那就有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必要措施。可以说,近十多年来纽约对这些现象比以往更敏感、打击更严厉。那对中国夫妇在纽约街头打架,算是正撞在枪口上。

近些年来,随着出境游的普及,大批国人走出国门,虽然开了很多眼界,但闹笑话的各种报道也屡见不鲜。诸如在埃及神庙刻字、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地里争抢最佳摄影位置而大打出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刷新下限。但像“在纽约街头夫妻打架被捕”还不完全只是泛泛而谈的所谓“入乡随俗”或“文明出游”,仅仅取笑这对夫妻做了蠢事也没有意义,倒不如说,他们的作为正可让我们反省出中国人是否已经足够重视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时至今日,现代化早已不可逆转,也有必要对我们长久以来的传统作一番省察了。必须意识到:即便在家庭内部的纷争中,个体权利应当是首先予以保障的,只有说理(必要时诉诸司法程序)才是纠纷解决之道。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歧视”,要以受歧视者的感受为准;那么同样的,从弱势一方的角度来看,打骂也绝不是爱。

猜你喜欢

司法程序佣人外交官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鲸豚趣多多之最强外交官
国际人权法中的准司法程序与中国——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为例
被呼来唤去的“佣人”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司法程序中的民意及其制度化表达——兼论人民陪审员制度
争做世博外交官